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建:全球危局與供應鏈保衛戰——中國處境與基本方略

  意見領袖丨趙建(西澤研究院院長,教授)

  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目錄:

  一、疫情尚未結束,戰爭烽火又起,全球正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為“百年未有之大亂局”

  二、亂局之下,原本精致高效的全球供應鏈變得脆弱不堪,保衛供應鏈安全就是保衛經濟安全;其中保障算力安全,重視PC、伺服器等算力基礎設施的供應鏈穩定,是當前面臨的新任務

  三、新一輪穩增長政策周期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有何深意?

  四、全球危局下的中國供應鏈保衛戰:基本方略

  五、供應鏈保衛戰是預期之戰,亂局之下需穩定企業和企業家預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維穩統一戰線

  正文

  疫情造成的亂局尚未結束,俄烏衝突又讓世界陷入一場危局。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脆弱,由此引發的物資短缺、惡性通脹、金融動蕩在主要國家繼續肆虐。美國的核心通脹水準幾乎創半個世紀新高,新興國家的情況更糟。各國以經濟安全的名義打貿易戰、相互卡脖子,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國際貿易和供應鏈體系,以及全球價值鏈(GVC)體系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

  面對這樣的嚴峻局勢,繼扶貧、環保、風險三大攻堅戰後,中國需要重視第四場戰役:供應鏈安全保衛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歐美國家早在前兩年就開始重視維護供應鏈的穩定,但依然出現了由於供應鏈不暢和斷裂造成的短缺和通脹。中國經濟當前要同時實現高質量和穩增長目標,兼具共同富裕和雙碳目標重任,已經很難再沿襲過去總量型的刺激政策,必須從宏觀視角轉向中觀產業鏈、供應鏈視角,挖掘鏈式經濟的產業縱深,特別要重視作為“鏈長”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上下遊鏈條上的中小企業,通過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最終實現價值鏈的集約式、高質量發展。

  這意味著在傳統的宏觀調控政策上,來一次深刻的重構。“宏觀要穩”越來越離不開“微觀要活”和“中觀要深”。只有中觀層面的供應鏈產業鏈樹大根深,宏觀經濟才能在驚濤駭浪的全球危局中巋然不動、行穩致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尤其是一些已經發展多年,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深耕已久,可以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以一己之力可以帶動千百個上下遊中小企業的,達到樹大根深狀態的龍頭企業。這些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風吹雨打、大風大浪的製造業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積累的寶貴財富。這些“老兵”,應該在這次供應鏈安全保衛戰中,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其中,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尤為關鍵。以龍頭企業牽頭搭建的數字供應鏈平台,可以更好地發現、搜集、挖掘、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信息和數據,站在“鏈”的高度俯瞰上中下遊的採購、生產、物流、交付、分銷、存貨和訂單管理等連續過程,對短缺、過剩、價格波動、外在風險等影響和破壞供應鏈的衝擊,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仿真模擬等技術及時做出監測預警和快速制定應急預案,實時保證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而從國家層面,隨著數字化程度的加深,算力逐漸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算力安全也就成為經濟安全的核心,算力行業供應鏈的穩定變得舉足輕重PC、伺服器等硬體設備,是算力行業的基礎設施,在疫情疊加地緣衝突的全球亂局下,要保障算力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算力設備的提供商如華為、聯想等龍頭製造業企業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事實上,全球各國都極其重視數字智能技術在供應鏈管理和數據安全中的應用,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數字化能力也大幅提升。世界知名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獨家採用跨行業評價供應鏈能力的方法選出2021全球供應鏈25強,其三個評價標準之一就是“數字化優先的供應鏈”,中國的企業有阿里巴巴和聯想集團入選。阿里巴巴搭建的數字供應鏈平台,有5萬多家中小企業加入,100多個算法模型,算法精準度超過70%,可以提供自營零售、平台模式、國際化和渠道分銷等多個解決方案。聯想集團是中國唯一上榜的高科技製造企業,Gartner認為聯想集團在複雜的大環境下,能夠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保持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並為全球用戶提供了優質的客戶體驗。聯想連續7年能得此獎,離不開在數字化創新方面的巨額研發投入,2021/22財年第三季研發投入達到35.1億元,同比增長38%。同時也得益於卓越的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和算力安全保障能力,聯想集團最新財季的營業額歷史性的突破200億美元,淨利潤40.9億美元,同比增長62%。可見,在全球大動蕩的環境裡,對於大型企業集團來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圖1 2021全球供應鏈25強,中國企業阿里巴巴與聯想集團入選圖1 2021全球供應鏈25強,中國企業阿里巴巴與聯想集團入選

