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河工程被指荒誕後,清華、青海大學、青海省科技廳三緘其口

2018年11月22日,科學網《天氣學家實名批“天河工程”不顧質疑倉促上馬》一文引起廣泛關注,文章報導了多名天氣學家實名質疑“天河工程”,稱其是“既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技術可行性的荒誕幻想項目”。“天河工程”引發科學界爭議 專題 >>

2018年11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聯繫了“天河工程”的牽頭部門清華大學、第一參與部門青海大學以及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青海省科學技術廳。

清華大學負責“天河工程”課題的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表示:科學辯來辯去,實驗室對此應該沒有回應。

青海省科技廳稱:青海大學是項目責任部門,需與青海大學聯繫。

青海大學科技處回應:“天河項目”是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科技處是“無關人員,不知情”。

“天河工程”較早的公開資料出現在2015年。據青海省天氣局官網,2015年8月,清華大學、青海大學、青海省天氣局在三江源地區聯合開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學試驗。青海省天氣局還對“天河工程”做出解釋:“天河工程”是由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院士提出的中國南水北調西段工程中的科學實驗項目。項目利用三江源區天然的水汽輸送格局,採用人工影響氣象技術,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長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誘導到黃河流域,實現空中調水。

青海大學科技處:不太清楚,需谘詢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7年11月,青海大學新聞網報導,青海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啟動,“天河工程”就在其中。該報導介紹:“全球水循環及‘天河工程’理論與關鍵技術國際大科學計劃”項目,清華大學為牽頭部門,我校(青海大學)為第一參與部門,獲資助經費300萬元。

2018年11月23日,澎湃新聞記者與青海大學科技處取得聯繫。當記者提到青海大學與“天河工程”的關係時,青海大學科技處的工作人員稱自己是“無關人員,不太清楚”,並告訴記者谘詢“天河工程”需要聯繫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他告訴記者,他所說的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三江源協同創新中心是同一個部門。

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稱“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15年12月23日下發的檔案,該實驗室由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青海省人民政府將每年為實驗室提供不少於600萬元的專項經費”。

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結構

從實驗室的組織結構看,“天河工程”是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一項重要工程。根據官方資訊,該實驗室主任是王光謙院士,實驗室研究團隊中負責高原水文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研究的主要成員是魏加華和黃躍飛。而魏加華和黃躍飛同時也是《天空河流: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一文的合作作者。

這篇發表在《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的論文被認為是“天河工程”的重要理論基礎,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王光謙。

通過對天氣再分析數據的分析,該論文發現(大氣中)通量強度很高的條帶構成的網絡結構是水汽匯聚、輸送最為集中、強度最大的網絡, 與地表河流具有相同的功能和類似的分級網絡屬性, 可將其系綜稱為“天空河流(River in the Sky)”, 或簡稱“天河(Sky River)”。

澎湃新聞記者郵件聯繫了王光謙院士、魏加華和黃躍飛,截止發稿時未收到回復。

論文《天空河流: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於2016年發表於《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由於沒能通過公開管道找到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正確聯繫方式,澎湃新聞記者再次聯繫了青海大學。青海大學辦公室工作人員稱沒有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或三江源協同創新中心的聯繫方式。當記者問及天河工程時,工作人員讓記者聯繫青海大學水利電力學院。

記者三次嘗試電話聯繫青海大學水利電力學院,但電話無人接聽。

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應該沒有回應,科學辯來辯去”

根據青海大學2017年的說法,清華大學是“天河工程”(全球水循環及‘天河工程’理論與關鍵技術國際大科學計劃”項目)的牽頭部門。

澎湃新聞記者在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官網找到了“天河工程”的相關資訊。該網站顯示,全球水循環及“天河工程”理論與關鍵技術國際大科學計劃”是該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級課題。項目負責人為王光謙,項目類別為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起止時間為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官網顯示,“全球水循環及‘天河工程’理論與關鍵技術國際大科學計劃”是該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級課題。

2018年11月23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電話聯繫了上述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位工作人員接聽了電話。當記者問道,針對近日天氣科學家對“天河工程”的評論和質疑,實驗室有沒有回應時,工作人員回答稱:“應該是沒有吧,科學辯來辯去的”。記者追問對方是否是實驗室工作人員,對方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表示“但是這個我們不方便說”,隨即掛斷了電話。

澎湃新聞記者隨後聯繫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但學院辦公室電話始終提示電話忙。根據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官網,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該學院水利水電工程系的研究機構。

據該實驗室官網的科研隊伍資訊顯示,王光謙是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是水沙科學與水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天河項目”重要理論文章——《天空河流: 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的其中一家責任部門。

