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西南地區需要國家森林步道

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森林步道。2017年,國家林業局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森林步道,即秦嶺、太行山、大興安嶺、羅霄山和武夷山5條國家森林步道。國家森林步道一經發布,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公眾對徒步體驗國家森林步道充滿了期待。

但從第一批國家森林步道的太空布局來看,沒有貴州、雲南、四川、廣西、西藏、青海等西南地區。這些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類型和景觀組成複雜,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民族文化最豐富、最濃鬱、最神秘的地區。由於文化歷史久遠,自古就有茶馬古道、鹽道等,還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是紅軍長征最有故事的地區。如果中國的國家森林步道缺失了這些區域,在組成內容上就存在很大缺陷。

森林步道

為什麽有國家森林步道

人類走出森林,建立了國家與城鎮。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健康問題卻越來越挑戰人類。特別是因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汙染,讓人們有一種逃離城市的期盼。於是,通過各種戶外活動,親近自然,強化自己,找回更多生活樂趣,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森林步道應運而生。

國家森林步道通過穿越典型的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將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區域用步道的方式連接起來,形成長跨度、高品質的帶狀休閑太空。在歐美國家,國家森林步道的建設與發展已有近百年歷史,如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國家步道。

國家森林步道的建設強調體現生態系統原真性、國家代表性和公益性,讓徒步者體驗純真的自然荒野和傳統文化,是認識自我,增強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的物質基礎。

在我國,長距離的國家森林步道作為美麗中國山脈、林脈和文脈的具象化載體,如同長長的綠色項鏈,將散落在中華大地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荒漠公園、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自然和歷史遺產地串聯,組成國家美景畫卷。這樣的森林步道肩負著生態教育、遺產保護、文化傳承、休閑服務、經濟增長等諸多使命,是自然與文化的綜合體,理應得到重視。

國家森林步道不像公路、鐵路那樣產生直接效益,建設的工程量也遠小於公路鐵路,但一樣需要建設投入。而這種投入的效益是公益性和社會性的,應該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南期盼國家森林步道

西南是我國貧困人口比例相對較大的區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這些區域的難題和主題。特別是貴州、雲南和廣西,生態脆弱,土地承載力低,靠土地的直接產出脫貧是不現實的。若通過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可以將西南現有的森林旅遊地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旅遊地穿成線、織成網,既完成了可到達性,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系統,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以貴州為例,雖然貴州經濟相對落後,但其生態資源是許多省份無法比擬的。其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擁有典型的喀斯特美景。烏蒙山、大婁山、武陵山和苗嶺,發育了烏江、赤水河、牛欄江、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清水江,形成了貴州四山八水的生態格局。這裡也是野生動植物的生態樂園,有世界唯一的黔金絲猴,有世界2/3的黑葉猴種群,有成山成嶺的中國鴿子樹,有世界上保護最完好的喀斯特森林……以國家森林步道為主線,可以串聯起周邊以民族村寨為內核的旅遊綜合體,帶動沿途鄉村的振興與發展。同時,還能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享受美景盛宴的需要。

筆者曾沿著北盤江峽谷行走了14天,在藤蔓攀附,古木叢生中,與黑葉猴、獼猴為伍,看它們在懸崖間遊走,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也讓自己的意志得到了深度磨煉。

在雲南,無論是海拔較高的白馬雪山、梅裡雪山,還是適合絕大多數人旅行的高黎貢山,早已是戶外者涉足的天地,只是還沒有通過國家森林步道來規範和連接。

森林徒步助力“健康中國”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戶外遊憩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對長距離徒步穿越自然區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據初步統計,在中國,各類相關戶外俱樂部超過1000家,戶外運動愛好者達1.3億人,其中每年的長距離徒步穿越人群在500萬人以上,短距離的戶外旅遊更是呈井噴式增長。

國家森林步道建設的主體在山區、林區,將帶有“荒野性”的稀缺森林景觀、原真的自然遺產與生態景觀保留下來。這讓人們有機會走入森林、荒野,欣賞國家美景,感受森林魅力,繼而熱愛自然、熱愛荒野,保護森林與荒野資源。

在漫長的國家森林步道上行走,歷經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個月的徒步長征,徒步者的意志常常受到極大的挑戰,從徒步中不斷獲取精神鼓舞,“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森林徒步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具體舉措,作為日常休閑的活動,簡單易行。步道所穿越區域森林植被密集,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還有各種植物發出的芳香物質,讓人徒步走在步道上就完成了“洗肺”的過程。這可以減輕現代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強健身心。

當然,要做好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必須開展充分的調研,不僅要充分用好已有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調查數據,還要充分了解文化、歷史、氣候特點等。除了硬體的基礎設施完善外,還要有豐富的軟體作為支撐。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同時,還要因地製宜地制定好每個組成部分的具體設計,用生態的理念和方法去建設。(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