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張信剛:絲綢之路塑造的世界

【編者按】

近日,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葉氏講座教授張信剛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圍繞其新著《絲路文明十五講》,為我們講述了這條見證了數千年人類各文明交流、融合與傳播歷史的路線,帶領我們共同探究絲綢之路如何塑造了我們當下的世界。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以及張教授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人類的文明與文明之間是有距離的,但並不是彼此之間沒有往來。相反,各個部落之間會有貿易,也會有衝突,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部落還會遷徙到別的地方,與別的部落混雜、融合,這才是歷史的常態。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的文明便隨著部落之間的聯繫往來,互有影響,終於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文明。

張信剛教授在講座現場

絲路上的文明交往

大約在距今8000-6000年前,人類不同的文明之間開始有了遠距離接觸,比如在今天土耳其東部的黑曜石可以賣到巴格達一帶,最初出現在兩河流域的小麥傳入了中國。馬匹是距今6000年左右在今天的烏克蘭一帶的黑海北岸草原上被人類馴服的:最早是為了吃馬肉,後來人類發現可以用它負重遠行,再後來它被人騎著打仗,再後來馬拉戰車出現了。一旦控制了馬匹,人類就可以走得更遠,文明也就能傳播得更遠了。

但是,這一時期所有文明的傳播都還只是小規模的。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文明傳播大概是雅利安人從中亞進入印度。而有清楚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文明交流,是亞歷山大率領大軍征服波斯。亞歷山大的父親統一了希臘,亞歷山大在20歲的時候,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當時馬其頓帝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東邊的波斯帝國,之前希臘與波斯之間曾有過三次希波戰爭,在亞歷山大眼中,波斯是世仇,一定要滅之而後快。於是,亞歷山大先繞過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征服了埃及,然後再東進,佔領了波斯帝國的首都蘇撒,並且摧毀了波斯波利斯的雄偉王宮。後來,亞歷山大繼續帶兵向東打,一直打到了印度河。因為他計程車兵已經離家十年,不肯繼續向前,於是亞歷山大決定班師。在亞歷山大回程的路上,一共建立了大約80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並且在每個地方都留下了一些士兵,其中有一部分就留在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這也就意味著希臘文明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已經抵達了這一區域。與此同時,在與東方交手的十年中,亞歷山大覺得對方不是野蠻人,而是有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體系,所以他決定真正該做的事情是同他們融合而非戰爭。於是,在回到蘇撒的時候,亞歷山大又娶了一位波斯公主,並且還為許多希臘軍官和士兵配了波斯女郎,穿著統一的波斯服裝,舉辦了集體結婚。

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

一百多年之後,東方的漢帝國經過七十年的“文景之治”積蓄了實力,漢武帝希望製約帝國北方最大的威脅——匈奴,於是他不但下令修建長城,還派張騫到西域找到那些曾經被匈奴趕走的人,即大月氏人。雖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沒有能夠成功說服已經習慣在中亞生活的大月氏人聯合抗擊匈奴,但第二次出使帶了兩百多車的東西去,鼓勵西域王國與漢帝國建立友好關係。這是公元前115年的事情,德國人李希霍芬就將這一年定為絲綢之路的開端。

在當時的亞歐大陸上,從東到西,漢帝國生產絲綢,中亞出產馬匹,印度也有麻布、寶石、象牙、胡椒和珍珠。兩千年前,人們除了打仗以外,貿易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貿易讓某些國家或者族群變得富有,因此才能建立帝國;另一方面,帝國又能夠利用它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取得貿易上的豐厚利潤。當時橫亙絲綢之路上的四個帝國分別是:東邊的漢帝國,中間的貴霜帝國、安息帝國,還有西邊的羅馬帝國。

公元2世紀的四大帝國及往來絲綢之路

歷史上的四條絲路

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當時他設計了一份鐵路圖。關於古代的絲綢之路,大致有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個網絡。不同時代的人,由於戰爭、氣候、災害等原因,在不同時間會使用不同的路線,所以總體來看是絲路的每條都是一個交通網絡。

第一條是緯度最高的,位於西伯利亞大森林地帶以南的“草原之路”,它在一個寬度有幾百公里的草原帶,從最東邊的大興安嶺,一直向西越過蒙古高原、哈薩克草原、南歐草原到多瑙河附近。草原的特點是它裡面沒有大樹,而有很多灌木、草叢與河流。