  作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和世界工廠,中國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亂局中,一直維護著主要商品物資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成為疫情以來全球生活日常和必需用品的主要供應商。2021年貨物出口額達到27.3兆元,再創歷史新高。在這個數字背後,是眾多龍頭企業的保鏈穩鏈行動,這些企業既有中建、中電、中鐵等大型國企代表的國家重器,也有像華為、聯想、吉利等優秀的製造業民企。他們響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套資源”,立足於內循環維護著國內的就業和供應鏈安全;他們遍布在全國的製造業基地(比如華為在東莞、杭州等地,聯想在武漢、合肥等地的生產基地),一方面維系著千百萬人的就業,另一方面關聯著千百家的中小企業,並利用大企業的研發優勢帶領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他們和無數個中小企業一起,正站在全球大亂局下“中國供應鏈保衛戰”的陣地前沿。

  一、疫情尚未結束,戰爭烽火又起,全球正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為“百年未有之大亂局”

  人類歷史進程中最可怕的兩件事情,無疑就是瘟疫和戰爭。今天這個時代似乎很不幸,這兩大悲劇同時在這兩年發生: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還沒散去,今年剛開始不久,戰爭的烽火卻再度點燃。專家們普遍認為,今天的地緣衝突是冷戰後歐洲地緣政治的最大亂局。疫情疊加戰爭,也可以說是百年、千年未有之大亂局、大危局。

  從“變局”演進到“亂局”、“危局”,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的轉變,從來不是風平浪靜、安然過渡,而是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究其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經濟、金融、政治和治理體系,正在面對近一百年來前所未有的深層解構,但是新的秩序又遠未建立起來,全球治理體系處於一個“斷層”和“真空期”。過去幾年的川普主義是這一問題的典型表現,他在位期間奉行美國至上、孤立主義、逆全球化等政策,全面退出國際事務,甚至拖延聯合國費用,揚言退出聯合國。這意味著二戰來圍繞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正在遭到嚴重動搖。而在美國國內,政治上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說已經處於一種衰退狀態,選票政治、否決政治、官僚利益集團等問題,嚴重侵蝕了美國引以為豪的民主治理機制,政黨分歧和政治極化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這些內部問題的外溢,加上疫情將各種問題加速暴露,大變局終成大亂局。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選民不滿選票結果衝擊國會山和白宮,就是其政治衰退和種族衝突等種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地集中爆發。

  而在經濟金融層面,全球的變局更大,導致的亂局也更為嚴重。次貸危機已經開辟先例,疫情之後更甚的貨幣大放水、債務大爆炸,在全球呈現出沒有底限的態勢,嚴重扭曲了大緩和時代市場經濟的根基。尤其是那些掌握貨幣霸權的國家,他們憑借本國的主權貨幣又是世界貨幣肆意印鈔,卻將資源的過度消耗、碳的過度排放、大型通脹和流動性泛濫導致的泡沫問題等輸出到全球,加重了一些經濟結構單一、金融體系不夠達的新興國家的通脹和金融風險。與此同時,資產泡沫帶來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作為社會穩定壓艙石的中產階級利益在全球範圍內遭到嚴重傷害,這無疑加劇了階層矛盾的激化,民粹主義的盛行。這些內部問題的外溢,就是國家主義、種族主義、宗教主義。這意味著,國家、種族、宗教意識的濃厚覺醒,而這又是激進主義行動的基礎,將帶來全球範圍內的動蕩和衝突。地緣政治由此激化,以戰爭形式出現的俄烏衝突不過是上述種矛盾集中爆發的典型表現。

