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政策又變,醫藥行業未來將走向何方?

周末,傳來一則消息。

醫藥行業集中採購政策座談會上披露,政策有變。

簡要概括其內容:集中採購取消獨家中標;從4+7城市擴大至全國;未通過一致性評價藥物進一步被限制。

相比第一輪集采的方案,改變可是真夠大的了。

變好還是變壞

在政策出來以後,很多朋友都在問,是利好還是利空。

這個完全取決於立場。

有些人看到去年的4+7方案,認為藥企自相殘殺是主旋律,最終全中國的仿製藥企都會垮。

那對這麽悲觀的人來說,肯定是利好,現在不搞獨家中標了,競爭沒想象中那麽激烈。

有些人看到去年的方案,認為只是4+7個城市小打小鬧,醫保局沒有膽量推開。

那對這麽短視的人來說,肯定是利空,畢竟擴大全國已經板上釘釘。

屁股決定腦袋,所以這個政策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預期,你看好醫藥股,那就是利好,你不看好醫藥股,那就是利空。

政策未到位,千萬別刻舟求劍

這個政策也是個初稿,最終版本沒定下來,大家也不用太在意。即使最終版本跟這個一樣,明年可能又會有新方案了。

因為目前政策制定還處於一個漫長的過渡期,政策的改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絕不會一步登天。

像上輪4+7,方案是最低價中標70%,這個方法降價壓力是最大化了,但是對行業很不好。

那些重磅產品報錯價沒中標的公司,一年喝西北風了。

然後又可能出現兩家公司今年你中明年我中的情況。結果兩家公司的業績跟個彈簧一樣,今年大賺明年大虧。這樣下去員工肯定受不了,總不能兩年發一次工資吧。

所以說,單一中標,是一個很不合理的政策。

那麽現在多家中標,3家瓜分70%就很好嗎?

還是不好,有些藥超過10家過一致性評價的,剩下公司還是沒市場。像美國,無論多少家,其實大家都可以有市場。

最重要的,還沒有體現質量溢價。

同是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效果也會有不同。有些藥吃下去,過幾個小時才見效,有些藥吃下去,馬上見效。對於患者來說,肯定是後者最佳,而在招標中,肯定也理應是這個產品有溢價。

惟低價中標體制下,產品的質量就忽略了。

所以後面,在這一點上,政策一定還需要再調整,加入競爭因素和質量考核因素。那到時候判斷藥企的未來,又是一番新景象了。

政策會變,切勿刻舟求劍。

一些人解讀周末的政策,目前多個藥只有1-2家過評,競爭格局良好的公司有利好,未來降價壓力就很小了。

但問題是,以後就不會有新的公司過一致性評價了嗎?

還是太短視了。

把握大方向

把握住大方向就好了,那就是,醫保局決心很大,一定要壓縮開支,保持藥價回歸合理。這是不會變的。

拉長時間,看幾年,會發現不存在哪個大品種幾年以後還是只有2-3家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只要這個藥賺錢,一大群同行會蜂擁而至。

仿製藥沒有太大壁壘,現在離合理的藥價還差很遠。

大家不要盯著原研價判斷降價多不多。在美國,仿製藥平均價格是原研藥的5%,原研價降價95%,才到達合理價。

某些仿製藥第一輪降價降了50%,那他下一輪再降90%,也都還是合理的。

可怕嗎?

這裡介紹一下怎麽測算哪個藥降價合理,一般可以通過測算藥品生產成本推出合理價。

生產成本=原料藥成本+包材成本+機器廠房折舊+能源耗+生產員工工資

上化學網站查一查原料藥成本,然後包材成本大概是一盒一毛左右,機器廠房折舊和員工工資去查財報,算一算總成本,然後除以產量,就能知道合理的成本是多少。

之後,生產成本加上銷售費,管理費,財務費和稅費,在加大概10個點的藥企利潤,就能知道合理價是多少了。

以第一輪集采最低價的0.15元/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為例,

目前的氨氯地平原料藥大概是1000元/kg-1500元/kg,包材大概是1毛/7片,生產氨氯地平的機器廠房折舊和員工開支,保守估計在1000萬左右(京新一年總折舊6000萬),能源耗是1000元/kg,假定4+7城市一年3億片,每片5mg,於是計算得出:

生產成本=0.06元/片,其中佔比最大的是折舊和包材,生產量大了,生產成本還能攤低……

集采後不需要巨額銷售回扣,用20%的銷售管理和財務率+10%的利潤率+25%所得稅稅率,合理定價0.09元/片。

當藥企要求的利潤率為15%時,則合理定價為:0.10元/片

最便宜的藥,還能降價33%,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要是覺得算得不準,可以再去對比一下印度藥:印度苯磺酸氨氯地平對外售價0.12元/片,跟我的測算模型是吻合的。

資料來源:medinda

之前的帶金銷售體系中,絕大多數仿製藥的生產成本佔比其實很小,最大的是銷售費,裡面絕大多少是給藥代和醫院的回扣。

10塊的藥,5元是回扣,3元是生產成本和其他成本,2元是藥企利潤。

第一輪4+7降價50%,壓縮的利潤基本是回扣,4+7後基本就不用給回扣了,所以藥品降價幅度不超過50%,藥企幾乎毫發無損。

因此,大家也不要再說藥價降太低保證不了質量了,去製藥廠調研一下,了解一下真實的成本有多低吧。

為高藥價辯護的,是藥代,還是收了回扣的醫生?

結語:兩個角度

最後,關於仿製藥,最近也是研究得有點分裂了,一時有聲音說,全球來看,現在中國仿製藥的估值非常離譜。

資料來源:網絡

這樣說沒錯,頭部的幾個中國仿製藥企確實賺著不太合理的利潤。

但如果太過看重上圖,也可以推出:即便是中國最優秀的製藥公司,未來也可能不增長。在集采制度下,最後也是增收不增利,利潤已經接近天花板了。

但這感覺也不太對,頭部公司都這樣,全行業得負增長了,這跟社會發展的規律不符。

於是另一個聲音說,從相對優勢的角度看,不要對標美國。美國仿製藥公司的崩壞源於激烈的競爭,仿製藥專利一到期,就有超過20家公司搶奪。

目前中國格局不同,好多藥仿都仿不出來。有競爭力的仿製藥廠寥寥無幾,在沒有惡劣競爭的情況下,降價壓力不如美國。所以頭部藥企,幾年內還能有不錯的利潤水準。

這兩個觀點都有道理,但誰對誰錯,仿製藥的未來如何,真的還無法下一個結論。

當然,作為一個社會公民,還是希望降價趨勢不要停止。仿製藥企不合理的超額收益,就是老百姓和醫保經費的超額支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