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事業成功”的父母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麽?

經常看到網上一些熱文,“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成功的家庭。”還有一些熱文說,“你想讓孩子成功,但是你自己呢?”

潛台詞就是事業成功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不僅因為“成功”的父母可能給孩子更好的視野與條件,也因為我們相信這些父母自身歷練的職場能力也可以用於高效“管理”孩子的成長。

我自己也算得上一個職場的成功人士吧,讓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 這都是忽悠。

回歸家庭之前,我曾經在頂尖的谘詢公司歷練多年,又去外企做了很多年的高管。一直自認為,我在工作上、生活中是高效率解決問題的高手。

但是,在孩子的養育方面,我卻經常遭遇雞飛狗跳。等女兒到了青春期,最大的安慰就是和其他青春期孩子的老母們一起吐槽鬱悶之情。

直到最近,接觸到一些腦科學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幾件小事,讓我開始懷疑職場練就的能力,反倒是對孩子教育有毒。

這些職場神功如果簡單複製到養育孩子上,我們不僅面臨失去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美好記憶的風險,孩子也會關上跟我們溝通的大門。

上周我哭了兩次

第一次是因為老公整理老硬碟,把女兒小時候的照片和視頻都整理了一遍。從出生開始看,看著看著我哭了。

因為我好像在看別人家的孩子,我的記憶是空的,特別是做谘詢顧問的那些年。其中一個很短的視頻,我女兒當時五歲左右,我坐在沙發上,女兒站在我身後做各種抱我的動作,我面部表情嚴肅而僵硬,那時我在打電話。

第二次哭是在晚飯之後。在飯桌上,我腦子裡想著女兒申請大學的各種要求,一時間被豬油蒙了雙眼,開始問她這個做了沒有、那個做了沒有。正在飯桌上頭疼腦熱地為準備 SAT II 考試刷題的女兒一下子崩了,開始大哭。

我才意識到我說的這些話,隻給孩子加了壓力,沒有任何幫助。明明一個自覺自願吃完晚飯就主動刷題的可憐孩子,還要聽我抱怨她很多方面沒有做好。我一時間羞愧難當,自己也跟著哭了。

哭了兩次之後,我意識到我生病了,而且還是一種因為常年在外企工作引發的慢性病。我被訓練成了機器人。雖然四年前離開了生產線,過去二十年機器人的毛病依然頑固。邏輯思維縝密,冷靜而理性,這不都是典型的 AI 特徵嗎?

當我這個機器人成為一個母親,問題就出現了。我們在工作中練就的一身神功,用在孩子教育上,反倒讓我離教育的初衷越來越遠。

工作中多年以結果為導向,追求效率最大化,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麽不良後果呢?

剛回國在谘詢公司裡工作時,每天晚上 12 點辦公室都燈火通明,各個級別的同事們都熱火朝天地頭腦風暴,畫 Chart、寫 PPT。

我曾經被深深震撼,這些人都是鐵人嗎?咱們中國同胞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都遠遠大於其他國家。在這種大環境下,要想存活下去,就只能拚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最近網上有關 996(一天工作 12 個小時,一周工作 6 天)的熱門討論,也說明了這股拚老命的工作文化並沒有因為手機、電腦、人工智能的出現而緩解,反而越演越烈,已經蔓延到各行各業。

因此,公司的很多培訓都是教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記得有一次,培訓師專門給每個人發了好幾個球,讓我們學習 Juggling(馬戲團裡小醜雙手同時拋接 N 多個球的那個表演),用來比喻工作上我們同時要完成多個任務,一個球都不能掉下來。

我還記得每次培訓都有性格測試,被測出來擅長有計劃、有邏輯、有大局意識的同事們暗自欣喜;而被測出來容易丟三落四、情感重於邏輯的同事們則面露苦惱 — 他們被認為容易在緊張工作中考慮太多跟人有關的事,因而掉了任務的鏈子,要改。

培訓最後總有一兩名高層女領導,最好是有老公、有孩子的,出來介紹自己如何在百忙之中分清輕重緩急、各個擊破、一個球都不掉的先進經驗。

職場上練就的這套效率神功,曾經讓我在很多工作場景裡成為“被人羨慕的職場和家庭平衡的典範”,但用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卻讓我後悔莫及。

