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希特勒怎麽會“放走”33萬英法聯軍?

1940年5月,在德國閃電戰的攻勢下,英法聯軍防線崩潰。5月26日晚,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開始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30多萬軍人,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珍貴的力量。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複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歷史的見證人、美國戰地風雲記者威廉·夏伊勒在他的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中詳實地記錄了這一被稱為“奇跡”的歷史事件。

作者:[美國]威廉·夏伊勒 著

譯者:董樂山 等

定價:189.00元

出版年月:2020年6月

自從5月20日古德裡安的坦克部隊突破盟軍防線進抵海邊的阿布維爾以後,英國海軍部就根據丘吉爾親自下的命令調集船隻,為英國遠征軍和其他盟國軍隊可能撤出海峽上的各處港口做準備。非戰鬥人員和其他“用不著的人”立即開始渡過這個狹窄的海面前往英國。

到5月24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北面的比利時前線已接近崩潰,在南方,從阿布維爾沿海岸向北猛撲的德國裝甲部隊,在攻克布洛涅、包圍加來以後,已經到達距離敦刻爾克只有20英裡的阿運河。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的九個師和法國第一軍團的十個師都被夾在中間了。

1940年西線攻勢

雖然在包圍圈南端,運河、溝渠和泛濫地區縱橫交錯,地形不利於坦克的行動,但古德裡安和萊因哈特的裝甲軍已經在海岸上的格拉利沃訥和聖奧梅爾之間主要障礙之一阿運河彼岸建立了五座橋頭堡,準備給盟軍以徹底打擊,使他們受到從東北方推進過來的德國第六軍團和第十八軍團的夾攻,從而完全消滅他們。

5月24日晚上,最高統帥部突然發來緊急命令,這道命令是在倫德施泰特和戈林慫恿之下,不顧布勞希奇和哈爾德的激烈反對,由希特勒堅持發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隊停在運河一線,不要再向前推進,這就給了戈特勳爵一個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機會,他和英國海軍及空軍都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倫德施泰特後來體會到這一點,他說,這個喘息機會導致了“戰事中幾個重大轉折點之一”。

德國在眼看就要取得這次戰役中最大勝利的時候,怎麽會發出這道難於解釋的命令呢?下這個命令的原因是什麽?誰應該負這個責任?這些問題在有關的德國將領中和歷史學家中,曾引起過一場大辯論。

以倫德施泰特和哈爾德為首的將領,把責任完全推在希特勒身上。丘吉爾在大戰回憶錄第二卷中為這場爭論火上加油,他認為這個命令出自倫德施泰特,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了倫德施泰特司令部的戰爭日誌作為論證。在一大堆互相矛盾、眾說紛紜的證詞之中,要弄清楚事實真相是很難的。

在準備寫這一章的過程中,本書作者曾寫信給哈爾德將軍本人請他闡明,不久就接到一封有禮貌的詳細的回信。根據這封信和其他許多現在能夠得到的證據,也許可以得出一定的結論平息爭論,即使這不是最後的結論,但至少也是有相當說服力的。

弗蘭茨·哈爾德,德國陸軍總參謀長

說到這道著名的命令的責任問題,不管倫德施泰特後來怎樣辯解,他必須與希特勒分擔責任。

元首在5月24日早晨曾到倫德施泰特將軍設在查爾維爾的A集團軍總司令部去過,倫德施泰特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並且認為裝甲部隊應當保存下來,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時使用。他還說,如果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縮得太小,就會妨礙空軍的活動。停止前進的命令可能是倫德施泰特獲得元首的批準以後立即發出的。因為據丘吉爾說,英國遠征軍曾截獲德國那天上午11點42分下達那個命令的無線電報。希特勒和倫德施泰特當時正在開會。

總之,那天晚上希特勒從最高統帥部發出了正式的命令,這在約德爾和哈爾德兩人的日記上都有記載。參謀總長極感不快。

[他在日記裡寫道]我們的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成的左翼,由於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將因此完全停止下來!消滅包圍中的敵軍,要留給空軍去幹!

