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為何救不了清政府,原因有哪些?

洋務運動,究其根本還是一句話“治標不治本”,洋務派大臣只看到了西方的堅船利炮,卻沒能看到西方之所以能夠領先晚清的思想、制度、政治方面的多方面原因,改革的不夠徹底,根基是腐朽的,上層建築再漂亮,當受到外力地基連同建築都會倒塌,而晚清政府就是這個地基腐朽外表華麗的建築。

晚清的洋務運動,洋務派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如果這對於一個小一點的國家,放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身上,這都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但對於大清帝國來說,這樣的改變,實在是微不足道,根本沒有撼動根基。一個偌大的帝國,要想真的強大,就必須經過方方面面的改革與進步,而洋務運動本身就存在諸多漏洞。

第一點,政治目標錯誤

洋務運動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挽救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為腐朽不堪的晚清續命。而他們的這個目標,也就決定了洋務派大臣,根本不可能以改變國家性質為前提在去圖強。他們隻發展能直接看到成果的工業,並嚴厲打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也就使得國家性質不能改變,國家富強無門。

第二點,經濟基礎薄弱

一個國家要想強,就必須先要富,經濟的富強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但當時的中國,在晚清政府統治下,中國的經濟仍是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無法為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支持。還用上面的比喻說,就是沒地基,也就沒法蓋高樓。

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相應的技術、人才都會必然的短缺。在洋務運動階段,相關的專業人才十分缺乏,這一切又都要依靠覬覦中國的西方列強。所以當時的晚清政府,單獨的建立起一所大型的軍工廠或是造船廠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清政府想要完整的建造出一個工業體系,靠這點基礎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三點,內部矛盾重重

在甲午中日戰爭十年之前,一直是洋務派大力組建海軍的時代,但是清廷內部洋務派和清流派的鬥爭從來就沒停止過。根深蒂固的黨派觀念,使得清朝的局面變得只有黨派,沒有國家,當國家和平時期,窩裡鬥,使得北洋艦隊經費斷流,發展陷入停滯,被日本趕超。

而等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時,清流派更是置身事外,就等著借異邦之手,欲先除洋務派而後快。整一場甲午戰爭,不是一個清政府在與日本打,而只是李鴻章和淮軍和北洋艦隊在同日本打。若清流派只是看熱鬧不幫忙也就算了,他還在背後給洋務派下絆子,乾這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

第四點,思想的局限性

進行洋務運動的洋務派,雖然在思想上有著對於頑固派的進步與開明之處,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衝破封建思想的枷鎖。他們在思想上仍然是忠君,為了維護朝廷的統治,一切以如何保護好滿清的封建統治為出發點,對真正的新思想,他們仍然是在反對的立場之上。

比如張之洞的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不是我們直接理解的中西融合,兩種思想相互取長。而是簡單粗暴地嫁接思想,就想著直接將西方先進的軍工技術直接嫁接到晚清的封建制度之上,這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也顯現了洋務派思想的局限性。

第五點,發展方向的錯誤

當時世界的主流國家,對內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對外是擴大殖民掠奪。這種做法給世界落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晚清政府想的依舊是獨善其身,沒想著擴大勢力範圍,只求自保,但卻成為別人眼中的肥肉。而日本卻依時代發展潮流,迅速向帝國主義邁進,超越了大清帝國。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洋務派開啟的洋務運動,在一開始就是畸形的。看事物隻浮於表面,只看到了列強的堅船利炮,卻沒想著為何他們能造出堅船利炮,只看到了建造堅船利炮的工廠,只想著搬回工廠就可以了,卻沒想著向更深層次挖掘。面對侵略性極強的日本人,輸在了先天的基礎之上。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持狼君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