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防和軍隊改革40年述評:風雲激蕩強軍路

兩次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習主席都懷著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深邃思考,十分關注改革強軍進程。

首赴南粵,習主席視察原廣州軍區部隊時作出重要論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講,也是強軍夢。」

再赴嶺南,習主席視察組建僅兩年多的南部戰區,要求戰區黨委適應新體制新職能,加強戰區機構各級黨組織建設,增強長官備戰打仗、指揮完成任務能力。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述評——

風雲激蕩強軍路

——國防和軍隊改革40年述評

■解放軍報記者 歐燦 費士廷 尹航 王天益 新華社記者 黃書波

金秋十月,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再次迎來世界關注的目光。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主席深入珠海、清遠、深圳、廣州等地進行調研。6年前,黨的十八大後第一次出京考察調研,習主席選擇的也是廣東,他在這裡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令。

兩次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習主席都懷著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深邃思考,十分關注改革強軍進程。

首赴南粵,習主席視察原廣州軍區部隊時作出重要論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講,也是強軍夢。」

再赴嶺南,習主席視察組建僅兩年多的南部戰區,要求戰區黨委適應新體制新職能,加強戰區機構各級黨組織建設,增強長官備戰打仗、指揮完成任務能力。

從軍區到戰區,一字之變,折射出我軍長官指揮體制、力量規模結構等主要領域改革邁出歷史性步伐、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歷史性成就。

強國必強軍,強軍必改革。人民軍隊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40年來,人民軍隊從多次精簡整編到打破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十一大軍區到今天的五大戰區,從上世紀80年代百萬大裁軍到新時代裁減軍隊員額30萬……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軍隊改革聚焦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解放和發展戰鬥力,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大開大合、大破大立、蹄疾步穩,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翻開40年波瀾壯闊的巨幅畫卷,改革強軍的歷史迴響深遠而悠長,響徹在強國強軍的偉大征途上: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人民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

歷史關頭的偉大覺醒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些事件註定要被格外銘記,有些瞬間註定要載入史冊。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伸出一根指頭——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人民軍隊就此踏上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2015年9月3日,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這一年,人民軍隊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一次次改革,人們不禁要問:在重大歷史關頭,人民軍隊靠什麼實現了峰迴路轉、涅槃重生?

6年之前那次南粵之行,一路上,習主席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回望40年風雨歷程,軍隊改革同樣是偉大覺醒的產物,是黨在重大歷史關頭把握建軍治軍規律作出的戰略抉擇。

改革開放之初,在國家和民族發展處於轉捩點之際,人民軍隊如何擺脫「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困境,邁開大步輕裝向前?

鄧小平深刻洞察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和平力量的發展超過戰爭力量的發展,我們有可能爭取一個較長的和平時期」的科學判斷,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

黨中央對我軍建設的指導思想由此開啟戰略性轉變,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裁軍百萬,震驚了還處在冷戰中的世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黨中央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思想,即軍事鬥爭準備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我軍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在這個戰略思想指導下,1997年9月,黨中央宣布3年內裁減軍隊員額50萬。2003年9月,黨中央決定2005年前再裁減軍隊員額20萬。

新時代,我國進入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如何應對大變局、抓住大機遇、實現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應對當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變局、有效維護國家安全,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眼貫徹落實強軍目標、履行好軍隊使命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放眼世界、縱觀全局、審時度勢,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氣推開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大門。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經習主席提議,黨中央決定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盤子,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單獨作為一個部分寫進全會《決定》,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新華社一條電訊傳遍國內外——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長官小組組長。黨的總書記親自擔任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長官小組組長,這在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兩個「第一次」傳遞出什麼?有軍史專家稱,這充分彰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擺在了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放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進。

圍繞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習主席兩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3次主持召開軍委改革長官小組會議,多次當面聽取有關大部門改革意見建議,親自組織研究改革重大問題。201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正式審定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總體方案。一整套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有重大創新突破、體現人民軍隊特色的改革設計破繭而出。

