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騎驢找馬”是對驢最大的誤解,在古代,驢比馬用處大多了

當我們說到驢,映入腦海中首先是緩慢的速度,矮小的身材,以及難聽的叫聲,仿佛驢和馬相比,少了那份英姿颯爽的姿態。可千萬不要被影視劇作品蒙蔽了,在古代,驢作為日常的出行工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便在唐宋時期經濟如此發達的朝代,驢依然承擔著社會上多種重要的職能。

從《清明上河圖》中,也能反映出當時的宋人對驢有多熱愛。很多時候,我們被“騎驢找馬”的成語所誤會,認為驢只是一種上不得台面的替代品,其實驢的作用遠遠不止我們想象那麽簡單。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驢在唐宋時期到底發揮了多大的社會職能,驢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的?

一、唐宋時期的毛驢為什麽備受青睞

從唐朝開始,就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護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驢可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即 使達官貴人,在出行時依然會選擇驢作為交通工具。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不騎馬,難道馬不香嗎?

別看這頭土了吧唧的驢,它可不是本土產的物種,它可是正兒八經從西域之路引進而來的珍貴物種。在古代的中原地區,根本沒有驢的生長環境。既然是舶來品,它的價值自然不低,和當時的中原馬相比,它更具有有稀缺性。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它的數量少,才決定了當時驢的珍貴地位。

根據《日知錄》的記載“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意其雖有,非人家所常畜也”。

由此可見,驢作為當時的珍稀物種,絕非凡夫俗子所能駕馭的。自從漢朝的絲綢之路開始後,中原發現了驢的好處,才大量引進驢這種牲畜。發展到唐宋時期,驢也逐漸成了當時社會地位的象徵。

和馬相比,驢確實是一位能吃苦耐勞的好員工,什麽髒活累活都能乾。重要的是,它的性格還特別溫順。絲毫沒有馬的桀驁不馴。另外,驢的抗病能力可比馬強多了。它不用專門的照顧,只需簡單的糧草和水,即可養活。如此瓷實的身板再加上其貢獻值,難怪成為百姓心中的勞模。

俗話說“騎驢找馬”,這個成語似乎把驢貶低了一個台階。其實真實情況是,當時馬的作用多體現在戰場上。由於馬的體型和速度上的優勢,它更便於戰士在戰場上行使軍事方面的行動。

正因為如此,馬在戰場上的傷亡率也極大增加,而存活下來的馬也只能好生照顧著,準備投入下一場戰鬥,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驢才是真正乾活的動物。

兵家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兵馬雖然在前線奮勇殺敵,可作為運送糧草的驢,同樣作為戰爭的有力支持,為前線戰士提供了安全牢固的大後方。不可否認,驢在戰鬥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取道。

二、為什麽古人出行喜歡騎驢?騎馬不香嗎?

在古代交通技術尚未發達的時期,驢的主要作用還是以日常的交通工具為主,這種來自西域地區的牲畜,在中原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和馬相比,它在出行時具有短小精悍、能適應各種複雜路況,且走累了之後,給點水和糧食,立馬恢復元氣,絲毫不會鬧脾氣。唐宋時期的大部分有錢人,在出行時都大多會選擇驢,而非看起來帥氣十足的馬。

宋朝的《僦驢賦》記載道:“ 驢之為物,體么而足駛,雖窮閻隘路無不容焉,當其潔淨疾驅,雖堅車良馬或不能逮。”

唐宋時期,騎驢出行被看作是身份的體現。不少文人墨客在遊山玩水時,都是以驢為座駕,就連那位砸破人家水缸的司馬光,都是驢的忠實愛好者。

根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當時北宋的幾位大文人相約到某地旅遊,其中就包括陸遊、王安石等人,大家人手一頭小毛驢,別提多洋氣。因為在山路崎嶇的情況下,騎馬顯然舒適性不錯。驢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座駕,不緊不慢的速度,更適合文人遊山玩水的休閑氣質。

古代運輸主要分為陸路和水路。大部分陸路的運輸載體是驢。別看它身材小,遠距離的運輸它可是第一“驢”選。甚至在行軍打仗時,由於運輸量巨大,官府還會出錢租用百姓的驢來運輸。由此可見,雖然看似普通的毛驢,跑起長途來,可是一把好手。

三、唐宋時期的“驢”經濟,古代“租車”出行的雛形

雖然驢和馬相比起來,養殖成本相對較低,當時對於普通家庭而言,依然是不小的負擔,大部分家庭還是沒法承受一頭驢在家中的飼養成本。如果遇到緊急事,需要用驢時,只能出錢租一頭驢。由此可見開啟了唐宋時期如火如荼的“共享經濟”。

《太平廣記》中記載道,在長安城等城市裡,都設置了一個專門停放驢的地方,他們如同現代農民工一樣,在路邊“趴活”,也就是等生意的意思。如果有需求,驢主人就是牽著驢去幫忙,完事之後交付租金即可。