  經濟層面的全球大亂局,典型的表現有兩個:一是大型通脹,物價普遍上漲,普通民眾的實際購買力大縮水。俄烏衝突又進一步拉高了原油、糧食等事關日常生活用品的基本原材料價格,這對通脹來說無疑更是火上澆油。二是供應鏈不穩定甚至斷裂,日用商品和必需物資不能連續、按時供應,嚴重影響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這些都對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大通脹和供應鏈不穩定,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全球大亂局,進一步誘發社會衝突、地緣政治風險和國際關係的惡化,使得大亂局更加混亂。

  中國早在多年前就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清醒的認識,疫情以來提出構建以內循環為主的內外雙循環格局體系,將各項工作的重點轉向經濟安全,發揮作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製造業大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同時全力整頓金融領域的風險隱患,全力保障全球大亂局中的經濟社會穩定。但是,當前也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三重壓力”:供給衝擊、需求收縮與預期轉弱。中國應該理性冷靜的認識當前的全球局勢,在大亂局中保持戰略定力,一定要堅持保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條生命線不動搖。這是全球大亂局下,中國經濟需要做出的重要戰略抉擇。

  二、亂局之下,原本精致高效的全球供應鏈變得脆弱不堪,保衛供應鏈安全就是保衛經濟安全;其中保障算力安全,重視PC、伺服器等算力基礎設施的供應鏈穩定,是當前面臨的新任務

  通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造世界範圍內分工體系的全球價值鏈(GVC),是現代經濟的一大創舉。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國。一件原本在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在全球化體系中可以在任何一個世界角落裡,找到具有成本和技術比較優勢的生產商進行生產,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型工業產品比如汽車、飛機,以及電子產品的零件和工序日益複雜,產業鏈分工也日益精細,產業鏈供應鏈被不斷解構、拉長,中間品佔比不斷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精致,生產效率也越來越高,當然,也變得越來越脆弱。

  比如生產一個小小的手機,一個手機品牌的生產在全球化背景下涉及到上千個供應商,分布在超過三十多個國家。比如蘋果手機的原材料及零件供應商共777家,來自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365家(其中包括位於我國台灣的35家)。而每個供應商背後又有數家生產工廠,共同構建起一套具有網狀結構的供應鏈體系。對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信息通信技術(ICT)企業,這種特徵更加明顯。拿華為來說,在全球擁有13,000家供應商,供應鏈遍布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以及其他地區。2018年全年採購支出達700億美元,其中約110億美元零組件來自於高通、博通等美國芯片供應商,同時也包括微軟和谷歌安卓等美國軟體服務公司。華為同樣也是這些海外供應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疫情前華為每年採購高通5,000萬套芯片,採購金額佔到高通總收入的比重接近10%。再拿2021PC出貨量(8193萬台)、PC市場份額(23.5%)均位列全球第一的聯想來說,雖然生產的主場在中國,但是也是高度依賴全球產業鏈。以聯想產品ThinkPad Carbon筆電電腦為例,129個零組件如電池、鍵盤、主機板、存儲等來自三十多個國家,銷往177個國家和地區,使得海外市場創造了大部分的營收,但就業、稅收、外匯等留在了國內。

圖2 全球PC出貨量TOP5圖2 全球PC出貨量TOP5

  然而疫情之後原本精致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開始變得脆弱不堪,再加上國家之間的貿易戰、卡脖子、相互製裁等,供應鏈的穩定更加成問題,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甚至演化成了一場供應鏈危機。當前,俄烏衝突硝煙密布,原油和糧食價格持續飆升,也從上遊原材料端對整個供應鏈、價值鏈產生嚴重的擾動。在這個背景下,各國的產業鏈導向開始從疫情前的追求品質和效率,轉為疫情後的追求安全和穩定,將維護供應鏈安全成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第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亂局,世界主題已經發生變化,和平與發展已經不是唯一的主題,衝突和安全日益成為各國的首要考量。在這種情況下,布局在全球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對單一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風險,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某種重要和關鍵物資的供應出現問題,勢必會對社會經濟穩定造成重大的衝擊。

