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57個紅手印請回來的“第一書記”

【邊疆黨旗紅】被57個紅手印請回來的“第一書記”,這樣帶村民致富!

中新網客戶端烏蘭察布9月20日電(冷昊陽)走進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阿令朝村,掩映在藍天草原下的整潔的村容、工廠裡機器的轟鳴聲和人們的歡聲笑語,都讓人感到生機勃勃,很難與幾年前的貧困村聯繫在一起。而這一切的改變,得益於一位駐村扶貧幹部的到來,他就是解良,今年46歲的阿令朝村“第一書記”。

解良。 冷昊陽 攝

初到阿令朝

——“沒想到村裡窮成這個樣子”

“我出生在農村,對農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談到為何選擇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解良的回答非常直白。

2015年5月5日,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幹部的解良主動請纓駐村扶貧,從此成為了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阿令朝村的“第一書記”。

解良扶貧的阿令朝村,戶籍人口原本只有283戶,解良到時,更是只剩下104戶人家,其中的97戶還是貧困戶。村裡原本人就少,還有很多年輕人都進城務工去了,留下來的大多是老幼病殘。

解良剛來時,他看到村裡有很多門窗緊閉的破敗舊屋,進到村民家中,他看到不少人家的牆上甚至連牆皮都沒有塗,村民們使用的被子也打滿了補丁,甚至在村民家中,還有家禽家畜與人同住……“下來之前我有過心理準備,但也真的沒想到,村裡竟然窮成這個樣子。”解良回憶。

村裡已經廢棄的破敗農房。 冷昊陽 攝

除了人口少、基礎設施薄弱之外,初來乍到的解良還要時常面對村民的中傷。他回憶,剛到村裡的時候,很多村民對他這個“第一書記”視而不見,認為他只是下來“走走樣子”,混資歷,鍍一層金……各種風言風語層出不窮。

面對村民的質疑,解良走村入戶,挨家挨戶走訪調研。有人生病下不了地,解良幫忙把醫生請到家;有老人過世沒錢安葬,他自掏腰包給老人料理後事;村集體账上沒錢,解良拿出自己的積蓄還借了6萬多塊錢發給工人工資;為了給村民的農產品跑銷路,解良在駐村第二個月就買了輛國產的越野車,兩年多跑了8萬多公里,卻沒在村裡報銷一分油錢。

與此同時,如何讓村民致富,解良也有自己的思考。2015年底,羊肉價格大跌,村民的羊肉賣不出去,解良不僅發動親戚朋友購買,還親自去市場推銷。也正是這個經歷,讓解良意識到,憑借村民自己的力量,很難在市場上取得話語權,發展集體經濟,或許更能讓村民受益,就這樣,阿令朝的村民合作社開建了……

解良在村民家中了解情況。 冷昊陽 攝

57個紅手印

——村民自發挽留“第一書記”

正當解良著手準備發展集體經濟、大乾一場之時,2016年5月2日,部門為了完成一項課題,便將駐村期滿的他抽回。解良就此離開了阿令朝村,回到了呼和浩特。

上了一個多月的班之後,解良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又和阿令朝聯繫到了一起。

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談起那一天,解良甚至不需要刻意回憶。那天,阿令朝村兩委和察右中旗組織部的幹部,來到了解良工作的區黨委黨史研究室,請求他回到阿令朝工作。當時,村裡還帶來了一樣東西——上面有57個鮮紅手印的《請願書》。

這份《請願書》的起草者之一,阿令朝村村主任張金龍回憶,當他得知解良要回到呼和浩特工作時已經是晚上。但他連夜帶著村兩委成員和村民共計57人開會,並在《請願書》上按上了57個紅手印。

村民的《請願書》和57個紅手印。 受訪者供圖

“當時我們意識到,解良和一般的扶貧幹部不一樣,他是乾實事的,而不是走馬觀花。村民們都願意跟著他乾!”張金龍說。

當解良看到這57個紅手印時,解良知道,這份《請願書》不僅凝結著自己的汗水、淚水,更代表著阿令朝村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解良說,那一刻,他曾經受過的委屈煙消雲散,淚水也奪眶而出。

再次離開呼和浩特,解良要面對的不僅是高強度的工作量,更是與家人兩地分居的現實。解良的父親得了帕金森綜合症,甚至連正常的進食都不能自己完成,只有年邁的母親在老家獨自照顧;而他的妻子在呼和浩特上班之餘,還要獨自照顧孩子。

“孩子在我駐村之前成績可以排到班裡十幾名,現在已經滑落到40多名了。”說起家裡的情況,解良充滿了愧疚。

在他看來,自己既然當不好家裡的“頂梁柱”,就一定要當好村民致富的“領路人”。於是,解良還是帶著村民們的期待,義無反顧地回到了阿令朝。

解良與村裡養殖的黑驢。 冷昊陽 攝

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即將全面脫貧

再次回到阿令朝的解良,把更多心思放到了發展集體經濟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言,做精準扶貧,不能再走把扶貧資金發到村民手裡就完事的老路,必須要探索可以讓村民長效增收的新機制。

2017年7月,當羊價一路走低時,解良聽說黑驢“一身都是寶”,市場價格也很穩定,於是便連夜帶著村幹部到赤峰市考察,跟當地一家公司磨了四五天,最終花了82萬,買回了83頭黑驢。解良算過一筆账,僅黑驢養殖一項,一年的銷售收入就能達到30萬元。

同年,解良還敏銳地發現,村裡種植的小麥、蓧麥和胡麻,如果進行深加工,在市場上會有比較好的銷路和利潤空間,於是,他又開始把合作社閑置的兩間房改成了石磨麵粉加工廠和胡麻籽榨油廠。這兩個工廠加在一起,又能為村裡提供20萬元的純收入。

村裡特色的農產品,包括蓧面、蕎面、小米等。 冷昊陽 攝

解良介紹,阿令朝村集體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農戶+精準扶貧戶”的創新模式運行。村集體佔股25%;所有阿令朝常住人口每人一股、合作社所在地阿令朝北隊常住人口每人一股、精準扶貧人口每人一股。

在這樣的模式下,合作社在年終將所有運行費用扣除後,集體經濟收益的40%用於用於集體經濟再發展;20%用於村集體公益基金;40%用於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目前,阿令朝集體經濟資產為258萬元。加上肉驢、糧油原材料,阿令朝集體經濟總資產約600多萬元。可為1400餘人次貧困人口提供打工機會,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集體經濟的發展,無疑讓村民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阿令朝全村共識別建檔立卡人口72戶148人,已脫貧46戶102人,穩定脫貧5戶12人,剩餘未脫貧25戶44人,擬於2019年全面脫貧。(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