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現實比《我不是葯神》更殘酷:創新葯比印度仿製葯更稀缺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作者: 沈競康 SELF講壇


最近有部電影,點映8小時票房過億,各平台評分破9,改編自"中國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的真實故事,網友評價"中國終於有了可以改變現實的電影"……妥妥的暑期檔C位上線,片方還為此提前一天(7月5日)全國上映,它就是——

《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正式海報)

看海報以為又是徐崢慣有的搞笑風電影,走進電影院才明白被"坑"——

對生命的渴望;因病致窮的潦倒;人性的糾結;觸底的絕望;情與法的較量;感性和理性的衝撞;患者的需求和醫藥研發供給體系的錯配……隨便拋出哪個詞都足以讓觀眾沉默,與之前的詼諧不太沾邊。

影片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販程勇(徐崢飾)在慢粒性白血病的病人呂受益(王傳君飾)的請求下從印度代購一種抗癌仿製葯格列寧的故事。

(慢粒性白血病的鏡下表現)

(影片中藥物格列寧的原型是一種來自瑞士的抗癌藥——格列衛)

為什麼要從印度"非正常"進口這個葯?答案似乎也簡單粗暴——太!貴!了!電影裡,國內的抗癌藥賣到40000元一瓶,而印度生產的仿製葯一瓶只要2000元,據說藥效幾乎一模一樣;製藥成本在500元以內!也就是說,在國內購買這種葯,比印度仿製葯貴了整整20倍!因此很多病人因病致窮,吃藥"吃"掉一套房子!讓小編說,這葯還"吃人"!

(《我不是葯神》概念海報)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問,既然製藥成本不貴,那麼是什麼環節讓最終的葯價高起?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競康老師道出高價抗癌藥背後,是我國更加急迫的醫藥研發工作。

(SELF講者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沈競康)

沈競康,1951年5月出生。1975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1986年獲該校理學碩士學位。1993年在日本京都大學獲得藥學博士學位。1994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5年起留所工作,歷任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副所長等職。

那麼,在沈競康眼裡,中國醫藥研發需求為何如此迫切?

什麼是仿製葯和創新葯

仿製葯:首先這個葯已經存在,其次在它的專利到期以後,葯企合法把它製造出來,通過藥品監管部門批準,把它推向市場、推向臨床給病人使用,這樣的葯就是仿製葯。一般情況下仿製葯是已經經過了大量且長時間的臨床應用,被證明安全、有效,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合法仿製可以滿足當前水準的臨床需求,仿製葯的成本主要是製造成本。

創新葯:當已有的藥物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時需要創新,需要創新葯尤其是具有原創性的新葯。由於一方面不斷有新的疾病出現;另一方面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現有的仿製葯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第三方面科學技術進步有望實現新的突破,所以創新葯的研發不僅必須,而且成為可能。創新葯的成本主要是研發成本,包括研發過程中失敗和成功的總和,製造成本顯得微不足道。為了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創新,專利有效期內創新葯受到法律保護。

創新葯和仿製葯價值差異巨大

沈競康以美國為例,他提到,美國現在仿製葯約佔處方量的88%,創新葯即品牌葯還在專利保護期的只有12%,但是從價值來講,仿製葯銷售總額650億美元,佔處方量的88%;而銷售總額3110億美元的創新葯,僅用於12%的處方量份額。那麼從這裡,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創新葯和仿製葯有著不同的作用,創新葯和仿製葯有著不同的價值。

另外如上文提到的,由於病菌在不斷變化,對耐葯病菌的創新葯的需求也一直有。或者不斷將仿製葯的副作用降低,都是新葯研發所要做到的。

新興市場:醫藥銷售總額約佔全球3成,其中65%是仿製葯

"中國排在新興市場的第一位,在整個藥物的產值和需求上面有大量的上升,大概佔了全球的30%左右,但其中仿製葯佔了65%。而發達國家在70%左右的醫療市場上面,仿製葯佔了18%。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數字。"

為什麼要研製創新葯?