  第二,疫情、戰爭、自然災害、地緣衝突等種種不確定性事件頻發,各個國家必須建立起足夠穩定的供應鏈體系,才能有效抵禦各種外部風險。比如中國疫情初期,各地在防控政策要求下停工停產,企業不能正常生產和出貨,造成很多國家的重要商品出現斷貨,一些超市還出現了搶購。還有去年冬天歐洲很多國家,在自然災害影響到新能源發電後出現了大面積的停電,不僅嚴重地影響到了國內民眾的日常生活,還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重要衝擊。

  第三,國家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的盛行一方面導致國家間出現貿易戰、技術卡脖子、經濟製裁等非理性現象,另一方面國內激進主義盛行,一些跨國經營、立足於海外市場、與國際資本緊密合作的大型企業被非議指摘和“扣帽子”,讓這些過去響應號召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企業出現戰略迷茫。而這些企業往往是連接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的樞紐,它們受到影響後也勢必影響到本國的供應鏈穩定。

  第四,數字經濟背景下,算力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在當前疫情疊加地緣衝突的全球亂局下,算力安全而非效率問題已經成為各國第一考量算力安全的基礎設施是PC、伺服器等ICT硬體設備,是整個算力產業鏈的最上遊,各國要保障算力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首先要有一批優秀的PC、伺服器設備提供商。這樣,在國家經濟安全方面,不僅能保障糧食、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還可以通過一批卓越的ICT製造業企業,從最上遊強化算力設備的供給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度,最終也將算力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需要指出的是,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並不意味著供應鏈的全面本土化,並不意味著放棄海外布局和停止對外開放,而是國家要通過更富有前瞻性、穩定性的對外開放政策,企業要通過更加專業化、數字化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創造更具有柔韌性和動態化的供應鏈體系。因此這需要我們從外交政策上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從管理技術上深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的應用,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維護供應鏈穩定,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新一輪穩增長政策周期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有何深意?

  疫情發生兩年以來,中國經濟憑借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率先復工複產,經濟率先復甦回暖,成為2020年經濟唯一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2021年也取得了高於世界平均增速的成績。但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國內外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出現疲弱現象,2021年第4季度GDP同比增速下滑到了4%,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罕見的變為負數,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下行區間,各項穩增長政策相繼頒布,時隔一年多未提的“六穩”、“六保”又重回政策桌面。結合各種矛盾和風險交織的外部環境,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壓力比較大。