這個表示輕蔑的驚歎號表明,戈林參與了希特勒的決定,現在我們知道他的確是參與了的。他曾建議由他的空軍單獨來消滅被包圍的敵軍!哈爾德在1957年7月19日給本書作者的信中舉出了他之所以做出這個野心勃勃、不自量力的建議的理由。

在以後的幾天中[即5月24日以後],終於弄明白希特勒的決定,主要是受戈林的影響。陸軍的迅速行動,對於這個獨裁者來說,幾乎變成了不祥的事情,因為他缺乏軍事訓練,毫不了解這一行動究竟有多少危險性和它的成功的可能性。他常常有一種憂慮的情緒,覺得會出現不利的情況……

戈林很了解他的元首,因此就利用了這種憂慮情緒。他建議單獨用他的空軍來收拾這個大包圍戰的殘局,這樣就可以不必冒必須使用寶貴的裝甲部隊的風險。他提出這個建議……有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說明了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的戈林的特性。在陸軍一帆風順的作戰以後,他要為他自己的空軍在這次大戰役中取得最後決戰的機會,從而在整個世界面前獲得成功的榮譽。

哈爾德將軍接著在來信中談到了布勞希奇1946年1月在紐倫堡監獄中同空軍將領米爾希和凱塞林談話以後對他所做的一個說明。據說這些空軍軍官方宣傳稱:

戈林當時[1940年5月]對希特勒強調說,如果當時快要到手的戰鬥中的偉大勝利的功勞完全被陸軍將領得去的話,那麽元首在德國國內的威望就會遭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這一情況,那就是由空軍而不是由陸軍來完成決戰。

事實至此已很清楚:希特勒受戈林和倫德施泰特的慫恿而下、但遭到布勞希奇和哈爾德竭力反對的計劃,是讓空軍和博克的B集團軍去掃蕩陷入重圍的敵軍。B集團軍談不上有什麽裝甲部隊,他們這時正在慢慢地把比利時軍隊和英國軍隊驅到海峽西南地區。而擁有七個坦克師、在敦刻爾克西面和南面的運河線上停止前進的倫德施泰特的 A集團軍卻要原地不動圍住敵人。結果是,不論空軍或博克的集團軍都沒有達到他們的目標。

5月26日早晨,哈爾德在日記中憤怒地說:“從最高統帥部發來的這些命令真是莫名其妙……坦克都像癱瘓似的停在那裡不動。”

左一: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

最後,5月26日夜間,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並同意這樣的意見:由於博克的部隊在比利時進展遲緩和海岸附近運輸艦活動頻繁,裝甲部隊可以繼續向敦刻爾克前進。但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太遲了;被圍的敵人已經得到加強自己的防務的時間,一邊抵禦,一邊開始偷偷地逃到海裡去了。

現在我們知道希特勒之所以發出這個命運攸關的命令,也是有其政治原因的。5月25日,據哈爾德說,這一天一開始,“布勞希奇和元首之間在包圍戰中下一步行動的問題上就發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爭吵”,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

現在政治當局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觀念,認為決戰要在法國北部而不應在佛蘭德斯一帶進行。

這一則日記曾使我感到大惑不解。因此我寫信給這位前參謀總長,問他是否能夠回憶一下希特勒要求在法國北部而不在比利時結束這一戰役的政治原因是什麽。哈爾德記得很清楚。

“根據我現在還是栩栩如生的記憶,”他回答道,“在當時我們的談話中,希特勒用兩個主要考慮來支持他的停止前進的命令。第一個考慮是軍事上的理由:地形不適於坦克的活動,由此而造成的很大損失,將會削弱即將對法國其他地方進行的進攻,等等。”然後,哈爾德寫道,

元首舉出了第二個理由,他知道,我們作為軍人是不能反駁這個理由的,因為這是政治上的,而不是軍事上的理由。這第二個理由是,為了政治的理由,他不希望這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居民重大損失的最後決戰,發生在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

他說,他想把這個日耳曼後代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一個獨立的民族社會主義的區域,從而使他們和德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在佛蘭德斯地區的支持者為此已經做了長期的活動。他已經答應他們,使他們的國土不致遭到戰爭的破壞。如果他現在不實踐諾言,那就會嚴重損害他們對他的信任。這對於德國將是一樁政治上的損失,這是他作為政治上負責的領袖所必須盡力避免的。

荒唐嗎?如果說這看來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發生神經錯亂(哈爾德寫道,他和布勞希奇“沒有被這種理由說服”),那麽,他對另一些將領透露的另一個政治上的考慮,卻是比較合理而且重要的。倫德施泰特的作戰處長君特·布魯門特裡特將軍在戰後對英國軍事作家李德·哈特追述希特勒5月24日和倫德施泰特的會晤時說:

