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咽炎?原來是食管胃黏膜異位症在作怪!

病例:

患者王某,男性,43歲。咽部異物感、咽部不適、疼痛多年,伴有口水多,有時咳嗽。加重1個月來診。既往曾在耳鼻喉科和呼吸科多次就診,診斷為慢性咽炎、氣管炎、扁桃腺炎、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鼻竇炎等。經過相應治療,效果欠佳,癥狀反反覆復,患者非常苦惱。

本次就診,進行了食管鏡-胃鏡檢查,發現食管入口處,距離門齒19 cm~16 cm處可見橢圓形橘紅色黏膜區3處,分別為0.5cmX 0.6 cm、3.0cmX 1.5 cm、1.2cmX 1.0 cm,沿著食管縱軸分布,對吻分布。病理確診食管胃黏膜異位。後給予患者相應治療,患者癥狀消失,心情也豁然開朗起來了。

一、什麼是食管胃黏膜異位症?

食管胃黏膜異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esophagus)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胚胎殘餘病變,可發生於食管的任何部位, 以食管上1/3 段多見,近環咽肌水準。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大多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在胚芽時,食管表面被覆柱狀上皮由復層鱗狀上皮替換,如果此替換過程不完全可造成胚胎性胃黏膜殘留於食管,而發生食管胃黏膜異位。

本病患者常同時合併有胃酸過度分泌的疾病,且Barrett 食管的患病率明顯增高,因此,食管胃黏膜異位可能是一種雙重病因的疾病在潛在的先天胚胎髮育異常的基礎上由合併後天酸反流刺激等因素所造成。

近年來,隨著電子胃鏡廣泛普及及檢查和治療技術的提高,發現本病病例有所增加,國內外報導內鏡檢出率4.9%~10%。

二、食管胃黏膜異位症的診斷

診斷要點:

1. 無癥狀或吞咽不適;

2. 內鏡檢查示食管上段橘紅色黏膜;

3. 病理活檢示胃底腺體含泌酸細胞。

食管胃黏膜異位症的患者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大多數僅在鏡檢時偶然發現,但有時亦可出現酸相關癥狀,如胸骨後不適和吞咽疼痛等不適。部分患者可以出現慢性咽喉炎、口水多等癥狀,內鏡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但常因位置較高容易漏診。

提高檢出率的關鍵在於提高內鏡醫師對本病的認識。因病變位於食管頸段,普通胃鏡觀察有時不大清楚,容易出現漏診,採用NBI模式的胃鏡則可明顯提高發現率。

典型的病變是在食管上段出現邊界清楚的橢圓形或圓形橘紅色黏膜,與周圍食管黏膜分界清楚,少數病例可出現息肉型或隆起型病變。活檢病理檢查可發現胃底腺體。部分尚可見幽門腺體。

食管異位性胃黏膜癌變極為罕見,但容易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

本病易與Barrett食管混淆,後者有SCJ(Z線)上移和腸化可資鑒別。

臨床如果遇到不明原因的咽痛、咳嗽、咽部異物感、口臭、燒心、反酸等癥狀的患者,遷延不愈者,要想到該病的可能,可能會獲得較好的幫助。

三、食管胃黏膜異位症的治療

治療要點:

1. 無癥狀者無需特殊處理;

2. 合併反流癥狀進行抑酸治療;

3. 癥狀頻繁行內鏡下治療。

食管胃黏膜異位患者如無臨床癥狀,可暫不作特殊治療, 但由於異位胃黏膜具有泌酸功能,可引起食管潰瘍、出血或並發胃食管反流病,可用PPI製劑進行抑酸治療。

大多數患者採用常規劑量即可緩解癥狀,抑酸治療無效、癥狀頻繁、患者心理負擔重或可疑癌變可行內鏡下治療。包括內鏡下雷射、氬氣刀及高頻電灼等,必要時可行內鏡黏膜下剝離切除。

食管胃黏膜異位伴狹窄、穿孔等嚴重併發症可考慮外科手術。

作者:常玉英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