在當時驢的作用可太大了,小到搬運稻穀,大到載人看病,它都能順利完成。毫不誇張地說,驢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下,擔任著如今計程車司機的工作。甚至人家還不需要喝汽油,給點糧草和水就能恢復元氣。當然,這種“共享經濟”在當時只能運用在城市裡,偏遠地區的農民恐怕享受不到。

根據《通典》的記載:“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裡,謂之驛驢。”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叫做“驛驢”的形式,它主要負責長途的運輸和載人。《通典》記載的這種驢相當於如今的"租車"服務,只要交了訂金,客人既可以騎走。它的騎行範圍甚至跨越了州與州的距離。

在近些年發現的敦煌文物中,其中就有一種叫做租驢條約的登記,上面清楚寫著租用而定時間、地點、人名以及用途、這種登記方法,其實是為了防止驢跑丟後方便尋找。不得不感慨當時人們已經將驢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原來看似弱不禁風的小毛驢,居然能承擔如此重要的任務。

此外,驢在唐朝時期,也被開發出了另一項功能。唐朝的娛樂風氣是所有朝代裡最盛行的,唐朝人不僅愛玩,還特別會玩。在唐朝還專門發明了一種打驢球的運動。

《舊唐書》中記載道:“頗恣狂蕩,聚女人騎驢擊球,製鈿驢鞍及諸服用,皆侈靡裝飾,日費數萬,以為笑樂。”

由此充分說明,當時的唐朝女性對驢球的癡迷程度。不僅如此,當時的節度使大多是年輕有為的窮苦百姓出生,他們對於這種接地氣的娛樂項目青睞有加。很大程度上,這群節度使的愛好也代表了當時廣大百姓的愛好水準。

驢球相對於馬球來說,其娛樂成本更低,當時玩法類似。

雖然驢的作用廣泛,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驢球作為馬球的抄襲者,一直上不得台面。更有貴族階級認為,這種娛樂項目實在有傷大雅,因此在當時大部分有識之士眼中,驢球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可這絲毫抵擋不住當時的唐肅宗的喜愛,根據《新唐書》的記載,當時還是小孩的唐肅宗最喜歡的事,就是觀看驢球比賽,雖然旁邊的大臣們無比鄙視,但耐不住這位小皇帝的喜愛,於是也便愛屋及烏。可見當時驢球也代表了社會底層人民,雖然上不了台面,但其樂趣無窮。

三、唐宋政府如何管理驢,登記戶口本 每頭驢都有名字

唐朝時期,政府專門頒布了一系列規定,旨在管理驢的日常使用和飼養等方面。唐朝法律規定,必須將地方所有毛驢登記在案,做出相應的數量統計,最後匯集成戶口本。

在當時,任何一頭驢的生死都是有據可查的。不僅如此,在養殖過程中,飼養人也極其重視驢的生存率和死亡率之間的配比。且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向上級部門匯報。

如果驢從另外一個地方遷移過來,由於水土不服等原因,朝廷允許這時的死亡率升高,但也只能在可控的範圍內。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唐朝政府從安徽地區遷移了一批毛驢至長安,就出現了18%的死亡率,這在當時的死亡控制範圍內,因此政府沒對此做過多的責怪。但這個比例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必須重新調整會10%。當然這個生存比例可不是隨便得來,而是有專門的動物研究人員,前往西域各國學習,從生物學、繁殖學的角度計算而來,它的專業性不容置疑。

另外,同時,唐朝政府也對每頭毛驢都做了專用的印章,無論是官府使用還是百姓飼養,此舉的目的正是防止毛驢走丟時,人們可以通過印章來尋找。

每個印章的圖案都不相同,每頭毛驢都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二維碼”。朝廷規定,如果走丟的毛驢被人撿到,必須要有對應的印章才可以領養,如若不然,這種行為將被視為盜竊。

關於印章的標準,唐朝政府也做了相應的規劃,其中分為官印和私印兩種,官印又分為三種類別。

其中一種是剛出生的小驢,政府會在其左腿上蓋上印章,並標明其出生日期和地點;另外還有一種是三歲到五歲的毛驢,此時正是毛驢身體發育最佳時期,雖然無法扛過多重物,但此時的毛驢靈活性最好,因此在其身上蓋著"飛"的字眼。如果毛驢生長到一定年齡,可以承擔相應的重物時,官府會蓋上“風”的字眼。而另一種印章,就顯得珍貴許多。

在古代,毛驢作為一種賞賜物,體現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徵。這種類型的毛驢一般會蓋上"賜"的字眼,以此和其他的毛驢做出區分。

和官印相比,私印顯得簡陋許多,不僅沒有專門的出生年月,就連出生地點也無從考究。這些印章大多只是印上毛驢的名字,當然,這個名字主要是由主人取的,就算走丟了,主人通過呼喚名字,也能分辨出毛驢的歸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