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名校碩博去街道辦,舊聞戳中社會輿論哪根神經?

如果一則舊聞火了,那它一定是戳中了當下痛點。

杭州市余杭區一張兩年前的招聘公示,這幾天引發網友熱議。名單上金光閃閃,清一色的北大清華畢業生,不是碩士就是博士。而這些學生的報考部門中出現了多個“街道辦”,讓觀者怎舌。

“清北”碩博任職余杭街道,真的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嗎?

圍繞這事,網友們的質疑有如下幾點:

第一,這麽“高”的學位,去了那麽“低”的崗位。

第二,這麽“深”的專業,去幹那麽“淺”的職業。

第三,這麽“專”的所學,去做那麽“泛”的所為。

今年疫情給就業造成很大壓力,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這個舊聞迎合並加深了一種焦慮:你看,連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都去街道辦幹了,足見畢業生就業之難

表面看,確實如此。一個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怎麽著也得去中科院、中科大之類的部門吧?去街道辦能幹啥?

但仔細想想,又並非如此。當前的就業市場,多元選擇與雙向選擇並存。學歷越高,學校越好,就業選擇面就越廣。況且職業和專業不是強關聯,崗位和學位沒有固定搭配,所乾非所學的,比比皆是。

而具體到杭州余杭,那裡的環境、待遇絕非西部市縣可比,是當之無愧的就業高地

先說環境:據余杭區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余杭現在被稱為“浙江第一區”,擁有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明星企業,2019年全區生產總值超過2800億元,經濟增速達8.6%,財政總收入逾700億元,在杭州各區縣中遙遙領先。

再說待遇:據余杭區政府公開信息,該區錄用的“清北”博士研究生年薪約38萬元,碩士研究生年薪約35萬元,還可分別領取8萬元、6萬元的生活安家補貼,未來也可申請20萬元、10萬元的購房補助。

最後是個人發展:這些“清北”人才雖是在街道辦工作,但余杭是中國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若在這裡乾上幾年,與最優秀的服務對象打交道,視野、格局、思維將大不一樣。

島叔前幾年去唐山調研鋼鐵行業,接觸到了市、區工作人員,感覺他們的思維都很活躍,說起行業情況頭頭是道,談到市場前景頗有見地。

為啥?他們自己說了,我們天天跟頂尖的鋼鐵企業經營者打交道,看到的聽到的就算不是至理名言,起碼也是真知灼見,耳濡目染之間,近朱者赤了。誰都願意和優秀的人共事。傳統企業扎堆的地區尚且如此,遑論電子商務巨頭所在的余杭?

所以,余杭這種地方,基層工作對人才的要求不僅不低,反而挺高。2017年起,余杭區走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進行專場招聘,目前已有上百名“清北”碩博畢業生來余杭工作——這是勞動力市場供需關係和應聘者的個人選擇決定的

並不是什麽“大材小用”的問題。

尊重高學歷人才的就業選擇,這本身沒啥好說的。

不過,這則舊聞也提醒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當下的科研環境很好,待遇又高,那麽高學歷人群還會選擇“降維打擊”嗎?把所學和所為無縫對接,豈不是能讓勞動力資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昨天島上文章《從北大畢業去街道辦工作是什麽感覺?》發表後,有網友留言說,大家討論得這麽熱鬧,是擔心最需要高質量人才資源的高精尖科技行業招不到人才。學地球物理、材料工程的學生,明明搞科研對國家的貢獻更大,卻偏要進街道辦,未免太“浪費”。

尤其是當前中國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局面,在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下,方方面面的科技競爭不能有絲毫怠慢,這時候科研領域怎麽能招不到人才、開不足馬力?

具體到個人選擇,不好說,如果人家就不喜歡搞科研呢?強扭的瓜不甜。但是放到整個社會層面考慮,這一問題就值得深思,國內科研行業待遇普遍還不高,工作強度大,從業穩定性差,與余杭這類地方的基層公務工作相比,確實缺乏吸引力。

怎麽去培養更多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科技產出效率,需要不斷探索、提供實打實的政策支持。

像網友說的,今天國家應該加強對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保障科研人員待遇,讓人們對科研保持嚮往和羨慕,淡化“學而優則仕”“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之類的想法

“清北”畢業生在余杭一地的就業,雖然不是就業市場的主流,卻可一窺當下人才流動的部分趨向。現有人才的就業選擇值得尊重,但核心科技行業的“就業吸睛力”更需長線加強。

畢竟,這些國家發展急需的“人才營養”,既要供給到基層土地,更需在關鍵時刻撐住“命門”。

如此,方是真正的才盡其用。

文/田獲三狐

編輯/點蒼居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