2015年11月底,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我軍歷史上力度、深度、廣度空前的整體性、革命性變革拉開大幕。長官指揮體制改革率先展開,重在破除體制性障礙,立起了軍隊新體制的「四梁八柱」;一年後,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全面啟動,重在破解結構性矛盾,實現我軍力量體系革命性重塑;今年11月中旬,中央軍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重在解決政策性問題,部署推進軍事政策制度改革。「三大戰役」梯次接續、前後銜接、壓茬推進,軍隊改革向全面勝利的目標邁出決定性步伐。

時光流逝,歷史見證。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現場,川流不息的人群被兩部望遠鏡吸引:一部是鄧主席觀摩華北大演習時使用的,一部是習主席今年4月12日在南海海域閱兵時使用的。

不同年代的兩部望遠鏡,引發了參觀者的回望與思索,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長官核心在重大歷史關頭登高望遠、運籌帷幄,指引人民軍隊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解放思想的自我革命

撬動歷史的,往往是敏銳而有力的思想槓桿。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元年。

這一年,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直接推動下,一場真理標準大討論席捲中華大地,《解放軍報》在數月內連發百餘篇文章,引導全軍官兵打破頭腦中的思想枷鎖,恢復和發揚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為人民軍隊步入嶄新發展時期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

2014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這一年,在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統一部署下,一場戰鬥力標準大討論在全軍上下轟轟烈烈展開。「我軍根本職能是打仗,戰鬥力標準是軍隊建設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習主席把練兵備戰作為重塑軍隊的戰略抓手,引領全軍把工作重心放到備戰打仗主責主業上來。軍隊工作重心、職能本真的回歸,為我軍整體性革命性變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兩個元年,兩次大討論,看似偶然卻昭示一個必然: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離不開思想大解放。

軍事領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要思想解放的領域。改革開放40年,人民軍隊一路走來,改革創新從未止步,始終充滿蓬勃朝氣,功在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也難在與時俱進、解放思想。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難在突破傳統思維的禁錮——

長期以來,我軍實行作戰指揮和建設管理職能合一、建用一體的體制,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根深蒂固,陸戰型的力量結構,國土防禦型的兵力布勢,重兵集團、以量取勝的製勝觀念早已深深烙入一代代官兵腦海。

步入21世紀,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桎梏依然橫亙在我軍面前:天天喊打仗,卻經常以不打仗的心態準備打仗;嘴上說體系,實際上往往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多年講聯合,依然脫不開「大陸軍」思維和狹隘軍種觀念……

2016年元旦剛過,習主席在改革啟動後第一次視察部隊就深刻指出:「改革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是體制機制上的,也是思想上的。」他語重心長地說,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轉並行,主動來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從一切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固有模式、路徑依賴中解放出來,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拿新瓶裝舊酒。

時隔兩個月,全軍團以上長官機構開展「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大討論,一場「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轉變工作方式」的「觀念突圍」拉開帷幕。

既轉「身子」,又換「腦子」。軍委機構各部門加緊釐清權責邊界,規範工作流程;各戰區從「形聯」走向「神聯」,聯合作戰值班、聯合作戰推演成為常態;在「脖子以下」改革中新調整組建的部隊,努力縮短磨合期,加速形成戰鬥力……步入「新體制時間」的人民軍隊,開始了改革征程上的「二次創新」。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難在推倒利益格局的藩籬——

1982年,醞釀裁撤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期間,一位老同志找到負責裁軍工作的副總參謀長何正文,怒氣衝天地說:「你知不知道鐵道兵的歷史,你這樣做,是要犯歷史性錯誤的!」

對於在戰火硝煙中誕生、從苦難中走向輝煌的人民軍隊來說,哪一支部隊不是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哪一個部門機構不是歷史光榮、榮譽滿牆?有時候,直面改革的撤併降改,比直面戰場的炮火硝煙更加殘酷、更加艱難。