希特勒當時的心情很好……並且告訴我們,他認為戰爭在六個星期之後就可以結束。他希望戰事結束後,能和法國締結一個合理的和約,這樣和英國達成協議的道路就打開了……

後來,使我們覺得驚異的是,他竟用欽佩的口吻談到大英帝國,談到它的存在的必要,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他說,他所要求於英國的,不過是它應當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德國如果能夠重新獲得它的殖民地,那當然最好,但也並不是非如此不可……他最後說,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在一個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並不有損自己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希特勒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常常向他的將領們、向齊亞諾和墨索裡尼表示這種想法,並且最後公開地做了表示。齊亞諾在一個月以後發現,這個納粹獨裁者當時正處在成功的頂點,竟反反覆複地提到保持大英帝國作為“世界均勢的一個因素"的重要意義,他不禁感到驚異。

7月13日,哈爾德在日記中談到元首對於英國沒有接受和平感到非常迷惑不解。那一天,他對他的將領說,用武力迫使英國投降,“對德國沒有什麽好處……隻對日本、美國和別的國家有好處”。

因此,可能是(雖然還有人懷疑)希特勒把他的裝甲部隊遏止在敦刻爾克的前面,目的在於想使英國避免一場奇恥大辱,從而促進和平解決。而這個和平解決,照他的說法,必須是這樣的:英國讓德國放心地重新掉頭東向,這一次是進攻俄國。他還說,倫敦必須承認第三帝國獨霸大陸的地位。在以後兩個月之中,希特勒深信,這種和平已在他的股掌之中了。他現在和過去幾年一樣不了解英國民族的特性,不了解它的領袖和它的人民要不惜犧牲作戰到底加以保衛的是哪種世界。

過去和現在對於海洋都缺乏了解的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做夢也想不到熟習海洋的英國人竟能夠從一個設備已蕩然無存的小小港口和暴露在他們鼻尖下面的沙灘上撤退了30多萬人。

5月26日晚上7點差3分,在希特勒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以後不久,英國海軍部發出通知,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這是敦刻爾克撤退計劃的代號。那天晚上,德國裝甲部隊恢復了從西面和南面對這個海港的進攻,但現在裝甲部隊發現進攻很困難。戈特勳爵已經有時間部署了三個步兵師,在重炮的配合下,抵抗他們的進攻。坦克的進展遲緩。

就在這個時候,撤退工作開始了。由850艘各種類型、各種動力的大小船隻編成的艦隊,從巡洋艦、驅逐艦到小帆船和荷蘭小船(其中有許多都是由英國濱海城市的人民志願駕駛的)集中在敦刻爾克。

第一天,5月27日,他們撤走了7669人,第二天17804人,第三天47310人;5月30日53823人,頭四天總共撤退了126606人。這大大超過了海軍部原來希望撤出的人數。當撤退開始的時候,海軍部以為只能有兩天的時間,隻指望能撤退45000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

一直到“發電機計劃”執行到第四天即5月30日的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才發現發生了什麽事情。四天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公報一直在重申,被圍敵軍的命運已經注定了。我的日記中記錄的5月29日的一份公報斷然說道:“在阿圖瓦的法軍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被迫退入敦刻爾克周圍地區的英軍在我們的集中進攻之下也在走向毀滅。”

但英國軍隊並沒有走向毀滅,他們是在走向海上去。當然,他們沒有帶走重武器和裝備,但是可以肯定,這些人將會活下來,有朝一日再投入戰鬥。

一直到5月30日早晨,哈爾德還在日記中滿懷信心地寫道:“我們所包圍的敵人正在繼續崩潰。”他承認,有的英國人“打得很猛”,其他的人則“逃至海濱,想用不管是什麽漂浮在海上的東西渡過英吉利海峽”。“崩潰(Le Débǎcle)。”他最後這麽說,指的顯然是左拉描寫普法戰爭中法國崩潰的著名小說。

下午,在與布勞希奇會議以後,參謀總長終於發覺這許多運載英軍逃跑的小得可憐的船隻的意義。

布勞希奇很為惱火……要是我們的裝甲部隊沒有被阻止的話,早已在海岸邊把袋形陣地的口封上了。惡劣的氣象使空軍無法出動,現在我們只有站在一旁,眼看成千上萬的敵人在我們鼻尖底下逃到英國去。

