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孩子大腦,是如何對一些「詞眼」反應的?

公園裡,一位小男孩在爬土堆,媽媽在一旁嘮嘮叨叨:「別爬,會摔」;

過了一會,小男孩在樹下撿樹葉,媽媽在一旁嘮嘮叨叨:「別撿,蟲子會咬你」;

又過了一會,小男孩看見路邊一位胖嘟嘟小女娃踩腳踏車摔進溝裡,媽媽著急又開始嘮嘮叨叨:「別笑,人家會打你!」

小女娃聽到後,氣沖沖跑過來打了小男孩一拳,小男孩很無辜,「媽媽,我沒笑,我啥也沒做呀!」

我想說,他媽媽做了!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為什麼嘮叨會成「詛咒」?不是笑話,嘮叨是巫婆手裡的「掃把」。

▲「不、別」式嘮叨,會出現相反情形

「別想那頭白熊!」

當我跟你說這句話時,你腦海裡一定已經浮現出一頭白色的熊。為什麼會這樣?這便是「白熊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在實驗裡,當實驗者對被試說「別想那頭白熊」,結果卻出現相反的情形——一頭白熊在所有人的腦海裡栩栩如生。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有一位朋友曾經跟我說過一件事,她把它描述為「一件相當苦惱的事情」:


一天晚上,她3歲的兒子在床上跳不停,把床墊當超級蹦蹦床。

「你別吵!我頭都暈掉。」媽媽抱怨,想讓兒子停下來。

沒想到小男孩嗚嗚哭了起來。

「怎麼回事?我沒罵你!哭啥?」

小男孩很受傷,掀起被單把整個頭蓋住了,就像一隻小鴕鳥,哭得更傷心了。

「這啥心思?孩子真讓人難以理解,我這本科的都搞不懂你……」

其實,有些小朋友會對大人的話比較敏感,對他們來說,「你別吵」=「你很吵」,已經代表批評。

除此之外,「不、別」式嘮叨會不停地給孩子帶來心理暗示

很多爸媽經常很苦惱地跟我說:「每天都在教育,越教育越唱反調!」每一次當我進一步詳細詢問,都會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他們把「嘮叨」當教育。下面這些話,你一定不陌生: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別愣頭愣腦的,趕緊呀」,

「別哭了,哭得我要噴火」,

「不要那麼懶,太陽都掉山坑了」,

「走路不要像個乞丐一樣」,

「你能不像一頭豬嗎?」

……

這是啥路子教育呀?簡直就像一個巫婆舉著掃把詛咒:「你很壞,你很壞」,「你很差,你很差」……孩子能不唱反調嗎?

▲「不、別」式嘮叨,就像給一隻氣球打氣,終有一天會「爆」


話說在某國外「愛心動員會」上,一位濃鬍子捲髮先生被牧師的演講感動,便走了進去。

他淚眼婆娑地掏了掏自己的錢袋子,打算捐掉身上的所有錢;

他找了一個位置坐下來,聽著聽著,臉上有些不悅,打算隻捐一隻口袋的錢;

他繼續聽,臉上開始厭煩,打算一分也不捐;

當演講終於結束,他不僅不捐,還憤怒地從愛心箱偷走了2元。

這便是「超限效應」,這位小偷正是我們可愛的馬克.吐溫先生。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對孩子來說,少許的「嘮叨」是教育,太多的「嘮叨」便會給孩子帶來厭煩。如同給一隻氣球不斷地打氣,氣球終有一天會「爆」。事實上,嘮叨是父母們常用的、卻是非常不合適的「教育」。嘮叨的背後是怨氣滿懷的父母,他們以為通過嘮叨就能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或習慣。其實孩子不是你嘴前一塊「冰」,被吹吹口水就會融化。想讓孩子快樂成長、改掉壞毛病,不僅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還需要耐心。

▲「不、別」式嘮叨,給孩子帶來傷害,「爸媽總是不喜歡我」

嘮叨的語言,常常帶著負面的字眼,能輕易被孩子捕捉到。當孩子的耳朵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嘮叨,在這樣的家庭裡,你會發現他們的孩子會變得消沉、沒自信。因為父母的嘮叨,給孩子們帶來了傷害,「嘴裡沒一句說我的好話,總是嘮嘮叨叨,充滿厭煩……」一位小女孩跟我這樣說。

這位小女孩曾經因為媽媽嘮叨而把自己「弄丟」。

有一天,媽媽帶著她外出逛街,她想吃一個冰淇淋,媽媽說:「你別那麼嘴饞,你看你圓得就像一隻球……」媽媽開啟了嘮叨模式,在前面一邊走一邊嘮叨,小女孩在後面沉默。不知過了多久,媽媽回頭才發現女兒不見了!媽媽心急如焚地尋找,才在一位陌生的好心阿姨身邊發現哭鬧不止的女兒。當媽媽指責女兒「為什麼要亂跑」時,小女娃哭著說「你不愛我,我為啥不能亂跑?」

▲如何不嘮叨?把你嘴裡的「否定詞」,一次性掃進「垃圾桶」

不、不要、別、不能……把你嘴裡這些「否定詞」,一次性掃進「垃圾桶」。因為否定詞,常常會與一些負面的感覺相關聯。相比之下,如果父母採用正面的、積極的字眼,會給孩子帶來正面和積極的感覺。不僅有助於親子溝通,還會給家庭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孩子的心理也會受益。

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你家寶寶端著水杯,正想把水杯裡的水倒進沙發裡,如果你大喊:「別倒掉水」,寶寶可能手一抖就倒了;相反,當你叮囑孩子說「端穩杯子哦」,孩子反而會把杯子端得穩穩的。

這些詞眼,是巫婆手裡的「掃把」!越說孩子越差,父母別用

這其實跟大腦的「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有關。

相比起文字,大腦會更快處理圖片;當大腦看到語言時,常常需要先把語言轉換成圖片;相比起肯定句,否定句會多了一層「轉碼」,年幼孩子常常轉不過來,很多情況下會把否定詞忽略掉。所以你讓他「別倒水」,他可能就把水倒了,這種情形,在寶寶時期尤其常見。所以,想要跟年幼孩子更好地溝通,父母盡量採用肯定、正面的字眼。


一爸爸脾氣火爆,總愛朝孩子吼,但是他對上司很恭敬。

孩子的媽媽說,你用對上司三分之一的好語氣,我娘倆就很知足了。

這位爸爸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麼就知錯即改嘛。

某一天,當他的兒子在沙發上跳啊跳,他本想吼:「別像個瘋子亂跳!」

突然想起妻子的話,便大吼:「像個正常人那樣坐著!」

「你娃怎不正常?」妻子吐槽。

不過小男孩很驚訝,說「老爸終於沒爆粗口」。

看來,壞爸爸變成好爸爸,需要一個過程;從嘮叨到不嘮叨,也需要一個過程。

▲溫馨提示:「嘮叨,孩子不聽;不嘮叨?更不聽了」,怎麼破?

這其實是嘮叨「後遺症」的後果。但並不是父母得了嘮叨「後遺症」就繼續嘮叨下去,這是不對的,也最終沒一點兒教育效果。結束嘮叨,養成「有事說事,有事沒事也不嘮叨」的習慣,建立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形象。

2012年權威雜誌Journal of Adolescence有過一項調查,證實權威型父母,是最佳的父母類型。在權威型父母面前,孩子更信任父母、也更願意聆聽,教育也容易貫徹。權威父母也輕易得到孩子的崇拜。

所以,別再對孩子嘮叨了,把你的巫婆「掃把」收起來吧!

關鍵字:親子溝通、幼兒心理、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顧問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