當年,為解決軍隊存在的「腫、散、驕、奢、惰」問題,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精簡整編要用革命的辦法,用改良的辦法根本行不通。面對軍種裁撤的阻力,鄧小平的回答很乾脆:「頭頭不通調頭頭。」

今天,面對進入深水區的國防和軍隊改革,習主席令出如山:「越是難度大,越要堅定意志、勇往直前,決不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只要全軍統一意志,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四總部、七大軍區一夜之間告別歷史舞台,一面面曾轉戰南北的戰旗陸續退出我軍戰鬥序列,30萬軍人戀戀不捨脫下軍裝……人民軍隊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壯士斷腕的勇氣邁上強軍興軍的嶄新征程。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必須緊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深入——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改革開放這40年,正是人類社會資訊技術大發展的時期,伴隨而來的是新一輪的世界軍事革命風起雲湧。從馬島戰爭到海灣戰爭,從科索沃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隨著戰爭形態、作戰樣式不斷演進,黨中央、中央軍委對現代戰爭的認識不斷深化,對軍隊建設特點規律的認識也在持續深入。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軍事革命大潮湧起之際,鄧小平就敏銳地指出,「現在是合成軍隊作戰,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裡也有,不是過去小米加步槍了。」

正是在這一時期,以1981年9月華北大演習為標誌,諸軍兵種合約訓練成為我軍軍事訓練主要特點。同時,以陸軍集團軍組建為標誌,人民軍隊在合成化路線上跨出一大步。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確立,我軍改革和建設進入立足資訊化戰爭謀劃推進的新階段:軍種結構得到優化,陸軍比例進一步下降,組建改建大批高新技術部隊,全軍廣泛開展科技大練兵活動,多軍兵種聯合訓練初見端倪。

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和世界新軍事革命全方位、深層次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習主席深刻指出,「只有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軍事創新,才能儘快縮小差距、實現新的跨越」。

幾年來,從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到提出軍隊建設「五個更加註重」戰略指導,從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到聚焦練兵備戰,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一系列戰略布局和戰略舉措,標誌著我們黨對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必須保持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思想解放不等於「天馬行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基礎上的破立並舉:該破的必須破,不破則衰;該立的必須立,不立則亂。

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是變色。1986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通過《關於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1999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通過《關於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建設若乾問題的決定》;2014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軍隊政治工作若乾問題的決定》……縱覽3份《決定》,黨對軍隊絕對長官,是貫穿其中一條始終不變的紅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戰略決策——軍委主席負責製寫入黨章;著眼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長官重構我軍作戰指揮體系和長官管理體系;武警部隊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長官;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深化我軍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無論思想如何解放、改革如何深入,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始終不變。

聚焦打仗的精兵之路

軍隊是要打仗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能打勝仗是起點,也是落點。

古往今來,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的崛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革新、海灣戰爭掀起的世界新軍事革命……任何偉大的軍事變革,無不以提升戰鬥力為「靶心」。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長官人民軍隊精簡整編時講過,軍隊要「講品質,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進入新時代,習主席運籌謀劃新一輪改革時特彆強調:「關於軍隊建設和改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這支軍隊能不能始終堅持住黨的絕對長官,能不能拉得上去、打勝仗,各級指揮員能不能帶兵打仗、指揮打仗。」

戰鬥力!戰鬥力!不同的歷史時空,一樣的目標追求。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中央軍委始終聚焦提升軍隊戰鬥力,向著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擘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

這是一條長官指揮體制健全完善之路——

2016年1月16日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七大軍區停止行使指揮權,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戰區開始運轉。

前後不到一個月時間,調整組建15個軍委機構部門,成立陸軍長官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長官指揮體制改革跨出了石破天驚的一大步。

長官指揮體制是一支軍隊的「四梁八柱」,長官指揮效能直接關係戰場勝敗。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改革整編,我軍長官指揮體制一直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變得更加精乾。百萬大裁軍中,三總部帶頭,人員編制精簡將近一半;1997年裁軍50萬,部分總部、軍區和軍兵種機構的二級部被撤併。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軍委機構部門人員又精簡了三分之一。