事實上,這就是他們所看到的情況。不管德國人在袋形陣地各邊立即增加多麽大的壓力,英國的防線還是屹然不動,撤退的部隊更多了。第二天,5月31日,是撤退人數最多的一天,有68000人上了船到英國去,其中三分之一是從海灘撤退的,三分之二是從敦刻爾克港撤退的。現在總共已經撤退了194620人,較原來估計能撤出的人數多出三倍多。

被炸毀的敦刻爾克港

著名的德國空軍到哪裡去了呢?據哈爾德記述,它有一部分時間是由於惡劣的氣象不能出動。其余的時間則是遭到英國皇家空軍意外的抗擊,後者從海峽對面的基地起飛,第一次成功地向德國空軍挑戰。英國新式的噴火式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居於劣勢,但證明勝過梅塞施密特式,他們擊落了笨重的德國轟炸機。有少數幾次,戈林的飛機趁英機未來的間隙時間飛到敦刻爾克上空,使這個港口受到很大的損失,一時無法使用,部隊不得不完全依靠從海灘上船。

德國空軍對船隻也進行了幾次強襲,861艘中有243艘沉沒,其中大部分是德國空軍炸沉的。但戈林向希特勒許下的殲滅英國遠征軍的諾言卻沒有實現。

6月1日,德國空軍進行最大的一次攻擊(也受到最沉重的一次損失—雙方都損失飛機30架),炸沉了英國驅逐艦三艘和一些小型運輸艦,但這一天撤退人數僅次於最高的那一天,共撤退了64429人。到第二天黎明時分,只有4000名英國士兵還留在包圍圈中,由當時守住防線的10萬名法國士兵保護著他們。

這時德軍中程炮已到達射程以內,白天不得不停止撤退工作。當時德國空軍在天黑之後並不進行活動,6月2日、3日夜間,余下的英國遠征軍和60000名法軍成功地撤出來了。一直到6月4日早晨,敦刻爾克仍在40000名法軍的固守之中。到那一天為止,一共有338226名英法士兵逃出了德軍的虎口。他們已經潰不成軍。絕大部分部隊當時的狼狽情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他們都經歷了戰鬥的考驗;他們知道,他們如果得到適當的裝備和充分的空軍掩護,是能夠抵抗德國人的。他們大多數人,當裝備方面能與德軍並駕齊驅的時候,終於證明了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且就是在離他們被救出來的沙灘上不遠的英吉利海峽海岸上。

敦刻爾克救了英國部隊。但是丘吉爾6月4日在下院提醒他們說:“戰爭不是靠撤退來打贏的。”英國的處境的確是嚴峻的,比近一千年前諾曼人登陸以來任何時候都要危險。它沒有陸軍保衛島嶼,空軍力量在法國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剩下的只有海軍。挪威戰役已經表明,大型戰艦是很容易遭到以陸地為基地的空軍的攻擊的。現在德國轟炸機從基地飛過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只需5分鐘到10分鐘的時間。

當然,法國還堅守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以南的地方,但是,它的最精銳的部隊和最精良的裝備已經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損失殆盡,它的數量不多、陳舊過時的空軍也已大部分被毀了。它的兩個最著名的將軍—現在開始領導那個搖搖欲墜的政府的貝當元帥和魏剛將軍—已經不再想和這樣一個優勢的敵人打下去了。

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演說

當1940年6月4日,溫斯頓·丘吉爾在下院起立發言的時候,這些慘淡的事實,使他的心頭十分沉重。當時,從敦刻爾克開回來的最後一批運輸艦正在把人員卸下來。正如同他後來所寫的那樣,這時他已下定決心不僅向本國人民,而且也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國—表明,“我們決定繼續戰鬥是有重要理由的”。正是在這個時刻,他發表了他那著名的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演說,這篇演說必然可以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演說相媲美:

歐洲大片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雖然已經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政體所有凶惡的統治工具的魔掌之中,但是我們絕不氣餒認輸。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將在海洋上戰鬥,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不斷增長的力量在空中戰鬥。不論代價多麽大,我們都將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地點戰鬥,我們將在農田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中戰鬥。我們絕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者它的一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服,或者挨凍受餓—我一點也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那個由英國艦隊所武裝和保衛的海外帝國,也將戰鬥下去,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機挺身而出,用它的全部力量把舊世界援救和解放出來為止。

以上文字摘自《第三帝國的興亡》

譯林出版社獨家版權

《第三帝國的興亡》

平裝版全面上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