效率達人的終極目標 — 多任務處理 — 其實和現代腦科學和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幸福健康的精神狀態 — 心流狀態 — 正相反。

心流狀態是指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全身心享受地做某件事的過程中,空間和時間的感覺都消失的一種狀態。而同時處理多任務讓我們無法集中精神,體驗不到人沉浸在創造中的快感,會引發記憶力下降甚至抑鬱。

對於我來說,用多任務處理的方式來養育孩子的直接後果就是,永遠喪失了這段時期裡有關孩子成長的寶貴記憶。

但是,是不是做一個全職母親就可以保留記憶呢?這可不一定。越是以結果為導向的高效母親,越可能陷入此類怪圈。

剛剛參加女兒學校教育節,其中一名大咖 Ruby Wax 在講演中也提到了她自己養育三個孩子的三十年,因為這種高效率生活導致記憶是一片空白。聽到 Ruby 講這段話的時候,我的眼圈也忍不住紅了,差點哭了出來。

有什麽對策嗎?簡單的做法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進入多任務處理模式,不要一邊回郵件,一邊問孩子學校都發生什麽事了?

比較難做到的是,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候,如何讓自己萬馬奔騰的大腦安靜下來。

有很多辦法可以嘗試,效果卻是因人而異的。有人用冥想、有人練瑜伽、有人跑步,都可以對大腦進行訓練。經過有意識訓練的大腦,更容易安靜下來,更易於專注和孩子一起的時光,不會失憶。

對孩子來說,成為效率達人的後果就更加可怕。雖然人類身高到了 16 歲左右就不再長了,但是大腦會一直發育到 22 歲。作為效率達人的父母,非常有可能干擾和損害孩子的正常大腦發育。

舉個例子說吧。我曾經看到網上一篇熱文:“別人用來發呆的排隊、坐車時間,你可以這樣培養孩子的‘學霸大腦’”。有個讀者在我的公號上留言,恨不得在孩子上廁所的時間都塞給他一本書。

然而,如果我們花點時間研究一下腦科學的發現,就會知道,發呆是大腦的默認狀態(Default State),健康大腦需要時不時回到默認狀態來充電。

如果你用補習班剝奪了孩子的發呆時間,你其實是干擾了他們大腦正常的發育。

快速給建議,是神功還是怪獸?

在職場上,怎樣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有一個神功就是要時刻準備著創造價值,谘詢顧問們常用詞就是“add value(增加價值)”。

學習過戰略谘詢的同學們估計都聽說過,有個大名鼎鼎的麥肯錫解決問題七步法。這項神功也被喻為能高效解決工作上、生活中各類問題的萬能算法。

掌握此神功之人,在工作上生活上特別喜歡而且忍不住要給別人提建議。高級別的,還可以在對話之中,提前假設預判,迅速算出答案。

最近在補金庸大俠的武打小說(是的,我上學的時候真沒看過金庸),倚天屠龍記裡金毛獅王為了復仇練了七傷拳,練成這個神功有個副作用,內力不足的人會同時傷到自己的內髒。

定力不足的人練就“建議神功”之時也同樣有副作用。我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是在學習溝通的課程上。

老師說我的腦袋裡住著一隻建議怪獸(Advice Monster)。每次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腦子裡的算法怪獸就會跳出來,“快算,快算,解決方案是什麽?”對方還沒說完,我就恨不得打斷人家,說,“這麽簡單的問題還不明白嗎,你應該這樣做……”

老師說,你不能給建議,只能通過提出問題讓對方自己找到答案。好吧,那我就試試提問,結果我的做法又成了全班同學的反面案例。我這樣問對方,“你有沒有考慮到你可以這樣做……?”我把自己的建議包裝成問題,實際上還是暗示對方,“你看,你不行吧,你得聽我的”。

為什麽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建議直接喂給別人嗎?難道這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嗎?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發現來看,這是效果最差的做法。因為每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並認可答案,才有可能跨越到行動的改變這一步,不然就只是左耳進右耳出。

