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音樂翻譯家、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張洪模教授逝世

8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音樂學家、音樂翻譯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一位對中國音樂理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並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的知名學者,張洪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1日下午15時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張洪模教授

據中央音樂學院介紹,張洪模是河北沙河人,1926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兄張洪島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創建人。1949年,他畢業於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從18歲開始翻譯工作算起,張洪模先生從事翻譯工作70余年。

張洪模是位多語種的翻譯家,精通俄語、英語,日語、意大利語、法語和德語都有很好的基礎。他18歲翻譯了日文《音樂的欣賞》一書,以後數十年裡,除了主要從事俄語和英語翻譯外,還有許多意大利文獻翻譯的成果。張洪模的翻譯文獻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包括了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作曲家研究等各個方面。

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蘇聯作曲專家講課,張洪模最先翻譯了斯波索賓的《曲式學》。這本書是我國首部體系嚴謹、剖析縝密的西方音樂曲式學專著,如今耳熟能詳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聲中部、織體” 等眾多專業術語,都是由這部譯著提供的。

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技術理論體系建構初期,張洪模的翻譯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時期也是他最為活躍的翻譯時期,除了《曲式學》,在作曲技術理論方面他還翻譯了《交響配器法》《複調音樂》《音樂的寫法》等,今天的部分複調專用術語也出自張洪模的筆下。

經歷“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之初,張洪模影響最深遠的工作體現在綜合性《外國音樂參考資料》刊物的主編和翻譯上。這本刊物引介了國外作曲、美學、表演藝術等方面的信息,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離休後,張洪模作為文化部翻譯高級職稱評委,中國音協美國音樂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文學藝術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學者,仍筆耕不輟,這時期的翻譯著作有《俄羅斯作曲家與20世紀》(此譯著填補了與蘇聯隔絕後蘇聯音樂學術研究的空白)、《歌劇經典》以及原文歌劇腳本《鮑裡斯·戈都諾夫》《葉甫根尼·奧涅金》《為沙皇獻身》《夢遊女》《愛斯米爾達》的翻譯等。

據《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1期文章《翻譯家張洪模——一位畢生為祖國音樂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的學者》記載,張洪模曾說過:“翻譯不是像‘鸚鵡學舌’那樣簡單。不僅需要有中外文的根底,文化修養也很重要。寫文章可以‘揚長避短’,寫自己充分掌握的東西,翻譯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個字不懂就譯不成一篇文章。從小可以見大,把叔本華譯成紹片豪維爾,說明缺乏德國哲學方面的常識,把《新音樂的哲學》譯成《新音樂哲學》證明對這部著作一無所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