變得更加高效。改總部製為軍委多部門製,使軍隊最高長官權和指揮權更好地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建立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長官指揮新體制,既有利於軍委實施高效指揮,也有利於提高部隊建設效益。

變得更適應未來作戰。未來作戰是諸軍兵種聯合作戰。2003年軍隊精簡整編,我軍設立聯合作戰指揮機構,開始了對聯合作戰的探索。新一輪改革健全了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組建了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建起了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乾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新體系;建立新的聯勤保障體制,補上了人民軍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上的最後一塊短板。

這是一條軍隊規模減量增效之路——

今年7月,一則「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個月後,14萬餘名考生報名走進了火熱的「軍考」考場。

文職人員走進部隊的大背景,是我軍規模結構的大調整。

長期以來,我軍官兵比例、部隊和機構比例不合理,「頭重腳輕尾巴長」等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一支軍隊,如果在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上落後於時代,落後於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展,就可能喪失戰略和戰爭主動權。

40年來,國防和軍隊的一次次改革,也是一道道為軍隊「減脂增肌」、壯實身體的「加減法」。

減機構夯實基層。軍隊戰鬥力的基礎在基層。百萬大裁軍,團級以上部門減少4000多個;新一輪改革,團以上建制部門機構減少1000多個,「小機構帶大部隊」成為常態。

減現役增加文職。13年前,我軍開始實行文職人員制度,部分保障崗位由非現役人員擔任。新一輪改革,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建立統一的文職人員制度,進一步擴大文職人員編配範圍,將更多的兵力投入作戰崗位。

減「官」留「兵」。士兵是戰鬥力的基本構成,科學合理的官兵比例對提高戰鬥力至關重要。百萬大裁軍後,76種職務由軍官改為士官擔任,官兵比例明顯下降。經過新一輪改革,軍官數量減少30%,官兵比例進一步優化。

與此同時,更多的「加減法」也在軍隊建設各個領域展開:全軍和武警部隊院校由77所減至43所,構建起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設立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重新調整軍事科研力量布局,組成「航母編隊」揚帆遠航;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隨著越來越多「20」系列新型武器裝備研製成功,老舊裝備加速淘汰,為新裝備入列「騰籠換鳥」……

這是一條力量編成優化重塑之路——

如果說,長官指揮體制改革是「改棋盤」,那麼,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就是「動棋子」。同樣的棋子,布局不同,產生的能量天差地別。

40年來,一場場巨集大壯闊的閱兵式,見證了人民軍隊力量編成的變遷發展。

1984年國慶閱兵,受閱隊伍中首次出現了空降兵、武警等部隊,47個方陣中機械化部隊方陣數量過半。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部隊不斷向機械化轉型。

1999年國慶閱兵,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一支支新軍勁旅威武亮相,52個方陣中步兵方陣僅2個。面對新軍事變革浪潮,部隊加速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2009年國慶閱兵,通信兵方隊、無人機方隊首次出現在國慶大典,新型中遠程飛彈等大國長劍列陣。著眼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人民軍隊戰鬥力新的增長點不斷湧現。

2017年建軍90周年閱兵,34個地面方隊和空中梯隊,按作戰編組列陣沙場,戰略支援部隊等新組建部隊全新亮相。矚望未來戰場,資訊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製勝等人民軍隊建設新的著力點更加鮮明。

閱兵場只是人民軍隊不斷改革重塑的一個縮影。

今天,我軍陸軍佔全軍總員額比例首次下降到50%以下,「大陸軍」體制被打破;與之相對應的是,戰略預警、遠海防衛、遠程打擊、戰略投送、資訊支援等新型作戰力量得到充實加強。

今天,陸軍18個集團軍已調整組建為13個集團軍。集團軍名字沒變,內部編成卻已天翻地覆。自上世紀80年代,我軍組建合成集團軍以來,陸軍合成層級從軍到旅再到營,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部隊編成逐步形成。