據清華新聞網報導,2018年3月6日,清華大學與青海省、中國航天簽署戰略合作協定。3月8日,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轉載了該文章,並冠以標題:《清華大學與青海省、中國航天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著力推進“天河工程”》。

澎湃新聞記者還就此事谘詢了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博士、牛津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環境變化研究所博士後俞劍君。俞劍君對“天河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環節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天河工程”是影響整個生態環境的工程,其最大問題是,在潛在影響沒有評估清楚之前倉促上馬。他表示,目前為止,沒有看到過關於“天河項目”環境影響評估的論文或介紹。

青海省科技廳:請聯繫項目責任部門,青海大學

據前述科技部關於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料,三江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省部共建的實驗室,青海省人民政府自2016年起,每年為該實驗室提供不少於600萬元的專項經費。

在此前的媒體報導中,一位在人工影響氣象領域工作多年的資深院士對“天河工程”的決策環節提出了質疑。他表示,“在天氣學界集體缺席前期論證的情況下,決策部門不顧天氣學家的諸多質疑,執意迅速推動‘天河工程’”。

為了確認以上說法並核實青海省在“天河工程”的所扮演的角色,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把目光投向了青海省科技廳,試圖了解“天河工程”的審批流程和立項情況。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天河工程”是青海省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的項目,他不了解情況。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工作人員還表示,“具體可以問青海大學,這是王光謙校長的項目”。

澎湃新聞記者撥通了青海省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的電話,表明來意之後,工作人員讓記者稍等,後表示:“你說的這個事情我不清楚,我們沒有這麽個項目吧。”當記者表示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稱“天河工程”是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的項目時,他再次表示,“我們處沒有這個項目,沒有”。工作人員向記者提問:“誰跟你說跟我們有關係?科技廳辦公室嗎?”,他讓記者重新聯繫科技廳辦公室,“你給辦公室重新打電話,因為它是對外的,我們從不對外”,“你就說社發處不了解(這個項目)”。

記者再次聯繫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表明想了解天河工程的決策過程以及青海省科技廳對項目爭議的回應。工作人員起初讓記者先提供採訪問題再赴青海面對面採訪。但當記者拋出以下三個問題時,工作人員又改口讓記者聯繫青海大學,“我覺得應該由項目責任部門來負責解釋”。

澎湃新聞:我們想了解“天河工程”在立項和審批過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哪幾位專家參與其中、“天河工程”主要涉及到青海省科技廳哪些部門和部門以及青海省科技廳對項目可行性爭議的回應。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這個我覺得應該是由項目責任部門,他們來負責解釋。

澎湃新聞:我們想知道“天河工程”審批和立項的情況。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具體還得問青海大學才行。

澎湃新聞:青海省科技廳除了投入資金之外,是否參與了立項決策過程?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具體還請問青海大學吧。

澎湃新聞:青海省科技廳這邊沒有直接關聯嗎?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這個還請問一下青海大學。

澎湃新聞:對於這個項目,科技廳應該是知情的吧?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我不知道該怎麽回答你,你還問一下青海大學吧。

澎湃新聞:我們想了解項目的審批流程,科技廳這邊沒有資訊,是嗎?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青海大學資料都有的,都會有存檔。

澎湃新聞:所以科技廳暫時不回應是嗎?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首先,我代(表)不了回應不回應。我建議你採訪青海大學。

澎湃新聞:如果我們想知道青海省科技廳的相關資訊,應該如果獲取?

青海省科技廳辦公室:你首先通過青海大學。之後需要我們提供的,我們給青海大學那邊。他們是項目責任部門。

延伸閱讀:對天河工程部分質疑(來自科學網)

中國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國雄:

科學爭論是正常的。當一個理論還不成熟的時候,科學家有責任去完善理論以更地為決策服務。作為一項工程計劃,“天河工程”應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充分討論後再啟動工程項目。國家的投入要為納稅人負責,要研究這些錢是不是值得花。

國防科技大學天氣海洋學院教授陸漢城:

這是一個既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技術可行性的荒誕幻想項目,居然得到立項支持,是不可思議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孫繼明:

科學上對人工影響氣象的雲降水物理過程的認識還不完善和全面,還沒有人工乾預晴空大氣形成雲和降水的理論和技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科學家有責任向公眾和決策部門進行科普,讓大家作出正確的判斷。

一位在人工影響氣象領域工作多年的資深院士:

在天氣學界集體缺席前期論證的情況下,決策部門不顧天氣學家的諸多質疑,執意迅速推動“天河工程”。重大工程上馬應征詢各學科科學家的意見。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杜鈞:

為了不浪費寶貴的資源和誤導公眾,在沒有得到天氣部門的充分論證之前,希望有關部門三思而行,切不可好高騖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