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藝術家徐升:十年,從雕塑的原點談起

pop-up project

藝術家徐升的工作室坐落在京郊,他把四合院打理成工作室,工作室隱蔽在安靜的村中,他把這裡稱為“徐園”,“徐園”源於他2015年個展的名稱,亦如徐升的雕塑太空。天井中參差擺著徐升的這些年來的創作,午後的陽光和煦,藝術家洗盞烹茶,添水落座,從舊時光說起。

泡沫作為材料性的起點

研究生時的創作是從泡沫開始的。2012年那時想以家鄉的海浪作為創作的起點,“浪”這個主題我試過無數的材料,金屬、陶瓷......直到偶然發現泡沫這個材質,我認定就是它了,泡沫被舞台美術廣泛運用,是作為中間的材質,我卻把它作為終極材料來使用,我覺得材料性不應該被界定在固定化的物質層面,那些不易保存的、轉瞬即逝的材料同樣具有生命力和魅力,就是這樣的微妙感覺深深的吸引了我,那時候工作室在北四環的雕研所(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沒有打石頭的條件,所以我自己做了一個機器來切割泡沫。泡沫學名叫保麗龍,我做起來很得心應手,熱切割、腐蝕、酸咬等各種處理,有一次差點把燕郊的工作室給點著了,之後接著就開始嘗試大體量的泡沫,必須搭著架子踩著梯子做,不像小頭像可以放在轉盤上轉著做,我必須圍著它轉。用泡沫做雕塑,一方面很有材料感,另一方面會有一些偶發的隨機。就像中國書法裡的筆墨感一樣,在我們雕塑語言中叫痕跡,創作過程中在材質上留下自己的“手”塑造的痕跡,就會形成自己的語言,這種直接的東西能夠打動人。大體量的泡沫雕塑展出效果非常好,在黑暗的環境下打上聚光,把觀看距離控制在兩米之外,所有人都會以為這是大理石。因為在人的經驗裡,泡沫的體量很小,所以這麽大的一定不是泡沫,因為超出了人類日常對於泡沫的認知經驗。

《千層浪》 高4米 保麗龍 2012

藝術家的創作應該不斷推進,最近我把六年前用過的泡沫又拿出來創作,但是對待同一塊泡沫我的創作方法變了。以前從開始到完成都是一塊泡沫,但現在我做完了會繼續做掃描處理,就不再是作為泡沫存在了。起始點都在泡沫,只是後面的步驟變了。我發現以前的東西有部分值得發掘或是被我忽略了,但是隨著藝術和科技的發展,之前的困難或是問題現在都能被解決,創作可以繼續被推進、深入。之後我的創作從泡沫轉向了大理石,創作起初的時候我做一個原型,後來我發現作品與原型之間有差異,兩種材質之間會相互模仿,但是石頭不是泥,泡沫不是泥,泥也不是泡沫,泡沫也不是石頭,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語言,材料之間也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我開始直接塑造石頭,完全靠石頭的材料本身傳達我要表達的內容。但是我最近又回到泡沫,發現了一個新的點,能把泡沫繼續往前推進。所以我發現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反芻,不是簡單的一直一條路走到黑,表面上我好像回到了材料上,但實際上是一個新的起點,這都建立在不斷的實踐中。

《浪》3D列印 高60cm 2018

習作與創作的分水嶺

2008年是我由習作轉向創作清晰的分水嶺,創作開始於出土物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借發現予以創造,這是我比較清晰由練習進入創作界限。本科的時候大家可能只會“練習”不會做“創作”,因為沒有清晰的創作出發點,或者只是單純的形式變化,在那時候我就想,什麽是創作?什麽是藝術?藝術對我意味著什麽?從這個作品開始,我開始與訓練割裂開了,我很清晰我想要什麽和不要什麽,之後我就去法國了。

