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正懂美的人,是如何過好日常生活的?

物道君語:

近來,和友人討論了一個問題:生活是不是要活得有儀式感?

物道君覺得還是要的,有儀式感會讓我們對某一些日子更銘記得深切。就像一直以來,我常講的一個詞:季節感。則是在四季裡,感受四時風景,品嚐四季風物,讓自己依時節而活,活出四時之美。

但想擁有美好,是不是需要有儀式感?

我覺得不是。今天這篇文章便聊聊這個話題,也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們的看法。

最近讀到一句話:“美,不是儀式感,而是日常。”

深以為然。

如今,人們更在意美好的儀式感,可是有時候,卻像是為了儀式感的美:

做好一頓飯,拍好照片加個濾鏡發朋友圈,才是美美地吃飯。可是,拍完時,菜也涼了,也沒有好好吃飯。

插一朵花,需要去上插花課,或學習某個流派的花道。但在生活中,卻不曾留意身邊中的小花小草,也不會自己買花擺在家中。

去看美景,需要在那些景點打卡,發個定位,顧著多拍幾張美照。卻沒有用眼睛好好地“拍攝”面前的風景。

圖片|簫峰

圖片|多彩魚關注

嚮往美好之心,本是無可厚非。但倘若只為了這種儀式感的美,而非真實的美,就像漂亮的塑料花,好看卻沒有靈魂。

真正的美,不在於我們精心營造的儀式感,而是日常。

圖片|簫峰

美學家蔣勳曾在大學裡講課。

那時,恰逢春天,校園裡開了滿滿當當的花。一打開窗,學生們的眼睛全被吸引過去了,都無心聽課。

蔣勳開始有點生氣,但想了想,自己是做美學,“要講美,我所有的語言加起來其實也比不上一朵花。”

所以,他和學生們說:“既然都沒辦法專心聽課,我們就去外面吧!”

於是,大家高高興興地一起坐在花樹下,賞花、上課、談美。

圖片|濱田英明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蔣勳說,美並不是去評價美醜的學問,而是像它的拉丁文原意一樣,是“感覺學”。

花開了,心野了,那就去浪吧,一圈人坐在花樹下,不用刻意去追求什麽儀式感,也不用要求自己要怎麽活得美,而是自然而然地享受美。

當我們盡興感受著四季芬芳,四時之景,美便能成為我們的日常。

圖片|林初寒

旅行博主段硯曾講過一個細節。

她去日本旅行時,很喜歡觀察公共洗手間的插花。

在高速休息站的衛生間洗手台,她曾看過一個很常見的瓶子,從橫截面剪開平放著,閑插著一支百合花。還曾見過小玻璃瓶裡插著紅的天堂鳥,綠的黃金球,白的蕾絲花,紫的鳶尾花,高高低低,錯落有致。

這些花,不過是清潔工為了洗手間而擺放的,卻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讓旅途中的人收獲某一刻的美好。

圖片|山蛭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常常覺得美是一門學問,似乎要去學很多知識才能看見美、創造美。或者需要準備很多,才能夠擁有美,不然就只是瑣碎的日常。

可或許,美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麽複雜,平凡如我們,在生活裡多一點愛美的心,多做一點愛美的事,漸漸地,美就在我們的日常裡。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畫家林曦曾在一次演講裡說過一段話。她說她的兒子被抱著在小區裡,看到漂亮阿姨時,就會笑得特別甜。

她說,對待美也是如此,就是我們看到一盤水果,挑了那個看上去最熟最甜的,一咬,就說真的好好吃。

林曦說,“我們往往不太相信自己。我們比較願意相信別人的言論,或者另一個人的保證。”就像面對美,我們總是需要一個儀式感,需要加一個濾鏡,需要別人的點讚,才敢覺得這樣才是美的。

圖片|濱田英明

可是,生活裡處處皆有美,只是我們能否看見,能否心有所美。

山川湖泊、四季花草,它們靜佇在那,呈現屬於美的樣子。我們無需等待、或準備、或是等誰來告訴我們,而是自己去看見,去走近,去體會。

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見一點一滴、一樹一花的美,美即是日常。

圖片|濱田英明

寫到這裡,窗外的雨剛好停了。

春末夏初的南方,綠葉上掛著水珠,在陽光下閃著彩色的光。貓蹲在窗邊,骨碌碌的小眼睛眨巴著,仿佛它也看見了小彩虹。

我沒有拍照,也沒有發朋友圈,就靜靜地和貓一起,看著雨後的彩虹裡,活在美的日常裡…

圖片|耗資

文字由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