當父母腦子裡住著這隻“建議怪獸”時,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反而會讓孩子直接關閉跟父母的溝通渠道。反製此神功的最佳做法,孩子們最拿手,就是不跟你說話,讓你的建議怪物跳不出來。

我第二次哭,就是意識到自己都快五十歲了,學了這麽多功夫,還是製不住這隻怪物,鬱悶的。

回到如何讓孩子開口這個題目,一個培訓溝通的老師給我支過幾招,感興趣的爸媽們可以試試是否有效。(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管好腦子裡的建議怪獸,多問少說,也能讓你的另一半更愛你。)

重複孩子說的每一句話的後半部分。比如孩子說“我們英文老師真煩人。”你說,“煩人?”然後孩子說,“老師上課什麽都不講,就讓我們自己看書。”你說,“你們自己看書?”以此類推,試試看。

連問三次“還有其他嗎?”比如孩子說“我們英文老師真煩人。”你說,“是嗎,還有其他嗎?”孩子可能說,“老師上課什麽都不講,就讓我們自己看書。”你說,“真的,還有其他嗎?”以此類推。

千萬不要忍不住,說,“其實老師也是好心吧,你有沒有想到他可能是鼓勵你們多自學呢”。

面對孩子,情商自降為零

現實生活中,父母可能在工作中會動腦筋分析領導、客戶說話背後的意思,但是當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卻沒有意願和耐心去傾聽。說不好聽點,就是自動變成一個沒有情商的機器人。

我在這方面中毒很深。記得女兒有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我拉著她一起分析原因。我隻關注她有沒有反思問題在哪裡,我沒有關注到的是她的情緒因為成績不理想已經很低落了,反而誤認為她不想回答,或是語調不積極,是她不認真對待考試的表現。

可想而知,對話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和女兒之間的關係陷入冰點。我期待的行為改變不但沒有發生,一扇溝通的大門又對我關閉了。

後來,我在女兒學校教育節偶然聽了一個講座,關於“如何幫助有自閉傾向或是多動症學生學習社交技能”,對我觸動很大。

有自閉症傾向或多動症的孩子,由於大腦發育不平衡,只能聽懂對話中的表面意思,無法破譯其他人的深層溝通信息,缺少社交技能,難以建立友誼,最終影響到學業成績。

講座的專家分享了她如何教這樣的學生學習有效聆聽,她用了一句很簡單的話,“用眼睛聽,而不是用耳朵聽。”也就是在聽的同時,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表情、聲調、動作,來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

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上溝通培訓裡也講到的傾聽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注意話語,還有話語背後的語調、語氣、語速、能量水準以及情緒。這樣才有可能理解對方潛意識裡的真正意圖,形成共情,促使對方行動的改變。

面對孩子,我們需要把所有天線都打開,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誼。

總結

如果我們仔細看看上面三種症狀,其實都是相通的。不能把頭腦安靜下來專注一件事,就不可能做到全方位的傾聽,也不可能管住腦袋裡的建議怪獸。

職場上的結果導向快文化,剛好和教育需要的循序漸進、培養孩子自己的內驅力,背道而馳。

不管你是身在職場,還是全職在家,可以練練下面三招:

1. 想:管住腦子裡的千頭萬緒,跟孩子 100% 沉浸在一起做一件事。

2. 說:跟孩子對話的時候,試試不發布意見,隻問問題。

3. 聽:放下手裡的其他事情,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們說話。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三招,要經常練習,最好是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就操練起來。因為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遠遠不夠了。

我經常被 16 歲的女兒甩來一句話,“媽媽,你這招不管用!”如何有效地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我也正在摸索之中,有了心得再單獨寫一篇吧。

期待你能在留言區告訴我,試了上面三招之後,效果如何。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家有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老母親”,有什麽特別的溝通高招,麻煩也分享一下,讓我們一起抱團取暖。

我並不後悔在職場上積極進取、苦練神功,工作上的挑戰和成就讓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有了不一樣的高度,不僅可以成為孩子未來奮鬥的榜樣,還可以把這些寶貴職場經驗傳授給孩子。

就像我前面說的,即使全職媽媽也不一定能面對孩子做到專注的聽和說。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需要“高效率管理”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高質量”共同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