《不明物》金屬2008

剛開始創作的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有了想法,但理論還沒有系統化,時至今日我才可以把以前的作品篩選之後歸納到自己的系統裡。我的第一件作品《物系列》,包括“出土物”、“打撈物”、“不明物”等概念,我其實是在表達“製造”的概念——製造一個本不存在的東西。“出土物”很像一個薩克斯,但我借出土去否認現成品概念,合理化它的歷史性。“不明物”是從外太空來的,沒人知道是什麽,它是未知、無法被鑒定的,但也是我做出來的。“打撈物”是從海裡打撈起來的,仿佛不知沉了多少年,但是也是我“撈”出來的。

《出土物》陶瓷 2008

最早的一扇門

我的經歷與其他藝術家不太一樣,在我構建自己雕塑系統的時候,就被美院公派留學,我是處在時代變革之前最早的接受出國留學機會的人,所以走得比較前面,當時整個中國的抽象雕塑和觀念雕塑都在西方的語境之中。在巴黎美院接受的教育對我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那時候我的狀態就像海綿,瘋狂的吸收法國藝術的精髓,開闊了眼界,視覺直觀的獲得的經驗和創作上的直接溝通,也看了大量的當代藝術的原作。在工作室,老師只會給你方向,我就捕捉其中的資訊並把它做出來,但是現在我才發現老師曾說的某些話對我現在有幫助,雖然當時我還理解不透。一個好的老師就像一個引導者,他告訴你一個“方法”,讓你不斷的重複,可能五年之後你才會有一個頓悟,原來最初的那些話才是最關鍵的。

與導師Giuseppe Penone 在巴黎美院 2010

從巴黎美院回來之後我就保送研究生了,相比我的同學們,那段時間我是最自由的,因為大家都在忙著考研、畢業展、找工作,所以我的狀態很好,在國外學的東西恰好又在這段時間消化理解。在期末剩餘的課上,同樣做一個人體,曹暉老師就說我做的東西帶法國味兒,雖然是調侃,但是模特一樣,同樣用泥做,我對它的理解變了,所以做出來就很不一樣。

《菩提》木 2011

我的畢業展作品是從法國回來之後做的,但是沒有我想象的受歡迎,也沒有獲什麽獎。但是我自己很滿意,那件作品現在還在宋莊展覽。很巧的是,研一的時候今日美術館就推出了“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我投稿後就被題名了,所以我的畢業作品獲得認可是遲來的,也通過這件作品從學院過渡到了社會,也是因為之前的積澱,所以在機遇面前我有更充分的準備。在研究生期間通過今日美術館提名展我有了很多與外界合作的機會,學校的所有的獎學金和三好學生我也都拿過了,馬爹利藝術獎、藝術8......當時校外的獎我也都獲得過,那個時代也在推廣年輕藝術家,我正好趕上了這種趨勢。在這期間我又被公派留美三個月,之後又被派到日本半年,後來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些出國的經歷的確對我的藝術有很大的影響,它架構起我全球觀的視野和格局。

巴黎美院的老師說過一句話,說人離開家鄉到陌生的環境,並不會完全學到那個環境的東西,而是在另一個環境和自我的碰撞中才會發現自己到底是誰。我出國的時候已經在中國完成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所以價值觀已經形成了,骨子裡有不可磨滅的東西和自然的喜好,所以在文化碰撞的過程中我會找尋自己的藝術語言,當然這個過程也是在不斷顛覆的,一方面覺得要不斷形成自己的造型體系,另一方面又覺得不要太早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因為會被固化。但是在市場看來,風格固定會很容易受到歡迎,因為好辨認;但是如果一個藝術家風格總變,大家就不知道你到底是什麽風格,因為你好像什麽都做。在我的作品系統中,轉換的次數其實很多,石材居多,但我不僅做石頭,還做木頭、泡沫、金屬。

把時間放進石頭裡

在日本的時候,我發現日本人可以把東西做的很精準到位,所以我當時也想“精準”塑造。但是泥巴太容易塑造了,所以當你想把泥做得很規則的時候,會發現做不規則,因為材料本身太柔韌。但是石頭就可以做的很準確,只有準確的時候才禁得起推敲,石頭可以賦予我把時間放進去的動作,泥巴最多可能只能做兩小時,但是如果做兩百天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四個小時可能就是極致了;但石頭可以做兩百小時、三百小時、四百小時......我認為泥是最容易使藝術家產生相似感的東西,雖然人的理念不一樣,但是最終呈現效果都是泥巴,不容易從視覺和經驗上拉開距離。所以我選擇了石頭,完全用石頭來創作的藝術家其實很少,因為無論從材料或是技巧上來說,都不是很便利,是我選擇把這個很艱難的材料做精。

