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居裡夫人”,因祖國需要隱姓埋名30年

她是參與研製我國

第一顆原子彈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

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

她曾被評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她的經歷被寫進小學課本,

但她的名字卻鮮為人知…...

她,就是王承書先生

(一)

1912年6月26日,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父親早年中進士,

後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

民國初年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

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

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

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

二小姐,算账那叫一個又快又準。

是家人的口頭禪。

  王承書在何園生活時留影

她從小成績優異,

1930年,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

而且她還是物理系連續三年裡

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女生,

榮獲“斐托斐”金鑰匙獎。

1936年,王承書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

名動燕京的她,

也在這時遇到了一生摯愛,

他叫張文裕,是燕大教授,

也是她的導師。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

他們步入婚姻殿堂,

從此開啟了

一段共同為祖國物理事業而打拚的奮鬥史。

成家仍需立業,

婚後的王承書並不滿足於做個家庭主婦,

她說:“女子能否乾事業,

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

作為一個接受新思想的女性,

王承書不甘於當時的社會現狀。

她對物理的執著追求,

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二)

1941年,王承書爭取到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

而張文裕也跟隨妻子一起遠渡重洋。

當時的密歇根大學,從未接收過已婚婦女,

但由於王承書實在是太優秀了,

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破例把她錄取。

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

並在1951年提出了一個足以

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觀點,

這個在日後被稱作

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

一經發表便轟動世界,被沿用至今。

在科研中,王承書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博士論文答辯時,她提出一個新的觀點,

導師卻認為不對,連說三次“NO”!

王承書相信自己通過長期嚴密思考

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

鎮定地連聲回答了三次“Yes”!

接著,她拿出有力的論據,

進行了詳細闡述,導師終於露出笑容,

不僅讚同了王承書的觀點,

還對她表示熱烈祝賀。

30多年過去後,

1980年,烏倫貝克仍在美國

流體力學年鑒上發表文章,

高度評價王承書旅美期間的研究,

說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雖取得了傲人成就,

王承書在科研之路上的腳步卻沒有停止。

1952年,她又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

而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

這個成果都給從事這項工作的人

提供了重大幫助,

王承書再一次轟動世界。

而當大家知道這個偉大的研究成果

是來自一名中國的年輕女孩時,

所有人紛紛目瞪口呆,

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烏倫貝克更是認為,

王承書的前途無可限量,

如果在美國繼續工作研究下去,

將會有極大的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不過,雖然諾貝爾獎對於王承書

來說是一件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

但是另一件事對王承書的吸引力更大!

那就是回國效力!

(三)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

喜訊傳到大洋彼岸,

王承書和張文裕決定,

回到自己的祖國,

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但朝鮮戰爭爆發後,

美國不允許中國科學家回國,

甚至有美國教授認為,

你們回去後就是潛在的原子彈製造者。

美國教授說得沒錯,

這些理工科的留學生後來果然去造了原子彈。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定後,

王承書與張文裕立即提出回國申請。

為避免美國政府設定的障礙,

她把有關資料分成三百多個

包裹先後寄回北京。

1956年,44歲的王承書和丈夫孩子一起,

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

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回國前我已暗下決心:

從零開始,

我要以十倍的精力,

百倍的熱情拚命工作!

回國後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書,

希望她能去搞熱核聚變技術,

而這項尖端技術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

而對王承書來說,

這個要求則意味著她要改行,

在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裡進行科研。

1971年攝於北京友誼賓館。右起:張文裕、楊振寧、王承書、鄧稼先。

1958年,王承書服從組織安排,

從事熱核聚變理論工作。

她被派到蘇聯進修,

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

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

回國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

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

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

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

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書的指導下,

我國第一批熱核領域理論人才破土發芽,

大多數成為我國熱核聚變的科研骨乾。

1961年3月的一天,

錢三強找到王承書:

國家正在研究原子彈,

現在想將分離鈾同位素的秘密任務交給你。

如果你接受了,

那麽就要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

此後一切公開會議都不能出席,

你願意接受嗎?願意為此隱姓埋名嗎?

放棄此前在國際上的一切榮譽,

轉而投身另一項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說實話,對任何人來說,

這份工作都難以接受。

但王承書卻當即答應,

從此,她的身影,

徹底從世界物理學界消失了……

(四)

她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

獨自一人悄悄來到504廠進行科研項目。

而放眼整個504廠,

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學家。

她拚命地忘我工作,

沒日沒夜地與數字打交道,

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討項目問題,

只有50多歲的她,

已有了一頭花白的頭髮……

有一次,鄧小平到氣體擴散廠視察,

一眼認出了王承書。

他說:“我見過你嘛!

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

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從此,你隱姓埋名,

不知去向了,

連你的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囉!

王承書笑著點頭。

而在王承書為了國家拚命時,

丈夫張文裕也沒閑著,

時任中國專家組組長的他,

正帶領團隊在莫斯科進行核研究。

為了能夠振興祖國,夫婦二人天各一方,

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

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

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王承書曾表達過對兒子的愧疚——

對國家的承諾我都能兌現,

唯獨對孩子的沒有。

1964年1月14日,

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

原子彈有了燃料,

同年10月16日,

碩大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

而這一刻,中國已經等了幾十年,

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不久,錢三強來504廠找她,

有了這樣一次感人肺腑的對話:

“你在這裡工作有什麽困難?”“沒有!”

“那生活有什麽困難?”“沒有!”

“有什麽話讓我捎給文裕嗎?”“沒有!”

“如果讓你繼續選擇核事業,

繼續在504廠發揮作用,

你願意嗎?”“我願意!”

三個“沒有”,一個“我願意”,

這是一個對祖國何等深情的女子!

之後,她以孱弱身軀

承擔起更重的職責,

不斷推動著中國科技的前行,再前行!

1992年,已經80歲高齡的她,

還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

她開始爭分奪秒地

為祖國科研儲備做傳承。

患有眼疾的她,

一篇篇地去看學生的論文,

耐心地把四五頁英文稿一筆筆描深,

然後再用放大鏡閱讀,

她說:“我把我的學生培養起來,

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五)

除了對國家畢業奉獻,

在生活中她也是淡泊名利

雖貴為科學家,但她家卻很簡樸,

舊沙發、舊櫃子、硬板床……

長年不倦的工作,

使夫婦二人都積勞成疾,

但他們卻很少去醫院治療,

因為他們既怕影響工作,

也不願多花國家的錢。

她把畢生積蓄的近十萬元捐給“希望工程”。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舉行了小型家宴,

紀念回國30年。

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

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

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

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1994年6月18日,

王承書因病逝世。

她的一位學生說,

老師,她是那種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

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淡泊名、利、權,

用一生追求完美。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斯人已逝,先生的風骨猶存。

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銘記,或許就是對王承書先生最好的致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