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摘要:相比英國、法國和沙俄,奧匈帝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集中在歐洲。這自然是讓人有點迷惑的事:由於歐洲強國很多,在歐洲進行領土擴張相對來說比較困難、風險也比較高。奧匈帝國為什麽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帝國。在近代國際關係上,奧地利一直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大國。在東面,它是阻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北上歐洲的屏障;在西面,它和法國之間曾經展開過激烈的爭霸戰爭。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西班牙聯手,試圖一統德意志、爭霸歐洲,並因此與法國、丹麥、瑞典等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法國是這次戰爭的幕後黑手。儘管哈布斯堡王朝在前期多次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最終的失敗使得奧地利統一德國的野心破滅了,德意志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裡繼續陷入分裂之中。西班牙則從一流大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成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關於三十年戰爭的繪畫

奧地利雖然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但是它仍然是歐洲的一流強國,其領土擴張的野心也一直存在。不過,奧地利的海外殖民地很少,只在東非和印度有過短暫的殖民據點,但很快就轉讓或者丟失給了英國、葡萄牙。相比英國、法國和沙俄,奧匈帝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集中在歐洲。奧地利曾經與沙俄兩次瓜分波蘭,意大利北部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在十九世紀末,奧匈帝國還一度代管了巴爾乾地區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自然是讓人有點迷惑的事:由於歐洲強國很多,在歐洲進行領土擴張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風險也比較高的事。奧匈帝國為什麽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事實上,奧地利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存在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奧匈帝國不太可能謀求廣泛的海外殖民擴張。原因之一是,拿破侖戰爭之後,奧地利帝國力量的顯著衰落。奧地利是拿破侖的主要打擊對象,到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時,雖然奧地利是戰勝國,但已經元氣大傷。1806年,奧地利皇帝不得不自己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這也就意味著奧地利已經放棄了統一德意志的想法。在19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的幾次國內族群起義中,奧地利都必須借助沙俄的力量才能鎮壓國內的族群獨立運動,可見貌似歐洲強國的奧地利已經衰落到了什麽程度。因此,1815年後的奧地利,更多是集中精力維持現有的勢力範圍,主要是意大利北部和巴爾乾地區。

1805年,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聯軍

除了力量的衰落,奧地利根深蒂固的陸權國觀念,也是影響奧地利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奧地利並不重視發展海軍;事實上,它也沒有足夠的國家財富來支撐一支強大的海軍。奧地利的工業化進行得很晚,而國內族群矛盾又製約了國防開支。作為一個二元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奧匈帝國是平等的,只是擁有一個共同的君主。每次討論國防預算,匈牙利都反對增加開支,導致奧地利的國防經費在歐洲強國中處於排名墊底的狀態。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基本上不可能有多少經費分配給奧地利海軍。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奧地利海軍的規模還只有意大利海軍的一半。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可能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

實力上的限制和陸權國觀念的局限,使得奧地利更多把目標限定在維持現有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大規模的海外擴張。但是,根本性地製約奧地利領土擴張野心的,還是奧匈帝國內部錯綜複雜的族群矛盾,以及這些族群矛盾與巴爾乾地區形勢緊密相連的狀況。奧匈帝國內部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主體族群,不管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還是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在該國國內其實都不居於多數。據1910年的人口調查,德意志人佔奧地利人口總數的35. 6%,馬扎爾人大約佔匈牙利人口總數的48.1%。這些族群之間存在明確的地位、階級、文化區別,他們自認為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奧地利的斯拉夫人,卻並不存在著明確的奧地利人這一共同的身份認可。

19世紀末,匈牙利的傳統服飾

奧匈帝國的族群分布地圖(1885年)

匈牙利人一直追求在帝國內部與奧地利德意志人的平等地位,但是又鎮壓本國國內的其他族群,並希望其他族群的對外移民越多越好;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和意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發起挑戰。二元帝國的架構雖然滿足了匈牙利人的要求,但是其他族群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而賦予匈牙利以平等的地位,反而削弱了奧地利對全國的掌控能力和動員能力。

麻煩的地方在於,奧匈帝國境內的這些族群,都可以在本國之外找到同族,而有些同族還建立了獨立的國家。這裡面最大的麻煩就是塞爾維亞。自1868年以來,統治塞爾維亞的米蘭王子家族一直是親奧地利的,但在整個塞爾維亞社會中,存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親俄羅斯的勢力。奧地利主要擔心的是,在俄羅斯的庇護下,塞爾維亞將吸收包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鄰國省份,從而建立一個獨立的大塞爾維亞。這樣一個國家將成為吸引哈布斯堡帝國內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焦點。事實上,“巴爾乾地區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必然會影響帝國境內的民族平衡,在一個民族主義勢力張揚的時代,多民族的奧匈帝國不得不拖著龐大而虛弱的軀體蹣跚前行。”(何蓉:《世界帝國興衰叢書》之《奧匈帝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頁)

在薩拉熱窩刺殺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就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