第二部分是往南一點、位於溫帶的貿易量較大的傳統絲綢之路,又稱“綠洲之路”,因為這條絲路上的不少地方有沙漠,意味著商販行人必須通過一串珍珠一般的人口集中的綠洲;此外,在非沙漠地帶,也有許多座人口集中的城市在這條絲路上。

第三條是再往南一點,介於溫帶和熱帶之間的南方絲綢之路。三國時期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獲,目的就是為了要與雲南地區通往來,所以這條路是從成都到昆明,沿著窪地南下一直到暹羅灣,最後到印度。它實際上已經存在相當久了,張騫出使西域抵達今天阿富汗的時候,發現了四川的物品,據說來自印度,所以他認為一定是另有一條貿易路線將四川和印度聯繫在一起。

最後一條是我們現在所提的“一帶一路”中的“路”,即“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由於航海技術有限,這條海上絲路主要是沿海岸線的,臨海地區的居民一般使用海上之路。

絲路上的居民

絲綢之路上歷來有很多人。其中有4000年前把小麥帶入中國的吐火羅人,即月氏人的祖先。月氏人的勢力在公元前2世紀時曾十分強大,但是後來冒頓單於即位後大敗月氏,漢文帝初年右賢王擊敗月氏,殺死月氏王,月氏人被迫西遷,後來佔領了塞族人的領地,塞人是斯基泰人中的一支。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位於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建立了草原上的第一個帝國。歷史上,他們是從西往東遷徙的,吐火羅人也是。吐火羅人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他們後來從阿爾泰山北部遷徙到南部,進入新疆各地區。

從西漢開始就在新疆派駐了軍隊。漢武帝時期,漢軍對匈奴軍事上的勝利讓西域各國更樂意與漢帝國建立關係。公元前60年,漢帝國在烏壘城建立了西域都護府,開始對西域進行管理。東漢時期,班超曾在新疆駐扎了三十年,後來當他年老想回鄉的時候,皇帝說你可以回來,但是你的兒子還要繼續接替你駐守在那裡,由此可見中央朝廷十分重視新疆這一地區。雖然西域的國家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從西漢到東漢,以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時間一直和中原政權有來往並受到節製。

撒爾馬罕古城“大使廳”壁畫上的粟特商人

絲路上最賺錢、最活躍的是粟特人。唐代長安城中的胡人主要指的就是粟特人,少部分是波斯人。唐朝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還有突厥人,突厥分成東突厥、西突厥。東突厥諸部或在戰爭中消亡,或融入大唐,或融入回鶻。回鶻人是從蒙古高原來的,9世紀時因為黠嘎斯人從蒙古之北南下收到擠壓,於是一部分人去了河西走廊,一部分去了吐魯番,另一部分人則西遷到蔥嶺以西。此時,西突厥諸部依然活躍於中亞,西遷的回鶻部不久就和西突厥葛邏祿部結合。阿拉伯人自從穆罕默德去世以後,連續征服了西邊的埃及和東邊的波斯,從波斯那裡又向東進到今天的中亞。751年,唐朝在怛羅斯遭遇了阿拉伯軍隊,並且輸掉了這場戰役。安史之亂前,中國和阿拉伯在中亞都有勢力,雙方也有交流。在怛羅斯一役中,冒進的將軍率領兩萬人前去迎敵,但最後只有兩千人回來,阿拉伯俘虜了一批會造紙的中國人,在撒馬爾罕建立造紙廠:正是因為這次戰爭才有了紙的西傳,撒馬爾罕的紙在波斯文化圈裡世界相當於中國的宣紙。

幾百年之後,蒙古人出現了。成吉思汗的個人魅力和領袖能力,再加上當時冷兵器時期最厲害的是騎兵,蒙古人連續建立了幾個大汗國。雖然後來他們彼此紛爭,但畢竟都屬於蒙古人建立的汗國。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摧毀了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政權,處死了哈裡發,將巴格達劫掠一空,並且展開了長達一星期的屠城。對於伊斯蘭教而言,他們歷史上遭遇的最大挫折就是蒙古人的洗劫。蒙古人統治西亞時,初期還不許殺動物放血,因為蒙古人是不見血的,而穆斯林是非要放血以後才吃肉。十六世紀之後,俄羅斯人把韃靼人——即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部落群——慢慢降服或者趕走了,形成了由沙皇統治的俄羅斯,這主要是在蒙古人的欽察汗國基礎上建立的。

