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項能力如果不好好重視,高考很可能會吃大虧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這句基礎教育界流行語雖然只是一句戲言,但幾乎沒有爭議的是,新高考方案實施以來,閱讀已成為基礎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議題。

前些日子在上海舉辦的一場世界讀書日活動中,與會專家建議,閱讀不僅是語文課的內容,其他所有學科,數學、化學、物理甚至是美術等等,都應該加入閱讀的學習。應該推廣多學科閱讀,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量。

縱觀近年來的高考試題,閱讀能力成為多門學科考查的重點。結合閱讀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在理綜、文綜、數學等多個學科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強。尤其是語文卷的閱讀試題,涉及古今中外各種作品。

高考試題閱讀量的加大,向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的教師和學生、家長髮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今後高考側重於考查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積累和知識融通、應用能力,靠死記硬背和隻熟悉課本中節選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績的。

高考閱讀量增加這個動向,在近幾年高考命題中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閱讀量,越來越注重閱讀速度。”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人教版語文教材及統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曾透露,五年前,高考語文試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現在已經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數都會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閱讀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學生總是刷題,閱讀速度很慢,無法一目十行,這樣是不行的。”

高考命題專家表示,好的閱讀習慣讓人受益終生。加大對人文閱讀的考查力度,創新閱讀考查的有效方式,是加強閱讀能力考查的必要途徑。人文學科試卷加大閱讀文字量,新增了整本書閱讀,讓好讀書的孩子得高分,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理科試卷要求學生能夠做到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相互轉換和有效提煉抽象。

在資深專家看來,閱讀能力將是未來中高考重點考察的核心能力,這項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閱讀習慣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最佳時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閱讀習慣、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以“樹立全學科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為主題,舉辦探尋中學生全學科閱讀素養規律研討活動,促進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提升與跨學科學習途徑的拓展與落實。

來自該校多年豐富一線經驗的教研組長、學科教師精心打造的九節研究課與閱讀活動進行全面展示。比如,語文《跨媒介複雜材料的閱讀》,培養學生多類型、多媒介、跨文本閱讀能力;數學《“楊輝三角”的探究之旅》,探究教材中“閱讀材料”的教育功能及使用策略;英語《Smartphone》,探索數字化閱讀與常規課堂的融合;地理《地方文化特色》在教材的深度閱讀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生物《另眼旁觀》,探尋語文與生物學科協同視角下經典名著的正確打開方式。

“昨天的地理歷史政治也完全顛覆了我對這些學科的認知,三堂課下來意猶未盡,感覺不單純是地理歷史政治,更有語文美術藝術欣賞,最終的宗旨歸結到樹立全學科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剛剛聽完三節展示課的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五(5)班學生家長楊女士表示,教育的實質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會啟發孩子們思維豐富人生情感,以利於走好接下來的人生。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學生家長張女士感慨道,學校的全學科意識走在了教育的前沿,這樣走出來的孩子是擁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將學科內容融會貫通,這樣就不會僅僅限於課本知識,而是可以全方位思考問題。

北京市特級教師李京燕老師當天在研討會上表示,全學科視角的閱讀促使學生用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入的思考、更多面的角度去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北師大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伍新春教授認為,讓閱讀由學科各自獨立的視角轉向全學科的視角,進而走向跨學科的視角,標誌著課堂教學由學科中心向學習中心的轉變。

文| 江遠

圖片來源| 網絡、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

聲明| 轉載須注明來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