《白色想象》高50cm 大理石 2014

我選擇大理石是因為大理石材質穩定,硬度高,歷史上有大量大理石的東西被延續、流傳、經典化,這一定是有原因的,但是並不代表這種經典材料就無法具有當代性,藝術家的當代性並不是材料的當代性,比如說我用了聲光電、綜合材料,我就是當代藝術,用了傳統材料就不當代藝術,當代與否還是取決於觀念與思想。

《棲息》 大理石 2014

駐留項目應該怎麽做?——就地營造

我參與過很多駐留項目,其實駐留的目的還是文化交流,但是對於藝術家來說其實存在很多困難。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下很難短時間建立自己的體系,而且環境也無法滿足創作的條件,沒有工具就無法創作,如果由環境的局限決定了作品加工方式,加工方式決定了最後的成品,可能就不能說是呈現我在國內的作品,如果我還是沿襲以前的創作,就沒有文化交流的意義了,所以對於藝術家來說其實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德國駐留的時候,我就漸漸的明白了怎麽把握和取捨。當時我做了好多方案都自己否掉了,那時候我用了一種對抗的態度,就是抱著一種“我不能拿走,主辦方也不能拿走”的想法在做一件作品,而恰恰藝術家證明自己的唯一價值也是用作品說話。那個駐留計劃的創作地點是當地的一座改造過的女子監獄,所以我最開始想買鋼筋,沿著監獄的輪廓把監獄焊起來,也就是在牢房裡焊一個牢房。但是後來我把這個想法改了,把牢房的尺寸測量出來,用3D建模,在模型中把牢房的“輪廓”不斷變粗,在這個過程中,牢房裡面的太空就被擠壓了,最終成為一個實體,這時候也就成了一個殼,同時,這個殼又是空的,在中國來看就像是一個由空到滿再到空的循環,表達了我當時所感受到的壓抑的狀態。

《窒息》柏林女子監獄 尺寸等大 2016

另一件作品《移動的監獄》,我用木條把真實牢房的尺寸輪廓勾勒出來,用折頁構件鏈接在一起,並且可以壓縮,但是當這個被壓縮的太空再次打開時,就還原了真實的牢房太空。這件作品永久的放在牢房中,並且其中蘊含一個悖論:作品一旦轉移,意義即被消解。

《移動的監獄》木條 2016

如果沒有搞藝術

我從小就開始學畫畫,沒接觸過其他活動,比如足球、圍棋之類的,就是很喜歡畫畫,沒有考慮過第二種可能性。一個藝術家能走多遠,還是取決於他的根扎得有多深,內在的能量有多大。我乾不了其他的事,對我來說,我的生活隻圍繞藝術,能做出點有意思的東西就很好。在外人來看可能很單一,但是我沉浸其中覺得其樂無窮。平時我自己也收藏藝術品,我想讓藝術融入我的生活,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低窪地》 花崗岩 2018

徐升

生於大連,現居北京

新銳雕塑家、格思太空創始人、反觀雕塑主編及撰稿人

教育背景

2006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士

2010 巴黎美術學院,雕塑項目交流計劃

2012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免試碩士

2013 京都市立美術學院,雕塑項目交流計劃

個展

2017年 《十六種方式指向天空》深圳1618藝術太空

2015年 《連續的拱與穹》 西班牙特魯埃爾

2015年 《徐園》 深圳1618藝術太空

2014年 《幾何與自然》北京紅鼎畫廊798

2013年 《無限靠近》日本京都KCUA畫廊

2012年 《千層浪》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通道畫廊

群展

2018年 《平面的厚度》北京歐盟大使館

2018年 《在別處》北京中捷當代藝術美術館

2017年 《找朋友》 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7年 《問石》橋太空 北京798藝術區