"如果不加強研發創新葯,我們永遠只能是製藥大國,而不是製藥強國。"——沈競康

創新葯受到知識產權保護,如果不加強自主創新,人民群眾不能及時享有世界醫藥科技的最新成果,患者不能合法享有最新、最好的藥物治療。

沒有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葯支撐,在專利期內進口國外研發的創新葯,缺乏價格談判的籌碼,造成醫保無力承擔,患者支付困難。

從其他國家以"非正常"途徑進口專利保護期內創新葯的仿製產品,除了法律風險,還存在著潛在的藥品安全風險。

沈競康還提醒大家,隨意購買國外仿製葯存在較大風險

沈競康講了一個故事,在1957年在德國發明了一種葯叫反應停,用於治療女性妊娠期間的嘔吐,推廣後孕婦反應良好。該葯在向美國推廣時受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位醫生的質疑,沒有獲準在美國上市。數月後,吃過反應停的媽媽們生下寶寶的畸形率高,美國除了"非正常"服用該葯的孕婦均幸免於難

沈競康以此提醒我們,購買國外的藥品需要格外謹慎:藥品作為特殊的商品"是有專門的監管的。在中國監管部門監管的這個藥物是安全的、有效的,如果有問題你是可以去追溯的。所以凡是沒有得到它所管轄部門的藥品監管部門批準的藥物,都(定義為)偽藥和假藥。"

因此,紮實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加快實現我國從醫藥製造大國向醫藥強國的轉變,逐步走向小康的中國人民才不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逐步走向自信的中國人民才能把"吃藥"的權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新葯如何研發?

10000個化合物出1個葯

沈競康說,研發新葯的第一步是找到可能作用於致病機理某一環節的分子,這就像一個玩飛鏢的過程,這一環節就是飛鏢的靶心。"這樣一個藥物發現過程,我們首先是要讓飛鏢飛上去,這個飛鏢不是一個,是一百萬個、兩百萬個。最後打中的,我們再往後研究。所以這是產生新葯的第一步"。在我們俗稱這個打中靶心的"飛鏢"為"苗頭化合物",苗頭化合物優化得到生物功能比較理想的"先導化合物""。先導化合物並不是葯,缺乏成為藥物的某些特性。所以在先導化合物之後還要進行層層優化,經過嚴格的、規範的動物試驗後,在臨床上進行反覆實驗,最後經過葯監部門層層審核,確定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之後,一個新的藥物才能最終上市。

因此就有了以下通常的說法:從10000個化合物經過不斷遴選、優化,在概率上來講最終只有1個新葯可能上市。而整個過程需要10到15年或更長的時間。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後藥物申請上市前,還得要考慮它的風險和得到的利益——與現有的藥物比較,患者從新葯得到了什麼新的利益——以及對整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根據統計,新葯研發從進入臨床研究起到批準上市,成功率不到10%

播放GIF

寫到這,小編想說,新葯研製過程"十年磨一劍",可以說是太艱難了。《我不是葯神》中,格列寧的知識產權不在我國,我國患者要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此外,涉及醫療保障、疾病救助等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因素,由此產生了巨大的悲劇。

播放GIF

所幸在《我不是葯神》上映的今天,我國加入了ICH,新葯審評體系、醫保體都在不斷完善中,影片中的救命神葯格列寧(格列衛)在2017年2月成功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乙類目錄,支付範圍為"限有慢性髓性白血病診斷並有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檢驗證據"和"胃腸道間質瘤"的患者。納入乙類目錄後,格列衛報銷比例達80%左右(各地市不同),大大減輕了患者的治療負擔。


最後,小編想引用《我不是葯神》主題曲《只要平凡》歌詞來重申生命的深刻的意義,希望影片中類似的社會悲劇不會再有。

也許很遠或是昨天

在這裡或在對岸

長路輾轉離合悲歡

人聚又人散

放過對錯才知答案

活著的勇敢

沒有神的光環

你我生而平凡

在心碎中認清遺憾

生命漫長也短暫

跳動心臟長出藤蔓

願為險而戰

跌入灰暗墜入深淵

沾滿泥土的臉

沒有神的光環

握緊手中的平凡

此心此生無憾

生命的火已點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