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GLP-1 RA周製劑ADA中國證據——基線BMI對降糖療效的影響| ADA 2019

不想錯過推送?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BMI會不會影響度拉糖肽在中國人群中的降糖療效?

作為胰高血糖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中的長效製劑,度拉糖肽每周僅需注射1次,即能獲得良好降糖療效,這在AWARD系列研究中已得到驗證[1]。研究中的受試人群以白人為主,體質指數(BMI)普遍較高,均值一般大於30 kg/m2[1]。與國外人群相比,中國2型糖尿病(T2DM)患者BMI相對偏低,在AWARD中國系列研究(AWARD-CHN)中患者BMI均值在25 kg/m2左右[2,3]——那麼BMI會不會影響度拉糖肽在中國人群中的降糖療效? 為評估度拉糖肽在不同基線BMI(<25 kg/m22)中國T2DM患者中的療效,研究者對AWARD-CHN1研究和AWARD-CHN2研究進行了事後分析,並在今年的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ADA 2019)正式公布結果。 AWARD-CHN簡介[2,3]

先簡單介紹一下AWARD-CHN1研究和AWARD-CHN2研究。

作為多中心、雙盲、隨機、平行對照研究,AWARD-CHN1研究納入中國大陸、台灣和韓國737例未使用口服降糖葯或口服降糖藥單葯治療,伴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其中中國大陸患者佔校正意向性治療人群的77.2%(n=555),受試者按1:1:1隨機接受度拉糖肽1.5mg、0.75mg及格列美脲治療26周。

AWARD-CHN2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開放平行對照研究,納入中國、韓國、墨西哥和俄羅斯血糖控制不佳的774例T2DM患者,其中中國患者佔校正意向性治療人群的78.3% (n=591)[3]。在二甲雙胍±磺脲類藥物基礎上,隨機給予度拉糖肽0.75mg治療,度拉糖肽1.5mg治療和甘精胰島素治療,主要終點的治療時間設置為26周,觀察性終點的治療時間設置為52周。 這兩項研究均達到了預期,度拉糖肽治療組HbA1c降幅均優於格列美脲治療組或甘精胰島素治療組。

中國T2DM中,

基線BMI對度拉糖肽降糖效影響[4]ADA發表的AWARD-CHN研究中國亞組事後分析,觀察了基線BMI(<25 kg/m22)對度拉糖肽治療26周後HbA1c自基線的變化。研究對象僅包括AWARD-CHN1和AWARD-CHN2研究中的中國T2DM。 結果顯示,AWARD-CHN1和AWARD-CHN2研究中分別有45.6%和42.8%的患者基線BMI<25 kg/m2。 在AWARD-CHN1研究中,對於BMI<25 kg/m2的受試者,在HbA1c自基線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與格列美脲的最小二乘均值(least squares mean, LSM)差異為0.55% (度拉糖肽減去格列美脲),0.75mg度拉糖肽與格列美脲的LSM差異為0.32% (度拉糖肽減去格列美脲),度拉糖肽均優於格列美脲(P<0.001);對於BMI≥25 kg/m2的受試者,在HbA1c自基線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與格列美脲的LSM差異為0.53% (度拉糖肽減去格列美脲),0.75mg度拉糖肽與格列美脲的LSM差異為0.35% (度拉糖肽減去格列美脲),度拉糖肽均優於格列美脲(P<0.001)。 在AWARD-CHN2研究中,對於BMI<25 kg/m2的受試者,在HbA1c自基線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與甘精胰島素的LSM差異為0.58% (度拉糖肽減去甘精胰島素),0.75mg度拉糖肽與甘精胰島素的LSM差異為0.29% (度拉糖肽減去甘精胰島素),度拉糖肽均顯著優於甘精胰島素(P<0.001和P<0.05)。對於BMI≥25 kg/m2的受試者,在HbA1c自基線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與甘精胰島素的LSM差異為0.55% (度拉糖肽減去甘精胰島素),度拉糖肽顯著優於甘精胰島素(P<0.001),0.75mg度拉糖肽與甘精胰島素的LSM差異為0.16% (度拉糖肽減去甘精胰島素),此時二者療效相似。

由此可見,無論患者的基線BMI水準如何變化,度拉糖肽均具有明確的降糖療效。

總結本研究提示:度拉糖肽可顯著改善血糖和體重,且此效果不會受到基線BMI的影響。對於口服降糖葯治療控制不佳、BMI較高(如≥25 kg/m2)的中國T2DM患者來說,每周1.5mg度拉糖肽可能是控制血糖更好的治療選擇。

石勇銓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海軍軍醫大學甲亢眼病診治中心主任。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胰腺病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委員,中國醫促會糖尿病分會常委,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骨質疏鬆分會常委、老年內分泌學分會常委。

上海市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常委,解放軍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年委員會主委,上海市糖尿病康復協會主任委員。

《中國內科年鑒》內分泌專業主編。從事內分泌代謝病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20餘年,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資助項目共20項,發表文章10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10餘部。

參考文獻

1. Jendle J, Grunberger G, Blevins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laglu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dulaglutide clinical data focusing on the AWARD phase 3 clinical trial program[J].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6, 32(8):776-790.

2. Chen Y H, Huang C N, Cho Y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laglutide monotherapy compared to glimepiride in East 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arm, active comparator, phase 3 trial[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 20(9):2121-2130..

3. Weiqing W , Nevarez R L , Ekaterina F ,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weekly Dulaglutide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in Mainly 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Metformin and/or a Sulfonylurea: a 52-week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2):234-243.

4. Yong Quan Shi, Bin Zhang, Hai Ya Wu. Efficacy by Baseline BMI with Once Weekly Dulaglutide in Chinese T2DM patients. ADA, 2019, Poster.

本文經石勇銓教授審核後發布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