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個關鍵詞讀懂中華文化中的“天下觀”

最高文化理想:化成天下

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人自有文化以來,始終未嘗認國家為人類最高團體。其政治論常以全人類為其對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國家不過與家族同為組成 “天下 ”之一階段。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遍起,皆以逐鹿中原、製霸天下為最高目的;百家爭鳴,皆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這樣的文化理想不知影響了歷代多少賢達,其文化天氣與格局亦非尋常可比。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文化理想,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可以拾級而上的大道。《大學》“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中國人 “行道於天下”的基本步驟。

顯然,古人悟得的大道之所在,即所謂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說,人,正是中華文化天下觀的立根之本。《孟子》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正是居天地之間的關鍵所在。抓住了這個關鍵,也就把握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奧義,抓住了中華文化天下觀的核心要素。

三大核心理念

古人治國平天下的豐富理念及其哲理,於今天的全球治理或多或少皆有裨益。其中有以下三大核心理念,尤其有借鑒意義。

天下為公

古人關於以 “公”治天下的思想甚多。

如《國語》曰,“夫正,德之道也 ”,講的是 “公”的理念源泉與施行方法。《荀子》雲,“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 ”,講的是以公治世的理念。

《尚書》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講的是以公行王道的法則。《管子》雲,“私者,亂天下者也 ”“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也 ”,講的是以 “法”實現公道無私的路徑。

凡此,皆可謂極言 “公”之於治天下的極端重要性。

仁者愛人

孟子堅信 “仁者無敵於天下 ”,他說:“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儒家言道論政,都建基於“仁”。《論語》中有言:“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比較),可謂仁之方也已”。

從這些關於仁的基本內涵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把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同類意識、愛類觀念等,視為 “仁”的基石,一切以此為出發點,又一切可以推己及人、及國、及天下、及全人類。

由“仁”這一元概念,古人推衍出諸多修齊治平之道與術,進而相信必能實現自己的最高文化理想。

正如錢穆在《民族與文化》一書中所言:若使仁心大明,仁道大行,便達大同太平、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之境界。

協和萬邦

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天下觀的一個核心觀念,是古人關於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

這一理念體現於宇宙即是 “天人合一 ”“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 ”;

體現於國際,即是 “協和萬邦 ”“和恆四方民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遠親不如近鄰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 ”“國雖大,好戰必亡 ”;體現於社會,即是 “和而不同 ”“講信修睦 ”;

體現於人際,即是 “人心和善 ”“和為貴 ”“與人為善 ”;體現於自然則是 “和實生物 ”“和乃生,不和不生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