不辱使命的歷史擔當

改革,歸根到底是自我革命,是壯士斷腕,是換羽新生。

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啟動之初,習主席告誡全軍,軍隊要跟上中央步伐,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堅決推進軍隊各項改革。大家一定要有這樣的歷史擔當。

取捨有大義,去留見丹心。改革開放40年,人民軍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離不開忠誠使命的歷史擔當,都伴隨著義無反顧的犧牲奉獻。

醞釀百萬大裁軍時,鄧小平說:裁軍是個得罪人的事,還是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他還叮囑軍隊高級將領:怎麼減法,請大家出主意,我隻講總部帶頭。

百萬大裁軍的「主刀人」、時任副總參謀長何正文,首先動員自己的4個子女全都脫下了軍裝。高級乾部的示範效應,成為推動裁軍的強大動力。

改革強軍,強健的不僅是軍隊的「筋骨」,還有軍人的「肩膀」。面對撤併降改的「改革陣痛」,面對進退走留的「思想震蕩」,能不能直面挑戰、擔起責任,是檢驗革命軍人忠誠度、擔當力的試金石。

這輪改革中,向軍旗敬最後一個軍禮的時候,原第31集團軍某團副團長吳鵬程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淚水,既有對軍營和戰友的不捨,還有對父親吳海金的歉疚。

20多年前,為了支持部隊改革發展,時任某師師長的吳海金脫下了軍裝,把軍旅夢想寄托在獨生子吳鵬程身上。兒子也很爭氣,先後8次榮立三等功,還被評為「全軍優秀參謀」。

「本來希望兒子在部隊乾一輩子,彌補我的遺憾,沒想到他也遇上了改革。改革當前,走留都是貢獻,真正的軍人必須經得起這種考驗。」吳海金為兒子的選擇感到欣慰。

兩代軍人,用自己默默的「轉身」,換來了人民軍隊的「轉型」。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每一次軍隊改革,都有無數軍人像吳家父子一樣,有位置努力乾好、換位置儘快適應、沒位置堅決服從。留下是支持改革,離開同樣是支持改革!

面對改革調整,心中縱然有百般不捨、萬般留戀,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千軍萬馬沒有任何雜音。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在引灤入津工地上奮戰的鐵道兵第8師官兵,突然接到「集體轉業」的命令。官兵全力以赴「為鐵道兵寫好光輝歷史的最後一頁」,提前3個月完成穿山引水任務,創造了轟動全國的「引灤精神」。

1998年,濟南軍區某師已確定撤編,接到赴湖北長江抗洪命令後,官兵心無旁騖投入搶險,凱旋後毫無怨言加入到「裁減員額50萬」的行列。

這一輪改革中,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移防的軍級部門,原第27集團軍奉命進駐幾百公里外的太原。剛安頓下來不久,又一道命令傳來,該集團軍面臨新的調整改革。無論轉隸移交、撤併降改,還是分流轉崗、轉業複員,官兵哪裡需要哪裡去,打起背包再出發。

「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從關中平原到西北大漠,從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嶺南山區……新一輪改革中,隨著分流、調整、調動、轉隸,多少英雄部隊離開繁華都市移防偏遠鄉鎮,多少熱血軍人告別父母妻兒走向陌生遠方。

南部戰區陸軍機構乾部幾乎全部來自異地,幾乎所有人與家屬、老人兩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在過渡營區,某團乾部家屬小孩未能搬走,「院裡娃娃的爸爸在遠方,遠方娃娃的爸爸在院內」成為特殊風景。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選擇。一粒沙,一滴水,於歷史洪流不過是滄海一粟;一個人,一個家,於改革大潮不過是浪花一朵。但正是每一名軍人都交出了優異的改革答卷,軍隊才能經受住時代大考;正是每一名軍人的拚搏與付出,才鑄就了軍隊的輝煌、塑造著軍隊的未來。

征途漫漫,風雨兼程。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主席在波飛浪卷的中國南海邊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長官下,改革強軍、奮楫中流的人民軍隊,也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