絲路上的宗教傳播

公元1世紀,佛教由西域傳到洛陽,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是從白馬寺開始的。公元2世紀中葉,一個波斯王子來到中國翻譯佛經。當時,波斯的帕提亞帝國老國王去世了,本來王位應當由王子繼承,但是羅馬帝國當時對西亞擁有很強的影響力,羅馬帝國讓王子的叔叔即位當了帕提亞國王;又安排王子去受羅馬控制的波斯鄰國亞美尼亞當國王,但是亞美尼亞人並不歡迎這位波斯王子。不久之後,心灰意冷的王子決定退出西亞的政治,遠赴印度學習佛法。在習得佛法之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弘揚佛法,於是他在公元147年來到了中國。中國人稱當時的帕提亞波斯為安息,從安息來的人按照慣例都以安為漢姓,因此這位波斯王子便取漢名為安世高。他是第一個把佛經用漢語書寫出來的人,是漢譯佛經的開創者。從148年到171年,他花費了二十多年將小乘佛教的經典翻譯成中文,最後死於中國南方。

《絲路文明十五講》

瑣羅亞斯德教比佛教創立的時間還要早至少100年,其創始人瑣羅亞斯德據考證大約是公元前8世紀出生在今天阿富汗一帶的波斯人。在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又被稱作襖教、拜火教。因為後來的波斯薩珊帝國以襖教為國教,所以這種宗教在中亞和西亞的影響比較大,今天在印度孟買的許多波斯裔都信仰襖教。在襖教盛行的同時,另一個波斯人摩尼於公元3世紀中葉創立了摩尼教。可以說波斯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民族,連猶太人關於彌撒亞降世的概念也源於波斯,而耶穌作為救世主來到人間是對猶太教盼望彌撒亞降臨的回應。在摩尼教向西傳播的時候,由於西歐基督教已經開始傳播,而摩尼教二元論的教義與基督教一元論觀點相悖,所以發展較為困難。但是摩尼教在北非卻流行了一段時間,基督教早期的重要神學家奧古斯丁年輕時就信仰過摩尼教。摩尼教沿著絲綢之路向東發展比較順利,回鶻就放棄了佛教而將摩尼教作為國教。後來摩尼教傳到中原地區,由於未能如佛教一樣獲得官方承認的正統地位,所以只在一部分地區(浙江、福建一帶)小規模地傳播發展,也曾轉入地下。因為摩尼教相信光明,所以又被稱為明教。宋朝有兩次農民起義,北方有宋江,南方有方臘,其中方臘就是信明教的。朱元璋之所以取名叫明朝,據說也是因為他信奉明教。

摩尼教教士的祈禱儀式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它的創始人聶斯脫裡是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張耶穌有神、人二性,瑪麗亞只是作為人的耶穌母親,而不是作為“魔幻三傑”的第二位“聖子“——”救世者基督“的母親。這種教理解說被正統的基督教視為異端,所以涅斯托裡和他的信徒被迫逃到東方的伊朗和伊拉克一帶,參加並且逐步主導了當地的東方教會。東方教會的教士在唐朝中葉的時候到了中國傳教,稱為景教,並且得到朝廷的認可,允許其建廟傳教。中唐時期,景教在中國的信眾已為數頗多,後來一位波斯教士在景教寺廟中豎立了一方石碑,稱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用漢字和敘利亞文字書寫了景教入唐的經過、闡述景教的教義等。

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陸上最早與中國相遇是在公元751年,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和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發生遭遇戰,自此唐朝廷對阿拉伯世界開始有一定的了解。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唐朝曾主動聯繫駐撒馬爾罕的阿拉伯總督,請他派兵來幫助平亂,因此有幾千名駐守中亞的阿拉伯士兵來到中國,成為第一批從陸上絲綢之路上大規模來華的穆斯林。另外一部分穆斯林則是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商人。早在秦朝以前,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逐漸開通,伊斯蘭教誕生後,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更加組織化、更為興盛,因為在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中,所有的統治者都鼓勵貿易。貿易而非宗教,讓這些穆斯林從阿拉伯和波斯來到廣州,後來黃巢起義時在廣州殺死很多穆斯林之後,外國商人多數選擇到泉州貿易並且定居。穆斯林來華最多的是元朝,13、14世紀時,因為蒙古人打通了歐亞大陸,很多中亞和西亞的“色目人”來到元朝擔任官員和軍人,以及技工和匠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穆斯林。