  按照過去沿襲的思路,穩定增長的藥方就是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總量政策組合,也就是一手央行貨幣放水釋放流動性,一手地方政府發債上項目。但是這一輪穩增長周期,只靠這樣的刺激需求的總量政策恐怕效果不佳。這是因為,第一,當前的貨幣並非不寬鬆,利率本就較低,繼續降息的空間有限,在潛在的通脹壓力下,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的空間不大,效果也不明顯。當前需要的不是寬貨幣,而是寬信用,但在當前的“三重壓力”下,信用很難重振。第二,在債務約束和土地市場萎靡的形勢下,加上基礎設施的增量投資項目也越來越有限,財政政策發力的空間也不大。第三,當前社會各界對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有GDP和就業,還要優化收入結構促進共同富裕,要節能減排實現雙碳目標,要保證全社會的杠杆率不要升的太快,這些穩增長之外的要求也讓單純的總量政策捉襟見肘、難以勝任。今年確定5.5%的GDP增長目標,掰著手指頭算:即使消費佔大頭貢獻3.5%,剩下兩個百分點由投資和淨出口承擔,的確壓力很大。要知道,去年第四季度投資對GDP增長是拖後腿0.5%的,在房地產民企投資萎靡不振的情況下重振投資的確很難。再考慮到國內疫情反覆,國外疫情相對緩和後其他國家的供給開始修複,以及去年的高基數,5.5%的目標的確有點困難。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在這一輪穩增長周期中,繼續採用傳統的總量刺激政策已經很難,而且通脹、泡沫、貧富分化等副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這一輪穩增長,應該超越宏觀總量政策,從中觀供應鏈產業鏈的視角發力,通過保鏈穩鏈來保經濟穩經濟。這樣做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已經算是一個比較成熟發達的製造業大國,已經形成了諸多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可以說是“鏈式經濟”特徵比較明顯,這也是大國經濟的縱深優勢所在,這在其他中小型國家是不具備的。穩增長階段承載絕大多數就業的中小企業至關重要,而中小企業往往對供應鏈具有高度的依賴,因此只有供應鏈產業鏈穩定了,中小企業才能穩定,供給體系才能穩定,繼而就業和物價才能穩定。從中觀供應鏈產業鏈著力的好處還有一個,那就是能打通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的傳導,將宏觀的“穩”與微觀的“活”鏈接在一起,通過宏觀的環境穩定為微觀的主體活力提供保障,通過微觀的主體活力為宏觀的環境穩定提供支撐。大變局、大亂局之下,很多海外製造業企業要轉移出中國,但事後發現都不理想,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反而在增強,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製造業是一個產業鏈,轉移一個企業容易,但是轉移一個產業鏈非常難。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主要來自於產業鏈供應鏈形成的縱深。因此可以說外部亂局和內部困局之下,保衛供應鏈安全就是保衛中國經濟安全。

  這是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的深意所在。為什麽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原因是龍頭企業是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學界一般稱之為“鏈長”。以龍頭企業為主保鏈穩鏈的好處是,第一,龍頭企業是整個鏈條的“七寸”,只有龍頭企業能夠安全穩定,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才會安全穩定,否則群龍無首,供應鏈斷裂,樹倒猢猻散。第二,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實力,可以較充足的預算來搞研發,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模式和技術升級,鏈上的中小企業也會跟著向“專精特新”轉型,這叫技術和知識在產業鏈上的“外溢效應”。比如聯想集團生產製造類供應鏈上,被認證的專精特新企業達到35家,另外還有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合作中向專精特新邁進龍頭企業在推動供應鏈數字化進程上,較中小企業也更有資源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著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會轉、不敢轉”的問題。第三,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拓能力,這個是鏈上的中小企業所不具備的。龍頭企業拓寬海外渠道後,勢必會給本國的中小企業供應商帶來業務訂單,整個供應鏈都充滿了活力。比如聯想集團的PC產品系列,大部分銷往海外,佔全球市場份額近四分之一,這些海外訂單通過聯想集團所在的供應鏈,向廣大中小企業分發傳遞,帶來了更多的產出和就業。第四,政策資源是有限的,很難面面俱到的滴灌到所有的中小企業,可以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杠杆效應、乘數效應,以有限的政策資源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當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穩增長的過程中,已經改變了過去沒有重點一把抓的做法,轉變為通過龍頭企業吸引形成產業集群的方式,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各地政府借鑒。比如聯想集團自2011年在合肥落地後,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影響力,邀請全國各地的供應商夥伴考察安徽投資環境,積極地為合作夥伴爭取更多政策支持,目前已經有70多家上下遊合作夥伴落戶在合肥及周邊。這種通過核心企業招商引資在區域內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的做法,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又優化了產業結構。

  四、全球危局下的中國供應鏈保衛戰:基本方略

  全球危局之下,中國如何打好這場戰役,保衛我們的供應鏈產業鏈安全,需要有一個基本的戰略思路。過去幾年,中國發動了“扶貧、環保、防風險”三大攻堅戰,旨在解決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過去不斷施行總量寬鬆的刺激政策所帶來的副作用。我們從疫情開始後就建議開啟“供應鏈保衛戰”,俄烏衝突後這場戰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中國供應鏈穩定保衛戰,我們認為要采取以下五大基本方略:

