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0年前的手術有多可怕,我們今天的醫學就有多偉大

播放GIF

在愛丁堡大學的解剖博物館裡,陳放著一具泛黃的骨架,據說那是全英國最出名的人體骨骼標本之一。骨架的主人叫做威廉·伯克,他生活在19世紀初的英國。

之所以在解剖博物館裡展覽,並不是因為這具骨骼標本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威廉·伯克曾經為人體解剖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威廉·伯克和威廉·黑爾兩兄弟曾經經營著一家廉價旅館,兄弟倆向愛丁堡大學的解剖教授送去了15具寶貴的屍體。

只不過這15人都是兄弟二人親手殺害的無辜者。

這樣一個陰暗的開頭並不是為了引出什麼犯罪事件,我反而要講的是一個撥開雲霧見天明的科學故事。

這位最後被當眾絞死威廉·伯克是今天介紹的紀錄片《手術200年》裡一個小事例,但他所牽涉卻是人類最偉大的醫學事業。

第一次觀看央視出品的這部《手術200年》,著實令人驚艷,影片宏大的國際視角讓我一度以為它來自英美,但用不著看完一整集,我就被影片中緊貼中國的本土內容帶了回來。

在我認真觀看了這部篇幅宏大的紀錄片後,我發現它所展現出來的人類醫學發展要更加宏大。

播放GIF

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如果我穿越回200年前做一場手術,就有200種可能死於醫學的落後。

我可能死於醫生對人體解剖結構的錯誤認知,可能死於沒有麻醉的劇烈疼痛,可能死於失血過多,可能死於醫生不洗手……

但是,在今天手術早已被人們當做是一種可靠直接的治療手段,這才僅僅過了200年,不覺得不可思議嗎?

帶著這樣的感嘆,我擬了今天這樣的標題:200年前的手術有多可怕,我們今天的醫學就有多偉大!

播放GIF

想要完成一台可靠的手術並不容易,每一步操作的背後其實都是一段血腥黑暗的歷史。

人類實施手術的歷史其實很早,遠的不說,就我們中國山東就曾發現過4000年前開顱手術的證據。

然而這並不代表醫學,這些年代久遠的開顱痕跡比較可能與宗教儀式相關,道理很簡單,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曾了解,如何在黑暗中以手術救人?

近2000年前,古羅馬時期的醫生蓋倫開始嘗試了解人體的構造,但是由於宗教和法律的種種限制,解剖人體是不被允許的。

通過對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解剖,蓋倫給出了最早的人體解剖學知識,並用這些知識救治了很多重傷的角鬥士。

可那畢竟只是依葫蘆畫瓢,真正打破禁忌的是一位叫做維薩裡的義大利年輕人。維薩裡生活的年代黑死病盛行,解剖人體不再是禁忌,他通過解剖屍體繪製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解剖學著作。

解剖學迅速發展,但也面臨困境,沒有可供研究解剖的屍體。於是在英國就出現了專業的盜屍人,他們將剛下葬的墳墓掘開,偷出屍體高價賣給醫學院。

為了保護逝去的家人,當時英國的墳墓基本都設有嚴密的防盜裝置。然而,偷不了屍體還可以親手自造屍體,開頭提到的威廉兄弟就是典型。

今天,供醫學研究的合法人體來源除了死刑犯,還有遺體捐獻。醫學生們在開始人體解剖前都會向「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者)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在曾經的黑暗面前,今天的每一絲亮光都應該被銘記。

對人體解剖結構的了解僅僅是手術最基礎的部分,但手術還需要很多方面的技術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施下去,不然就只是「宰牛」而已。

空有解剖知識的手術才是最可怕的!

