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天新增164例無症狀感染者,秋冬疫情第二波真的開始了嗎?

劃重點

入秋以來,中國在短短兩周內第二次出現聚集性疫情。

兩天內,新疆喀什共新增164例核酸陽性病例,全部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新冠病毒不愧為一百年來人類最為強大的敵人,它的狡猾之處在於,它總能找到縫隙,逃過嚴密的防控體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給人迎頭痛擊。

10月24日,新疆喀什檢出了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可能發生在任何城市的無症狀感染者。

10月25日,風雲突變,在對這位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共422人的核酸檢測中發現,有137名呈核酸陽性,而且,他們全部是無症狀感染者。

10月26日,138位無症狀感染者所在的喀什地區疏附縣完成了24.52萬人的全民核酸檢測,新增了26例無症狀感染者(另有5個混檢瓶正在複檢中),其余都是陰性結果。

為什麽164例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本次疫情最引人注意的一點是,目前檢出的164例全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首例被發現的感染者是一個17歲在工廠上班的女孩,生活軌跡簡單,多數時候在家和她所工作的製衣廠兩點一線間往返,偶爾逛商場,去過父母工作的本地工廠,無外地旅遊史,無發熱人員接觸史。

她是在一次“應檢盡檢”中被發現的,衛健委6月公布了需要“應檢盡檢”的8類重點人群:密切接觸者,境外入境人員,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監所工作人員,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

按照這個界定,工廠員工似乎並不在例行的核酸檢測之列。但是新疆地區在經歷了8月份超過500例確診病例的疫情之後,“應檢盡檢”的範圍顯然擴大了不少。所以,這位在工廠工作的17歲女孩也被納入了“應盡應檢”的範圍。

正是因為一次擴大範圍的“應檢盡檢”,才在疫情處於早期時,就發現了一大波無症狀感染者。

“164例均為無症狀,說明疫情發展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薑慶五對八點健聞說,“幸好我們有應檢盡檢,要沒有這樣一個措施,那麽發現時疫情就可能已經擴散。”

盧洪洲教授更詳細地解釋了判斷此次疫情處於早期的理由。

“無症狀感染者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始終沒有症狀;另一種是處於病毒感染的早期潛伏期,幾天以後,到了發病期以後才會開始有症狀。”

“正是因為這次發現的早,所以有人還沒有表現出症狀,顯得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出奇的高,但幾天以後,目前的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轉為確診病例。”

雖然薑慶五教授判斷處於疫情早期階段,但從感染規模來看,薑慶五教授認為如果只是一代、二代病例,不會查出來這麽多的陽性病例,有可能已經出現了三代病例,而最早確診的17歲女子很可能是一個三代病例。

所謂的病例代際劃分,可以理解為,A傳染B,B傳染C,那麽ABC分別為一二三代病例。薑慶五分析稱,目前的17歲女子所在的製衣工廠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25日公布的137例陽性患者均與其父母所在工廠相關,感染者為首例發現對象的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這一點說明了他們在這位17歲女子之前,還有感染源。也不能排除其工友未被感染,也有可能有工友剛剛被感染,還未能測出陽性結果,所以需要幾天后再進行重複檢測。

和中亞東歐流行的毒株類似?

當然,對一個新的病毒,我們的了解始終有限。對於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和傳播能力,科學界也沒有定論。

著名呼吸病專家、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劉又寧教授認為,這些病人之所以有很大比例無症狀,主要與病毒毒株有關,多數病人將來可能也不會有臨床表現。應當測定血清抗體,如有的病人lgm已消失只存lgG,則可能已感染較長時間。

據劉又寧介紹,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中亞這些國家,他們感染的人當中,無症狀感染者都佔到相當大的比例。據劉又寧介紹,俄羅斯患者有40%以上是無症狀感染者,白俄羅斯更高,前一段的數據接近80%。

他據此提出了一種推測, 這次的病毒毒株是不是跟中亞東歐等國的毒株類似。

“這是我懷疑的,尤其這次疫情的發生地喀什和中亞東歐又比較近,當然目前我還沒有證據。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溯源搞清楚是輸入的還是本土的。”

從地理位置上看,新疆喀什位於中國西部邊境,與中亞四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388公里。