  第一,樹立主場保鏈思維,建立“以我為主”的供應鏈產業鏈布局理念。在中國工業化初期,各類產品還未形成規模、企業跨國經營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長期以來“兩頭在外”:上遊的能源、技術供應和下遊的市場消費端都在海外,使得中國在全球化中一直處於“受製於人”的“客場”狀態。現在,隨著中國工業化基本完成,製造業增加值全球第一,工業門類越來越齊全,貿易地位越來越重要,外貿佔全球的份額已經超過15%,是1958年以來全球單一經濟體的最高份額。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逐漸從“客場”轉向“主場”,從“受製於人”轉向“以我為主”。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在各個領域可以實現全產業鏈經營,很多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但是也不得承認,中國在全球應鏈中的重要性已經非昔日可比,在某些產品方面可以說是具有系統重要性。在新的形勢下樹立主場保鏈的思維,關鍵要做到兩點:一是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成為關鍵技術的主場;二是深化市場改革,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場。牢牢抓住這兩點,就可以做到全球化的下半場是“以我為主”的主場。

  第二,樹立生態穩鏈思維,構建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性機制。我們說龍頭企業保鏈穩鏈,並不是說鏈條上的其它中小企業不重要,所有的主體都是相互依存、互為共生的關係,就像一條生態鏈。一個生態鏈條裡有能影響全局的大物種,也有圍繞在周圍的小物種,產業鏈裡面也是如此,有處於核心位置的龍頭企業,我們稱之為“鏈主”、“鏈長”,更多的是數量眾多、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在保鏈穩鏈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係,基本的思路是“大鏈主守正,小鏈企出奇”,通過龍頭企業在技術、資金、信息、品牌等領域的溢出效應,推動整個生態鏈的進化。生態的優勢是具有較高的柔韌性,因此提高產業鏈生態化程度後可以較好地吸收外部衝擊,以產業內生的力量來維護安全和穩定。

  第三,樹立科技興鏈思維,抓住新一輪科技浪潮構建“工業互聯網+數字供應鏈”。全球亂局一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科技的進步,形成了新一輪數字化浪潮。疫情阻礙的是線下的接觸,但對線上數字世界卻沒有影響。數字化在產業鏈中的應用場景是工業互聯網,在供應鏈中的應用是數字供應鏈。通過工業互聯網+數字供應鏈,加上當前快速迭代的元宇宙技術,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抵禦疫情等線下突發事件衝擊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提高工廠的智能化水準和供應鏈的敏捷管理能力,讓生產更加“聰明”,讓供應鏈更加“柔韌”。隨著數字科技的深入應用,原本大亂局中遭到傷害有些收縮和本土化的供應鏈,可以在AR、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下重新複興,在保持穩定安全的同時繼續發揮出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優勢。但是當前,中國供應鏈的數字化程度與世界相比還不夠高,在當前俄烏衝突導致的全球亂局下數字安全和算力安全的保障能力還不夠強。前面提到的Gartner全球供應鏈25強,中國只有阿里巴巴和聯想集團兩家入選。可見,中國要構建強大的數字供應鏈和數據算力安全體系,必須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充足實力的算力設備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這些龍頭企業來“保鏈強鏈”

  第四,樹立集群強鏈思維,發揮大國經濟的統一大市場和地方產業集群優勢。要利用中國經濟的獨特優勢來護鏈穩鏈,主要利用兩點:一是挖掘出大國經濟統一大市場的潛力,讓中國不僅成為製造基地的世界工廠,還要成為主要商品的消費市場,這是“以我為主”和“主場”角色的底氣。二是利用大國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和比較優勢,形成不同的產業鏈集群,以縱橫整合的產業鏈集群參與全球競爭。大亂局之下,產業鏈集群是抱團取暖的一種形式,但只有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具有產業縱深和市場廣度的大國才能有效地利用。通過發揮產業鏈集群內部的產業集聚和技術外溢效應,我們可以更好地提高產業鏈的國內覆蓋率,進而提高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程度。