此外,印度教也是絲綢之路上很重要的宗教,它雖然沒有大規模傳到中國來,但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都深受印度教影響,還有一部分曾經由絲綢之路向西傳到波斯的若乾地區。“印度教”這個名詞其實來自於歐洲人,18世紀的歐洲學者認為大部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都圍繞著“創造—毀滅—再創造”這個循環過程,有共同的文化基因,都相信有三個主神,所以應當被統稱為“印度教”。但是,許多印度人並不認可“印度教”這個名稱,因為他們隻信奉自己社區一貫崇拜的某些神靈,並遵循自己社區傳統的宗教儀式和社會習俗。

當一個地方引入了外來的宗教,便會利用當地的藝術形式對外來的宗教進行本土化的表現。張騫出使西域所經過的大夏國是一個希臘化的世界,當地的希臘人信奉佛教以後,總覺得不安寧,因為早期的佛教沒有佛的像,但是在希臘人的觀念裡供奉神明就要有塑像,所以他們就按照希臘的習慣,並用希臘的技術雕刻了佛像,這便是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文明的融合,由於兩個文明交匯的地點是在犍陀羅,所以學者將帶有希臘雕塑風格的佛陀造像藝術稱之為犍陀羅藝術。下面左圖是雅典博物館裡的太陽神阿波羅的頭像,右圖是犍陀羅佛教藝術中的佛像,保存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二者的造型,特別是卷曲的頭髮非常相似,之後不論佛教如何傳播,雖然佛像的面貌都成為了當地人的面孔,但唯獨頭髮一直是卷曲的,從未改變。

阿波羅像(左)和犍陀羅藝術佛像(右)的對比

絲路上的文字傳播

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由蘇美爾人所創,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公元前3400年,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一文字系統已逐漸成熟。公元前1500年左右,善於航海和經商的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將幾十個簡單的字形定為形聲的字母,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腓尼基字母。在此之後,腓尼基文向北傳到了希臘,向西北傳到了拉丁民族,向東北傳到斯拉夫民族,向南傳到希伯來民族,向東傳到亞述帝國,因而形成中東幾世紀的通用文字——阿拉美文。現在所有的字母系統幾乎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書寫梵文的印度婆羅米字母的概念可能也來自腓尼基,但是字形很不同)。

公元前10世紀,阿拉美人把腓尼基字母當做書寫系統,只有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因為閃米特語言的特徵是只有三個元音,而且眾多的輔音字母又是三個一組,按既定次序出現在一個詞匯裡。因此讀者可以不需要元音字母,直接看輔音字母的組合與上下文便知道應該怎麽讀(今天的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仍然如此)。到了公元1世紀出現了敘利亞文,後來又出現了粟特文。一百多年前,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長城烽燧裡發現了中國晉朝時在蘭州的粟特商人所寫的幾封書信,這些信本應寄到今天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斯坦邊境的地區,但不知何故被留在今天甘肅的一個烽燧裡。經過學者們幾十年的努力破解,我們已經從這幾封信中了解到當時粟特人的貿易和生活情況以及他們的社會關係,其中還包括一個無助的婦女向家人訴苦的內容。

腓尼基字母的傳播路徑圖

早期突厥人原本有自己的文字,但後來繼承突厥的回鶻人與粟特人來往後,覺得粟特人使用的文字頗為方便,於是便把粟特人文字當中的字母借來表達回鶻的語言。幾個世紀後,成吉思汗又命令兩位回鶻學者以回鶻文為基礎替他造蒙古文。當滿族人建立政權以後,並沒有自己的文字,古女真文在宋朝便失傳了。因為當時滿族人宮廷裡的文書員都是蒙古人,所以有蒙古學者奉皇太極之命,把蒙古文改造成滿文,後來為了方便分辨和讀音,又把初期的滿文加了圈和點,變成了正式的滿文。今天我們看到人民幣上有好幾種文字,除了漢字和藏文,其它的如蒙文、維吾爾文、壯文都使用源自地中海的字母。由此可見,絲路的確塑造了歷史,塑造了藝術,也塑造了文字。

責任編輯:臧繼賢

本文為澎湃新聞翻書黨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留言申請,或發郵件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