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淡化自有品牌,“曼申”做智能門鎖戰場背後的“軍火商”

中國智能門鎖的戰爭無疑已經白熱化,傳統鎖具品牌、家電廠商、互聯網品牌、安防廠商、電子通信巨頭、智能家居公司等,紛紛湧入賽道,希望在快速崛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在這些激烈廝殺的自主品牌公司背後,有一家從事門鎖行業14年的公司——曼申,放棄了自主品牌,退居幕後做“軍火商”,為360、聯想、網易嚴選等多家做自主品牌智能門鎖的公司,提供研發、製造、服務支持,並於2018年3月獲得了知名投資機構達晨創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曼申在過去的14年中,伴隨中國鎖業的發展,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經歷了哪些探索、成功、失敗?又為何放棄品牌走“賣水人”的路線?怎麽看中國智能門鎖行業的競爭和發展?

36氪帶著這些疑問,於近日專訪了曼申CEO張寶強。

2004年,湘火炬汽車集團投資成立了湘火炬安防公司,創立了曼申品牌,張寶強出任總經理。公司設立初衷是做汽車配套鎖,然而經過調研,團隊發現中國門鎖業的機會很大。

“有房就有門,有門就有鎖,而且當時中國的房地產發展很快”張寶強告訴36氪。

門鎖硬體主要由面板、鎖體、鎖芯三個部分構成,其中鎖芯是難度最大的核心精密部件,當時國內能做好的極少。於是曼申瞄準鎖芯研發,並於2005年推出了“超B級”鎖芯,建立了自己的生產線,為當時門鎖最大的市場“防盜門”客戶供應鎖芯產品,同時銷往海外。

單純做鎖芯硬體想象空間有限,曼申也在探索更多可能性。

2008年,伴隨著物聯網概念的興起,智能家居成為行業認為能最快落地的場景之一。曼申看到了這個機會,成立了智能家居研發中心,公司也從過去的純機械技術架構,更新為軟硬體綜合技術架構。2010年,曼申全無線智能家居系統通過警察部檢測。

然而受製於技術、功能體驗、成本等因素,彼時的智能家居產業並沒能發展起來,曼申投入上億元的嘗試在商業上失敗了,但卻為後來曼申的發展埋下了重要的積累。

2011年,張寶強成立了慧晶智能公司,並將曼申品牌轉移了過來。產品和商業上的探索依然在繼續,在硬體智能化的趨勢下,曼申將貓眼、門鎖聯動,於2013年推出了智能防盜門產品,實現了數千萬元的年銷售額,超過了團隊預期,這也讓團隊思考應該做智能家居系統還是做單點突破。

這個思考並沒有持續太久,2014年,Google以32億美元估值收購了智能溫控器創業公司Nest,這件事在行業內產生了極大震動,曼申也因此堅定了通過單品突破,培養用戶需求,再不斷拓展智能家居場景的戰略路線。

智能門鎖成為了曼申選擇的核心單品。一方面是看重智能門鎖高頻、較剛需、存量增量市場大、更換成本較低的特性,另一方面多年製鎖和智能家居的經驗,能讓曼申快速做出智能門鎖產品。於是,曼申將其他業務都砍掉,All in 智能門鎖。

2014年,曼申推出與微信連接的雲智能鎖ILock M1;2015年曼申與阿里聯合推出雲智能鎖iLockA2,淘寶眾籌45天突破1500萬元;2016年,曼申iLock A5淘寶眾籌突破1650萬元。

在這個似乎應該繼續大力推進智能門鎖的節點,曼申卻再一次調整了戰略,影響因素是——ofo。

2016年,共享單車興起,頭部玩家ofo尋求聯網電子鎖解決方案,最終鎖定了曼申。隨著共享單車的爆發式增長,ofo給曼申的智能車鎖訂單,也從最初的每月幾萬件,到幾十萬件、上百萬件。