想要穩住奧地利帝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以及防止巴爾乾地區的局勢對帝國的存在構成致命威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持與沙俄的良好關係。事實上,在1815年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設計的維也納體系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奧地利與沙俄一起維護君主專製的秩序,反對自由主義革命。有了沙俄的支持,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勢力範圍,以及在巴爾乾地區的影響力,都可以得到保障。但前提是,奧地利需要克制自己的野心,在俄國和土耳其的矛盾中不能過分倒向土耳其,更不能借機擴張。俄國想要借助斯拉夫民族主義在巴爾乾地區擴張,吞並原屬於土耳其的領土,而奧匈帝國則擔心,土耳其的解體會導致巴爾乾的局勢不可控,同時也擔心,沙俄對巴爾乾的擴張,會讓奧匈帝國不能再往這一地區擴張。

奧匈帝國的領土野心,最終斷送了俄奧聯盟。這期間經歷了好幾次重大的戰略失誤。第一次戰略失誤是1853年到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奧地利站在英國和法國一方,阻止沙俄通過與奧地利相鄰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向土耳其用兵,目的是想要獲得這兩個公國。雖然奧地利如願以償佔領了兩公國,卻失去了與沙俄的同盟。這使得它面對意大利統一戰爭時的法意同盟,根本無能為力,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普奧戰爭中也得不到沙俄的支援。奧匈帝國為了自己一點領土野心,失去了最重要的大陸盟友。奧地利統治者彷佛忘記了,不久之前,如果沒有沙俄的二十萬大軍相助,它早就被國內的革命推翻了。野心真可怕!

畫作中的克裡米亞戰爭

1866年,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帝國的外交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即尋求與沙俄改善關係。1873年,沙俄與奧匈訂立了《興勃隆協定》,該協定規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和平時,兩國應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同年10月,德國也加入這一協定,從而形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因為俄國與土耳其的衝突,第一次三皇同盟解體,而後又形成第二次三皇同盟,結果又因為俄土、英土矛盾以及奧匈帝國的野心而解體了。

1885年到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是導致第二次三皇同盟解體的直接原因。本來沙俄非常希望在巴爾乾地區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但是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卻與沙皇關係緊張,因此沙俄一改之前的態度,反對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東魯美利亞省合並。奧匈帝國一方面對於沙俄的窘境感到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則打定主意不允許沙俄通過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最終導致了俄奧矛盾的激化。對於群情激憤的俄羅斯人來說,俄奧協調還有什麽實際意義呢?因此,在這次危機中,如果奧匈帝國能夠采取果斷措施,反對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的合並,那麽,就可能進一步鞏固三皇同盟,從而使歐洲的戰略格局發生轉變。奧地利之所以采取這樣不明確的戰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有領土野心,希望看到沙俄的行動受挫,給自己留下擴張的空間。其實,巴爾乾地區維持現狀,才是最符合其戰略利益的。

統一之前的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1882年)

統一後的保加利亞(1888年)

奧匈帝國所犯的第三個戰略錯誤,是在一戰之前領土野心的膨脹,最終導致它合並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至於與沙俄的矛盾決定性地激化。這裡面有奧匈帝國實力增長、德奧同盟關係日益密切等原因導致的自信心增強,但更多還是對領土和勢力範圍的野心驅動所致。到一戰前夕,奧匈帝國是世界上工業大國之一,其工業總產值佔歐洲的6%,在歐洲工業化國家中,奧匈帝國位居第四,僅僅排在英、德、法之後。儘管如此,奧匈帝國的實力在歐洲大陸中是相當偏弱的。1914年大戰爆發時,德國共有51個師,75.4萬人;奧匈50個師,只有44.5萬人;法國有54個師,76.7萬人;俄國有107個師,144萬人;英國不把重點放在擴充陸軍上,只有6個師,也有25.23萬人。由於軍費緊張,奧匈帝國的軍備生產能力也遠遠不如德國和沙俄,大炮的生產能力只有沙俄的四分之一。

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政策,除了吞並波黑之外,基本上是一種旨在維持和平的防禦性政策。奧地利的確希望避免破壞巴爾乾地區微妙的力量平衡。在這一點上,它的政策是和平的、防禦性的。但與此同時,它並沒有積極的策略來處理南斯拉夫民族主義問題。”(John W. Mas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1867-1918,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 70.)

事實上,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匈帝國的治理可圈可點,包括解放了4萬農奴、建立學校、建設鐵路,使得波黑地區的人民生活水準和工業發展程度在巴爾乾地區都是最高的。因此,奧匈帝國根本沒必要吞並這兩個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的居民是滿意奧匈的統治的,並不會傾向於與塞爾維亞合並。但是,20世紀初,奧匈帝國在巴爾乾推行進一步擴張的政策,欲實行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兼並,從而引起了嚴重的國際衝突。“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吞並像一枚炸彈一樣擊中了歐洲,並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外交危機,這場危機幾乎導致了一場全軍破敵。俄奧之間的協約現在已被不可挽回地摧毀了。”(John W. Mas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1918,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 65.)

俄奧矛盾的加劇,最終使得沙俄與英國實現了和解,而德奧兩國被孤立了。不僅如此,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冒險政策,把德奧兩國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奧匈帝國解體了。縱觀奧匈帝國十九世紀的外交戰略,不得不說它是被自己的領土野心所迷惑了。正如一位奧匈帝國的政治家所說的,帝國就是一架破舊的馬車,不管再加上黃金還是泥土,它都會散架。

作者簡介:

宋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讀本科,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北京大學完成,博士期間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2007年獲得北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雙博士學位。2007年起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副教授。2015年8月經人才引進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本科時期起就在國內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表專著兩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