盧洪洲教授認為,在國內已經沒有本土疫情的前提下,喀什的疫情可以判斷為輸入性病例導致的聚集性病例。疫情的“早期發現環節”可以打高分,但是如何嚴把輸入性病例這道關,做好閉環管理,防止聚集性病例的發生,這是今後的常態化工作。

“空港口岸的防控已經做得比較好了,陸路口岸是我一直比較擔心的,新疆、雲南都有很長的陸路口岸,現在歐美疫情還在蔓延,東南亞的疫情也在蔓延,這種情況下輸入性病例導致的聚集性病例很難避免。”

一個邊境小城的傳染病防控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檢出的164名無症狀感染者,都集中在喀什地區的疏附縣。有資料顯示,疏附縣是一個傳染病的死亡率較高的地方。

在疏附縣疾控中心和廣州市疾控中心合寫的一篇論文中提到,疏附縣位於新疆南部,當地的氣候容易引起傳染病和地方病的發生。

在疏附縣,肺結核是一種較普遍的傳染病,且死亡率較高。2017 年疏附縣戶籍居民肺結核的標化死亡率為103.45/10萬,遠高於新疆、全國其他地方。

中國疾控中心南疆工作站第二任站長張彥平撰文寫到,每年的3月-5月,漫天風沙就會襲擊喀什。為了防沙,不少村民房子的窗戶都修得少而小,空氣流通不暢。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等因素,加上居民傳染病防範意識不強,使得結核病防控較為艱難,結核病家庭聚集性和村莊聚集性現象明顯。

同樣的,以上種種不利條件也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難點。

汕頭大學的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說,肺結核的流行,會讓新冠疫情的防控更加困難:

西部及西南部邊境地區傳染病高發,比如36種流行病在新疆就有32種,肺結核、艾滋病比內地感染率高,肺結核患者更容易被感染,因為肺結核時間長了,免疫力下降得厲害,就容易被呼吸道病原體感染。

在這樣一個肺結核嚴重的地區發生疫情,盡快完成全員檢測,讓疫情得到控制顯得更重要,因為如果感染到肺結核患者,不但可能加速疫情傳播,還會對肺結核患者造成更大傷害。

兩周兩起疫情,秋冬疫情第二波真的開始了嗎?

目前一種比較盛行的觀點是此次喀什疫情與秋冬氣溫下降有關。

不只是新冠,秋冬季一直都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最近兩周以來,青島和喀什兩地連續發生的兩起疫情,讓人們不禁擔心,難道不只是歐美,秋冬來臨,中國的第二波疫情要開始了嗎?

但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季節和溫度並不是疫情傳播的關鍵。新冠病毒並沒有明顯的季節依賴性,哪怕是流感,夏季也是有傳播高峰的。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傳染病專家盧洪洲教授解釋,冬天病毒更容易在外界低溫環境中存活更長時間,這個是次要因素,最關鍵因素還是由於溫度低,人們容易處於門窗緊閉的密閉環境中,由於人和人之間的近距離的接觸,而導致的感染。

換句話說,人的行為才是讓病毒在秋冬季變得更容易傳播的主要決定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在秋冬,疫情也是可以被有效防控的。

劉又寧教授認為,由於本土的病毒基本不太存在了,只要我們把這個輸入病人管理好了,並阻斷進口冷凍食品鏈相關傳播,就不會有什麽秋季的第二波大流行。

盧洪洲也持相同觀點——中國不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目前的疫情只是偶發性的,只要采取目前的常態化防控的情況下,有了疫情,我們第一時間發現,通過大數據追蹤隔離,以及全員核酸檢測,就可以把這個疫情完全控制完全消滅掉。

目前,除了疏附縣已經完成全員檢測外,喀什全地區474萬人日的全員檢測也已經完成了一半,其余預計將在今天完成。

“所以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只要我們保持一個常態化的防控措施,依然還可以發現可能的聚集性病例,依然還可以把疫情在早期把它控制住,不會導致大家擔心的所謂的第二波疫情。”

譚卓曌對此文亦有貢獻

朱雪琦 吳曄婷 吳靖|撰稿 徐卓君|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