“當時我們判斷共享單車是一個難得的時間視窗,能夠鍛煉曼申的大規模生產作業、測試、品控的綜合能力,同時快速拓展供應鏈等行業資源”張寶強告訴36氪。相比之下,智能門鎖雖然小有起色,但是依然在每月幾千件銷量的緩慢爬坡狀態。

於是曼申將主要精力暫時放到智能車鎖業務,練兵積累,很快到2017年,張寶強認為車鎖的風口即將過去,要再回到智能門鎖賽道

而此時,智能門鎖賽道已充斥了各類玩家,不乏頭部參與者。拋開“千鎖大戰”的熱鬧,曼申發現智能門鎖的供給端難以支撐行業快速和健康發展,重複建設、產能不足、品控不嚴、安裝服務滯後等,直接影響到產品交貨、成本、品質、消費端體驗等。

相比於頭部玩家在資金、品牌、管道等方面的優勢,曼申認為繼續做自主品牌的模式,將會耗費巨大且未必能佔到優勢,而曼申鎖多年積累的全形態智能鎖(鎖芯、推拉、轉軸、貼鎖等)研發設計,以及百萬量級智能鎖的生產經驗,則是行業非常稀缺的。

另一方面,很多擁有品牌、資金、管道等優勢的跨界玩家,需要快速推出自己產品,同時保證穩定品質、交付能力,不能砸品牌,而智能門鎖涉及機械結構、電子、通信、雲平台、安全等綜合技術,以及大規模生產、品控等,顯然不是短期能速成的,他們也需要尋找能支撐自己爭奪市場,或開展IoT戰略的優質供應夥伴。

這樣一來,曼申決定淡化經營了十多年的自主品牌,退居幕後,做軍火商、賣水人。

2018年,曼申成立了中國智能鎖共享產業平台(CSLP),在中山投資建設百萬量級產能的生產基地,一期面積達3.5萬平米。

CSLP的核心能力有3塊:研發、製造、服務。具體包括行銷支持、雲服務、SaaS定製、產品規劃、資金孵化、雲客服、線下安裝等,覆蓋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公寓、智能辦公、行業應用等5類解決方案。

經過一年發展,CSLP已經與多類客戶達成合作:跨界智能鎖品牌運營企業,如360、聯想、嚴選等;布局物聯網的運營商,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房地產巨頭,如萬科、碧桂園等;自如等公寓;TATA木門等行業客戶,以及以色列、荷蘭、日本公寓等外貿客戶。

2018年10月,360發布了699元(不含300元安裝費)的M1智能門鎖,將行業價格拉到千元內,引起了行業震動,這款鎖背後的研發、製造、服務商正是曼申。

張寶強告訴36氪,曼申的中山生產基地自18年8月正式投產,第四季度單月產能突破十萬套,預計2019年總產能將突破200萬套。

值得一提的是,CSLP並非定位為“代工廠”,而是掌控整體技術方案、核心製造工藝、品控等關鍵環節,同時通過匯聚閑置產能的方式,實現壓鑄、開模等非關鍵環節的加工製造,這樣做的目的是:即能保證曼申的不可替代性,同時能最大化生產效能,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

談及中國智能門鎖行業的未來發展,張寶強認為,2019年是智能門鎖大洗牌的一年,由於經濟、融資、利潤、製造等問題,中國的智能門鎖品牌廠商,會從現在的3000多家,銳減到百十來家。未來3~5年,行業格局會確定,剩下10家以內的主要品牌。

曼申從最初的機械鎖芯,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門、智能門鎖、智能車鎖,以及現在的“軍火商”,14年的鎖業經歷,折射出了中國鎖業、智能門鎖、共享單車的發展縮影,同樣也折射出在中國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複雜商業市場環境中,一家企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成功、失敗、抉擇。

也許,在合適的時機,曼申還會重歸品牌之路?

——————

我是36氪記者陳紹元,關注物聯網、AI、科技,交流或尋求報導(不收費)加微信:963757163,請注明公司、職位、姓名,否則不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