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物丨這樣的瓷器裝飾,是怎麽做出來的?

唐 絞胎瓷蓋罐 河南博物院藏

看這蓋罐上黑白相間的複雜紋飾,既不是人物,也不是動植物,更不同於我們熟悉的其他紋飾。罐上的紋飾雖然奇怪,卻給我們一種很自然、很逼真的感覺。

這種瓷器名叫絞胎瓷,興起於唐代,經歷了唐、宋兩朝的燒造後,在元代逐漸銷聲匿跡。絞胎瓷的製作方法十分獨特。工匠們把黑色(褐色)、白色的兩種泥料交替疊摞,互相糅合,這樣一來,泥料就自然帶上了深淺兩色的花紋。(有條件的朋友們不妨找兩塊顏色不同的橡皮泥試驗一下。)

宋 絞胎瓷罐 焦作市博物館藏

製成雙色泥料後,再用拉坯、泥片粘接等方式,製成形狀不同的小罐、瓷枕、香爐等,施一層透明釉或淺色釉入窯燒造。

宋 綠釉絞胎碗 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藏

由於兩種泥料的絞揉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件絞胎瓷的紋飾都是獨一無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件絞胎瓷都是一件藝術孤品。

此外,由於兩種泥料的物理性質不同,絞胎瓷的燒造難度很大。如果對兩種泥料的乾濕度、收縮率等特點沒有良好把握的話,很容易出現瓷器開裂、變形等缺陷。

唐 絞胎騎射俑

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高36.2厘米,是絞胎瓷中罕見的大型器物

成型之後的絞胎瓷,紋理多變,有木紋、羽毛紋、團花紋等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這種神奇的瓷器,在唐宋時期,以河南鞏義窯、當陽峪窯、魯山窯等窯口的產品最為著名。

唐 絞胎瓷枕 河南鞏義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然而,經歷了兩宋之交和金元之交的戰亂後,北方瓷業漸衰,絞胎瓷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玉香飄渺”。之後,當陽峪窯和絞胎瓷都消逝於歲月深處。

絞胎瓷重新進入世人的視野,還要歸功於民國時期到中國來的外國人。

20世紀30年代,居住於開封的英國收藏家司瓦洛到設於焦作的英國公司任職,他到當陽峪窯址調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識到窯址的價值。他又邀請瑞典工程師卡爾貝克前來,兩人雇用當地農民,在窯址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裡面有不少絞胎瓷片,並把這些資料在海外公開發布。

1941年,日本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看到了當陽峪窯絞胎瓷的資料,對精美的絞胎瓷激賞不已,發表了《北宋修武窯》一文。從此,修武當陽峪窯在文博界名聲大噪,文物商不斷將收購的完整器和瓷片運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宮博物院曾兩次派陶瓷專家陳萬裡等人到當陽峪實地調查,陳先生發表了《談當陽峪窯》,指出:“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能與當陽峪相媲美。”

唐 絞胎瓷枕 故宮博物院藏

在發現絞胎瓷燒造的窯址後,復活絞胎瓷燒造工藝的工作也開始起步了。20世紀80年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業和個人,先後投入到復活絞胎瓷的工作中。目前,當代絞胎瓷的製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2004年5月22日,國內外50餘位知名考古專家匯聚焦作當陽峪窯發掘現場,再度認定“當陽峪瓷窯堪與汝窯、鈞窯、定窯等著名瓷窯相提並論”。

與印花、劃花、刻花等傳統的胎體裝飾技法不同,絞胎瓷器的圖案,是深入泥土原料中的,在線條變幻間,完成了花紋構成,又富有自然意趣,與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息息相通,充分展示出中國陶瓷文化的特有韻味。

參考文獻:

許國楨. 河南陶瓷藝術[M].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1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