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經的“金魚池”裡真的養金魚嗎?

前些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個叫做錦鯉的梗,讓小志不禁聯想起同屬鯉科的金魚。其實,在北京的眾多地名中,就有個叫金魚池的地方。透過名字不禁讓人聯想,難道這就是北京地區飼養金魚的地方?

“魚池”悠久

景色絕佳

金魚池早先叫魚藻池,金、元、明、清數代直至民國時期,這裡都是蓄養金魚的地方,加上其景致優美,一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燕都遊覽志》對於金魚池有這樣的描述:“魚藻池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曰金魚池,蓄養朱魚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結蓬列肆,狂歌轟飲於穢流之上,以為愉快。”因為這裡曾有許多手藝人以養金魚為業,後來就稱此地為金魚池,漸漸地,這個名字就沿用了下來。

金魚池受歡迎,還和它池邊的建築物有關。《明一統志》記載:“池上舊有瑤池殿。”《帝京歲時紀勝》又說:“池陰一帶,園亭甚多。”透過文字,我們仿佛能看到瑤池殿、園亭與金魚池互為點綴,水色瀲灩,意趣卓然。雖然殿址已不存,但園亭邊的風景依然堪稱“風華絕代”。《清稗類鈔》有言:“但見荇藻一碧,朱魚浮泳,堤旁垂柳成陰,參差掩映。”池水連波,河堤旁清風拂過垂柳,偶見金魚遊過,人生豈不妙哉?

明代就有一個人深諳金魚池的妙處,在池子的西北側建了一所園子,這就是著名的李園。李園的主人是明代萬歷年間武清侯李偉,該園在三裡河旁,引其水進園,水溪滿園,可行舟,設養魚池。園中的建築多為梅花形,亭子五瓣為梅花亭,牆上畫梅花,水池也組成梅花狀,亭、樓的門和窗戶也都飾有梅花圖案,園中有長廊數百間。李園被稱為明末仕宦階層泛舟宴飲的好去處可一點也不為過,還有劉升、吳惟英等人遊李園的詩篇存世。

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在金魚池遊玩賞景逐漸形成潮流,還衍生出類似於騎射等的運動項目。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歲午日,走馬於此,蓋金元躤(jí)柳遺意也。”

養魚趨吉

習俗深厚

金魚池最為著名的還要屬它的產業——金魚業。《北京市志稿·貨殖志》中記載,金魚池最早是為皇宮提供金魚的地方。“昔為官產,養魚於此者,有按時向宮內進紅鯉魚之例。”後來產業逐漸擴大,且因為金魚池面積十分廣闊,達數十畝之多,這大多數池塘面積就變成了金魚的“領地”。這麽多金魚,食量也不小,據《日下舊聞》記載:“正德中,南城金魚日食蒸餅白面二十斤。”養魚數量之多、產業之繁華可見一斑。

有賣家就必然有買家,金魚的買家正是數量龐大的老北京人。北京人飼養金魚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因“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養魚既是一種樂趣,更能養性逸情。夏日裡以“天棚、魚缸、石榴樹”為四合院裡最和諧的景致。從王公貴族、朝中官員到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自家庭院中擺上魚盆,居室內擺上魚缸,飼養的金魚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以至數百條。用北京人的話說:養魚練的是慢工,要的就是磨性子的過程,以此養心逸致。

不僅如此,每到正月裡街上挑擔叫賣金魚的情景,也是北京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小販們挑著擔子,口中叫賣著:“買大小金魚嘞!”擔子一頭是裝水的木製圓盆,高七八寸,徑長二尺七八寸,內用木條分為四格,按魚大小,分入格中。另一頭是大圓筐,內裝大小玻璃魚缸,多是小販們從金魚商店裡買來的。氣象寒冷,怕魚受凍,魚盆上蓋草席。正月時節,大家都想圖個吉利,買金魚回家也象徵著吉慶有魚(余)。

從金魚池

到龍須溝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金魚池還是池廣數十畝,每到入夏端午,池邊遊人如織,走馬觀魚,一些人在池邊狂歌醉飲,引以為樂事。時至民國年間,金魚池一帶日益衰敗、破落,垂柳被伐,園亭頹廢,汙水流淌,變成了臭水坑。附近許多勞苦人民居住在簡陋低矮的窩棚裡,生活極為貧困,每到夏日雨季,汙水泛溢,蚊蠅孳生,疾病蔓延,成為舊北京有名的貧民窟。

龍須溝是金魚池南部的一條小水溝。1949年末,老舍從美國回來,次年六月當選為北京市文聯主席,並寫下了話劇《龍須溝》的劇本。《龍須溝》反映了金魚池地區下層勞動人民解放前後生活的變化。

1951年,話劇《龍須溝》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公演,獲得成功。1952年,話劇《龍須溝》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為同名電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魚池地區進行了三次改造。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將蟲蠅叢生的金魚池整修為可以養魚和劃船的街心花園。政府對金魚池地區進行徹底修建,把龍須溝改為暗溝,又組織填坑修湖,竣工後,湖水清澄如鏡,池岸砌有水泥欄杆,沿岸種植垂柳,成了一座小型公園。金魚池面貌大大改觀。

由於水源缺乏,金魚池仍是死水,時間一長,無法避免環境惡化。1966年,湖池被填平,在原地建成一批簡易樓,附近居民都搬進了新樓居住,形成了新的居民區。

2001年年4月,這批簡易樓亟須改造,北京市啟動了全市規模最大的金魚池簡易樓改造工程,金魚池小區隨即誕生。如今的金魚池東街、中街、西街即為原金魚池舊址所在。

舊時龍須溝,今日金魚池。它既非名勝古跡,也與名人無緣,卻被編成劇本,搬上舞台,成為京城的人文印記。雖已看不到昔日的繁華景象,但金魚池地區的環境變遷,最能說明北京變遷中的“以人為本”,更體現了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

館藏推薦

《帝京景物略》

本書詳細介紹了明代北京各地的寺廟祠堂、山川風物、名勝古跡、園林景觀,甚至河流橋梁,使讀者能從本書探尋到它們的淵源所自、本來狀貌、風格特徵和歷史變遷。

《百年龍須溝

本書回顧了龍須溝、金魚池地區百年滄桑的歷史,記述這些地區的古跡舊事、名人逸事及舊中國勞動群眾的生活狀況,同時將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的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真實的展現給讀者。

《百年崇文年鑒》

本書是展現崇文地區百年發展歷程的一部圖鑒。本書以豐富的內容、新穎的形式和獨特的視角,把20世紀崇文的風雨滄桑,直觀、形象、提綱挈領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喚起讀者對往昔的回憶,從中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獲得啟迪。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志·民俗志》

《北京市崇文區志》

《老北京的生活》等

編審:黃一曼

核審:袁 琳 章亦民 楊亞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