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06年,這座楚墓揭開神秘面紗

熊家塚墓地地處荊山余脈,位於楚故都紀南城遺址西北,是湖北省文物保護部門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經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2006年8月,荊州市對熊家塚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系列報導《堅實的腳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天關注《2006年,荊州熊家塚楚墓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

2006年,荊州熊家塚楚墓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塚,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熊家塚墓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張場村的一處偏僻小山崗上,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從1979年開始,荊州文物部門曾對該墓進行過3次大規模的勘查。初步探明,它由主塚、陪塚、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5部分組成,墓葬規模超過九連墩墓、馬山墓以及包山墓等著名楚墓。熊家塚楚墓所在的紀南城附近是楚國高級貴族墓地群,從熊家塚墓的規模、規格而言,墓主人是一位楚王的可能性較大。

荊州市文旅委總工程師鄭忠華介紹,由於熊家塚規模大,盜墓形勢很嚴峻,已經勘探的結果顯示,這個墓葬內有不少盜洞,而且多是早期留下的。由於暴雨衝刷和風吹日曬,有些墓塚的台階逐漸裸露了出來等等的一些因素,讓熊家塚的保護更為緊迫。

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對熊家塚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06年8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組成的考古工作隊正式進駐熊家塚墓地,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曾多次參加並主持大型考古活動的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回憶說,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批複意見,考古僅對排葬坑和車馬坑進行發掘,這兩部分面積不大,坑也不深,工作人員依照考古工作程序,進行常規挖掘,不存在難度。王明欽說,以往考古,多是手繪圖、相機拍照、攝影機攝影,而在熊家塚墓的考古工作中,較多使用了現代儀器,如專業雷射掃描儀等。

從2006年8月到2009年1月,考古人員對熊家塚楚墓共發掘探方3萬平方米。其中殉葬墓近40座,祭祀坑6座,小車馬坑11座。

在主塚西側發現的一座長131.1米的車馬坑,是迄今發現的最長的戰國時期車馬坑,共發掘馬車43乘,馬164匹,出土各類器物2000多件套和4具殉人的遺跡,其中,最大的收獲是坑內發現了3輛馬車為6匹馬駕1車,即一車六馬。荊州博物館副館長賈漢青表示,這是目前國內發掘的最大的楚國時期車馬坑,發掘出的很多文物非常精美。

熊家塚出土的精美文物

按照現行文保政策,“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因此,熊家塚的主塚、附塚迄今塵封未動。然而,僅從現有車馬坑、殉葬墓的發掘成果來看,其奢華程度已然令人歎為觀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