2017年 《在路上》大千藝術畫廊 北京798藝術區

2017年 《藝-無界》四九畫廊 北京三裡屯

2017年 《在路上-青年雕塑家提名展》武漢美術館

2016年 《器度-甘世代》上海

2016年 《去往從來》當代雕塑邀請展上海油畫雕塑院

2016年 《在路上》中國青年雕塑家提名展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2016年 《共生共榮》中國雕塑家邀請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

2016年 《天天向上》當代藝術家提名展 北京築中美術館

2016年 《窒息》 德國柏林裡希費爾德

2016年 《通》 南通雕塑邀請展

2016年 《合一》北京歐尼克畫廊

2016年 《自牡丹亭》 蘇州金雞湖美術館

2016年 《林間空地》 北京木木美術館

2016年 《“翼”雕塑學會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北京中間美術館

2016年 “為坐而設計”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6年 《找朋友今日櫥窗》 今日美術館

2016年 “翼”雕塑學會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青島

2016年 《有此山川-多維度的中國山水》中國三亞

2015年 《天天向上》築中美術館提名展 北京築中美術館

2015年 《器-度》紅星美凱龍藝術大展 北京中華世紀壇

2015年 《全球印象》 柏林斯達克文化基金會

2015年 《徐園》 深圳CCDI

2015年 青年藝術100 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5年 《自轉與公轉》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年度匯報展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

2015年“翼”雕塑學會青年雕塑家推廣計劃 武漢鄭州河南省美術館

2014年藝術三亞提名展 中國三亞

2014年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

2014年“烏托邦狂想曲” 南京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山西太原

2014年青年雕塑推薦計劃第一站 常熟美術館南通美術館

2014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展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4年廈門藝術節 廈門SM中心

2013年 KCUA國際交流展 日本 京都

2013年 問 石 —中國當代國際石雕藝術邀請展 福建崇武

2013年 大同雕塑雙年展平行展 大同雕塑博物館

2013年 抽象雕塑展 湖北美術館

2013年 藝術8 中國邀請展 愛馬仕基金會

2013年今日美術館藝術櫥窗 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3年 “雕塑年鑒展” 北京,國家大劇院

2013年 “關注未來藝術英才”提名展 馬爹利藝術基金 北京 今日美術館

2013年 “得意忘形”抽象雕塑展 北京 798朱秉仁藝術館

2013年 第一屆藝術三亞 海南 三亞

2012年 首屆當代陶瓷藝術大展 北京 中華世界壇

2012年 首屆當代抽象雕塑展 西安

2012年 銅陵金屬雕塑展 安徽 銅陵

2012年 中美韓“ceramics / three ways”展 美國 蒙塔納

2012年 “大藝 蘇韻”,青年藝術家系列展 江蘇 無錫

2012年 五四國際青年藝術展 北京 798悅美術館

2011年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

2010年 《心》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 法國 巴黎

2009年 中國動力國際雕塑展 北京 蟹島

創作營駐留計劃

2017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心髒藝術駐留計劃

2017年德國柏林歌德學院 箭廠胡同 北京 草廠四條胡同

2016年德中文化中心駐留計劃 柏林裡希費爾德女子監獄

2015年西班牙特魯埃爾大學駐留計劃 塞維利亞塞維利亞藝術大學

2014年四川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 重慶 虎溪公社

2012年美國蒙塔那州立大學陶瓷創作營 蒙塔納 蒙塔納州立大學

基金會

2013年 馬爹利“關注未來藝術英才”入圍獎

2013年 騰訊藝術基金赴日本學習考察

2012年 王式廓藝術基金獎學金赴美學習考察

2011年 獲中華精英會“鄭志剛”基金會獎學金

2010年 馬爹利藝術基金獎學金赴法學習考察

出版物

《雕塑的語言》2016 北京民族攝影出版社

《徐園-徐升雕塑太空》2015廣西美術出版社

《傾聽岩石-野口勇的雕塑實踐》2018 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

文|pop-up project

圖|來自藝術家徐升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