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縣向李鴻章匯報反腐業績 為何卻遭李鴻章一頓痛罵?

《清史故事》264

官員貪汙腐敗,是古時封建社會難以根治的痼疾,同時官僚系統腐敗的程度,又往往和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緊密聯繫的。清朝建立之初,吏治相對清明,到康熙晚年時,官員侵吞國庫現象嚴重,後經雍正皇帝大力整頓,風氣有所挽回。

但到乾隆中後期時,奸臣和珅當道,官僚貪汙現象再度泛濫,就連乾隆皇帝本人,也通過設立“議罪銀”的方式,間接參與到上下官員搜刮百姓的貪腐活動之中,故清朝在乾隆盛世之後,迅速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由於清朝中後期的幾任皇帝都魄力不足,沒有像當年雍正一般認真整頓吏治,因此晚清官僚系統的風氣繼續滑坡,貪汙腐敗現象日趨嚴重。19世紀的美國來華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目睹清朝官員的所作所為後,曾經記錄道:

“在盜用公共資金、以及侵吞各種各樣的資源,如政府儲備、賑濟物品、餉俸等方面,中國官員們都極為在行,而且他們根本不會驚訝於自己行為敗露與否。”

除了衛三畏之外,許多當時來華的外國官員和傳教士都以不同形式記錄下了晚清時期官僚的貪汙現象,腐敗之嚴重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其中最令外國人驚歎的一個特點,是晚清官僚們對待貪汙的態度明目張膽,將其視為慣例,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行為。

有一則關於晚清重臣李鴻章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問題。

根據晚清懷來縣知縣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的記載,在李鴻章還就任直隸總督時,有一次吳永與另一位即將離任的知縣一起覲見李鴻章。在談話時,李鴻章問起這位知縣在任時有何政績。這位知縣回答說,自己才識淺陋,不敢說有什麽政績,只是在任時革除了一項陋規,算是為縣裡做了點貢獻。

李鴻章繼續追問道,你在任時革除了什麽陋規,為何我從未聽說過。這位知縣繼續回答說,按照一直以來的慣例,這個知縣的位置每年可以貪汙一千數百串銅錢(一千枚銅錢為一串),但自己認為這項收入不合法,於是準備上報督撫,請求革除這項陋規,改良縣裡腐敗的風氣。

這個知縣的話說得非常好聽,然而李鴻章聽後勃然大怒,痛罵了他一通,並立刻下令讓人嚴查,重重處罰了這個知縣。

李鴻章何有此舉呢?原來在聽完這位知縣的匯報後,李鴻章意識到了不妥——既然你認為這是陋規,為何在任兩年多時間裡都不裁革,直到要卸任了才提出來?徹查之下,原來是這位知縣得知自己將卸任,提前跟按慣例納規的人通氣,讓他一次給足自己數倍的賄賂,答應幫忙從此撤銷這一規定,不用再交錢。

這樣一來,這位知縣既貪汙到了更多的錢,又能博得清廉的美名,如意算盤打得很好,可惜碰上了李鴻章這樣的官場老鳥,一眼識破了他的企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懲治這位知縣,不是因為他貪汙,用李鴻章自己的話來說,是“侵攘後任之所得,以博倍價而市美名,既玷官方,亦乖道誼。”也就是說在李鴻章眼中,這種剝削百姓的不法收入,乃是官員應得的。所以這位知縣不是錯在貪汙,而是因為斷了下一任知縣貪汙的財路。從李鴻章對待貪汙的態度,不難窺知當時官場風氣如何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