  第五,樹立開放拓鏈思維,以積極的心態推動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我們有足夠的制度優勢和資源條件來實現保鏈穩鏈,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依然離不開全球市場,很多關鍵技術、戰略能源、核心要素等還需要利用海外資源,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與西方發達工業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稀缺原料和核心技術短期內難以替代,原本“需求收縮”的國內市場也無法在短期內承載本已過剩的產能。加快自主研發和挖掘國內市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深化對外開放格局,繼續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鞏固和拓展海外市場份額,形成強大的跨國經營和國際貿易及資本運作能力,在大亂局中能繼續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所有這一切需要一個穩定友好的國際環境來推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因為系統論告訴我們,封閉系統是最不穩定的,只有不斷吸收外部能量來對抗“熵增”的開放系統,才能保持長期動態的穩定。

  五、供應鏈保衛戰是預期之戰,亂局之下需穩定企業和企業家預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維穩統一戰線

  保鏈穩鏈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良好的產業環境、市場環境,還需要友好的政策預期引導,形成有利於企業和企業家發揮的營商環境。可以說,產業鏈供應鏈要穩,需要企業的生產經營要穩,而這最終需要企業家的預期和信心要穩。如果營商環境不夠友好,甚至是社會中充斥各種對民營和外資企業不夠友好的思潮,企業家缺乏長期投資和經營的信心和計劃,那麽供應鏈產業鏈也不會實現真正的穩定。可以說,最近幾年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不穩定和外遷的情形,與企業家的預期和信心不穩定有很大的關係。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政策層注意到了中國經濟的下行風險,將“預期轉弱”作為當前面臨的“三重壓力”之一,實際上就是指企業和企業家的信心問題。如果企業對未來的產業政策環境和產品的市場前景沒有信心,怎麽可能會加大基礎設施和有利於創新的資本支出,這些問題勢必會給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的中觀視角,但並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由一家家上下遊企業串聯在一起才形成了鏈。產業鏈供應鏈也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家家具體的不同類型的企業構成的,這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微觀基礎。可以說,只有從微觀層面去認識這場保衛戰,首先要保障微觀基礎的穩定,才能保障中觀鏈條上的穩定。自大疫情以來,外部的大變局、大亂局對中國企業家的預期和信心產生較大的擾動,最近幾年一些懷疑市場化、質疑企業家的社會思潮開始湧現,讓那些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與國際資本整合的跨國公司、集團無所適從。而這些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又至關重要,一旦這些龍頭企業出現問題,附著在鏈上的千百家中小企業也會出問題,進而引發進一步的經濟下行和失業壓力。

  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供應鏈安全保衛戰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充分利用大國經濟優勢調動各類制度資源和技術資源,尤其是繼續調動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積極性,這也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的本質要求。基於這種認識,橫跨區域間、聯接國內外、打通上下遊、融合線上下的龍頭企業至關重要。這些經歷過整個改革開放全過程,積累了大量管理、技術經驗尤其是跨國經營和國際往來經驗的龍頭企業,是需要我們倍加珍視的改革開放的寶貴財富。對他們的無端指摘都是對供應鏈安全保衛戰統一戰線的破壞,也是對國家經濟安全穩定的破壞。在當前外部面臨全球大亂局,內部面對“三重壓力”的嚴峻形勢下,這些龍頭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擔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責任。因為這些看似一條條抽象的產業鏈供應鏈,不僅擔負著國家經濟安全的重任,還擔負著這些鏈上千百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億萬個人員的就業及背後的無數個家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華為、聯想,他們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亂局中,在各種不利的國內外環境挑戰下,為了中國經濟的歲月靜好、山河無恙,一直隱忍自強、負重前行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西澤金融研究院院長,曾擔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平安銀行研究中心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