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科院院士邵明安:將青山綠水歸還給黃土高原

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歷經36年攻克土壤物理難題,最終用利用寶貴的基礎理論成果,將青山綠水歸還給了這片黃土地。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羊草試驗田。多年以前,地處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縣卻完全是另外一幅“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景象。在此工作過幾十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對此感慨萬千:“現在黃土高原植被的蓋度(覆蓋程度)是98年的兩倍。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是全中國植被恢復程度最好的、恢復最快的。我們實際上,就為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科學上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

將青山綠水歸還給黃土高原

今年62歲的邵明安院士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小山村,1981年,邵明安考入了位於陝西省楊陵小鎮的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所,多年深入黃土高原,以他的科學研究,見證和推動了這片熱土的生態巨變。

截至目前,黃土高原僅在陝西榆林沙區造林保存面積就達到13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3.5%。而黃河中下遊的泥沙量,已經由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每年16億噸,銳減至目前每年兩億噸。全國勞動模範、毛烏素治沙基地負責人張應龍告訴記者,他的科學治沙理念正是得益於邵明安的指導:“邵老師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他把實驗的數據告訴我,水用多了或者土壤裡邊有機質的含量不夠,應該增加一些。為啥人家說我科學治沙,實際就是後面有邵老師這幫土壤學專家還有微生物專家來指導我。”

除了用科學實驗經驗指導治沙工作,邵明安院士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最大的貢獻其實是他的土壤物理基礎理論成果。邵明安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黃土高原進行生態人工建設,如果植被總蒸騰耗水量超過區域總降水量,土壤就會形成乾層,導致人工植被退化。為了證實這一發現,邵明安團隊近年來累積行駛十多萬公里,對整個黃土區土壤水分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地處黃土高原的榆林地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常年靠著雙腳“跑”科研的邵明安回憶那些年在黃土高原到處“玩泥巴”的日子,至今難忘:“遠看就像個賣炭的,在山上挖煤然後賣給當地農民賺錢,近看呢就像個要飯的,因為沒飯吃就把飯菜帶在便當裡,拿了個便當以為是要飯的。最後一問呢,是中科院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堅持不懈,邵明安團隊完成黃土高原43萬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的調查采樣,最終測算出土壤乾層的分布情況。該成果不但為農業節水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而且揭示了黃土高原土壤水分時空特徵和土壤乾層分布,為黃土高原合理的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廖小罕說:“這個地方(如果)承載力很低,會造成不可持續。邵明安院士的這個成果給我們今後的生態工程布局提供了堅實的一個基礎,這個成果不單我們國內應用,在國外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