首當其衝便是止血的難題。以前的手術有多恐怖?看看當時的法國軍醫是怎麼做外科手術的。

一名士兵因為負傷需要截肢,醫生拿起骨鋸迅速鋸斷殘肢,然後從爐火中拿起一塊燒紅的烙鐵,猛地按在截肢的傷口處止血。

當時根本沒有麻醉技術,截肢手術的恐怖傳遍歐洲,這些久經沙場計程車兵都根本無法忍受,有些當場就會疼痛得暈厥過去,甚至直接死亡。

就算挺過了這一關,之後還有被燙爛傷口的感染問題,能活下來的概率和猜硬幣正反面一樣,看天。

所幸,一位法國軍醫帕雷實在看不下去,他發明一種更溫和的止血方式,也就是我們現代止血鉗的原型。

然而光有止血還不行,總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發生,失血過多危及生命還是時常發生。

能不能給失血的病人補血呢?這種想法其實很早就存在了,甚至已經有不少人嘗試過了。

只不過他們最早用的是羊血牛血,再後來開始用人血,可還是發現輸血的成功率非常低,大多數人在輸血後不就死去了。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現象是因為血型不匹配造成的,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的ABO血型分類今天說起來很簡單,但就是這個發現獨攬了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有了止血鉗的發明,血型匹配的知識,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並沒有!

一戰的時候,有士兵負傷需要輸血,醫生需要找到血型匹配的另一個士兵,一邊抽血一邊輸血,量大了還要換人。

之後,我們才發明了能夠大量儲藏血液的裝置,同時還發明了添加檸檬酸鈉防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播放GIF

這才算是基本解決了手術中的血液問題,然而我們還有兩座大山需要翻越。

其中一個就是麻醉,前面提到了法國士兵在截肢時常常會痛到暈厥甚至死亡。為了儘可能降低疼痛致死的風險,那個年代的手術只有一個原則,就是快!

一場截肢手術最快只要不到30秒,這個速度鋸木頭可能都鋸不準,別說是截肢了。所以這種手術往往非常粗糙,多鋸一塊少鋸一塊都是時常發生的事。

但是有些手術又不得不精細操作,比如拔牙。牙醫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灌醉或打暈患者,但結果往往還是以患者痛醒告終。

播放GIF

一位美國的牙醫莫頓不堪忍受患者的尖叫和呻吟,就想盡一切辦法找能把人放到的物質。最終找到了乙醚,一種揮發性極強且具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

經過差點一命嗚呼的自體實驗後,莫頓使用乙醚作麻醉劑公開實施了一次無痛手術,整個醫學界為此轟動。

自此,麻醉正式走上現代醫學的舞台。然而,奇怪的事又來了,麻醉應用後手術的死亡率不降反升。

這是為什麼?其實是另一座大山——感染

此前的快刀手術雖然疼痛難忍,但因為速度極快,傷口接觸病菌的機會反而更少,而麻醉出現以後,手術能夠慢工出細活,但是也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幾率。

究其原因,在於醫生連洗手的概念都沒有。

這裡有段悲慘的故事: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發現婦產科病房產褥熱爆發的區域性很強,於是便開始調查原因。

恰巧塞麥爾維斯碰到了這樣一件事,他的一個同事在解剖屍體的時候不慎劃傷手指,結果出現了和產褥熱病人類似的癥狀,最終不幸去世。

他雖然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但直覺告訴他解剖屍體與產褥熱一定有聯繫,可能與醫生手上沾染的汙漬有關。

於是他開始在自己管轄的婦產科病房推廣術前洗手的操作,結果遭到了同行的嘲笑,洗手就能解決恐怖的產褥熱?怎麼可能?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洗手的確非常重要,對現代醫生來說洗手仍然是手術前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可是就是這樣簡單有效的一個操作,卻讓塞麥爾維斯受盡了屈辱,最終在瘋人院中去世,隻活了47歲。

播放GIF

直到人類在病患的分泌物中發現了鏈球菌,塞麥爾維斯的超前理論才被人重新看待,令人唏噓。

這樣的一個個悲傷的故事,一段段陰暗的歷史,才終於讓一個醫學手術有了基本的模樣。

我們克服了對人體解剖結構的不了解,解決了止血輸血的難題,又找到了減少感染的方法,就像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險峰,終於看到了一縷陽光。

播放GIF

然而,接下來的一百年裡還有更多偉大的故事,這些就交由這部《手術200年》給大家詳細講述,這篇文章只是對現代醫學發展的粗淺預覽。

關於手術的現代與未來,央視的製作組有更專業更細緻的解答,不管你是否對醫學感興趣,這樣一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都非常值得一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