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D列印、電磁「導航」!肺癌根治術創口僅2厘米,20分鐘拿下病灶!

美國時間12月1日早上7點27分,前女足國腳張歐影因肺癌呼吸困難病逝,年僅43歲。據悉,今年3月,張歐影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令人扼腕。

肺癌是我國「第一大癌」,但遺憾的是,近70%的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是晚期,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很多人「談癌色變」,由於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對肺癌手術有抵觸心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院長表示,肺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12月3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近日,何建行團隊在3D列印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電磁導航定位系統,順利完成早期肺癌根治手術,患者在術後24小時即可出院。

3D列印肺葉模型助力精準定位

一周前,陳阿姨因子宮肌瘤住院準備手術,在做術前檢查時,發現左肺上葉有一個不到7毫米的小結節,為了明確診斷,陳阿姨帶著CT片子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經過與影像科、呼吸內科、腫瘤科等多學科討論之後,高度懷疑可能是早期肺癌,建議儘早手術切除。

在臨床當中,肺小結節並不一定是肺癌,但肺癌早期均表現為小結節,對於一些極有可能擴大、轉移的惡性結節,醫生建議儘早切除「以絕後患」。在手術正式開始之前,為了更精準地定位,胸外科醫生們需要提前一天,藉助已有的CT等影像檢查進行穿刺定位。

穿刺是一種有創的手術操作,為了標識好手術時切除的病變位置,醫生還需要將定位膠水注入靶區附近,或者在靶區埋下一個金屬鉤,可能會有過敏或異物存留的風險,而且患者還要因進行CT放射線掃描而不得不「吃射線」。

如何能實現最精準地定位?如今,3D列印技術飛速發展,在骨科、心血管、眼科、創傷科等臨床醫學領域得到較好的應用,但由於肺臟涉及眾多血管和支氣管,對3D列印重建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能夠將其順利應用於肺癌根治術的醫療機構並不多。

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患者的創傷,何建行團隊術前利用3D列印輔助技術,為陳阿姨「量身定製」了一款肺葉模型,並清晰地標註出小結節的位置。通過術前規劃,優化個體化手術方案,進一步確保手術切除的精準度。

電磁定位為手術「導航」

在手術中,何建行團隊引入電磁導航定位系統,結合纖支鏡技術,在基本無創的情況下,只要患者平躺在一個特製的手術床上後,纖支鏡前端的導絲探頭就自動出現一條路徑指向最末端的病變靶區,可以實現對病灶的「GPS」精準定位。

「定位之後,我們使用一種特殊的染色劑,在手術時,通過特定的技術設計,需要切除的靶區就會顯現出熒光色。」手術團隊成員之一的李樹本主任說。

3D重建列印技術給手術醫生充分的自信,再結合磁導航定位技術的雙重保障,陳阿姨的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何建行團隊採用最先進的「無管」技術,術中不需要氣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一個2厘米的小孔、不到20分鐘便將病灶「一舉拿下」。術後病理結果發現,陳阿姨確實是早期肺癌,所幸得到有效及時的根治,術後4小時可以進食,6小時能下地活動,24小時即辦理了出院手續。

「何建行教授常說,治癒早期肺癌比感冒還快,這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的。類似的手術我們已經開展了多例,患者都實現了術後的快速康復,有效地預防了原本會擴大、遷延、轉移的肺癌。」李樹本表示,雖然手術中採用的都是國內領先的技術,但費用方面並非「天價」,手術運用的產品都是屬於國內自主研發技術,費用更加「親民」。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韓文青

通訊員供圖

【校對】楊遠雲

【作者】 朱曉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健康~健康~廣東健康頭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