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絡投資詐騙背後的“割韭菜”現象

觀察家

對於投資者來說,應將“投資有風險、千萬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作為自身投資鐵律,才能避免“盲目進場、被套被宰、急於脫困、尋求賺錢秘方、再度被宰”的惡性循環。

2017年底,股民陳明軍接到一個理財師的電話,隨即加了微信,被拉進了一個理財群。起初,陳明軍在這位理財師指導下小有收益。後來,理財師給出“炒股不賺錢、炒期貨賺大錢”的建議,陳明軍進了一個投資平台,短短20天內虧掉近29萬元。

有此遭遇的不只陳明軍一人。報導稱,以“炒期貨”“炒現貨”為名的虛假網絡投資詐騙案件近年來處於高發態勢。在2015年警察機構的專項行動中,全國25個省、區、市打掉網絡投資詐騙公司133家,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000餘名,凍結涉案贓款1.3億元。

有這麽多騙子,必然有數量更為龐大的受害者。而這類詐騙之所以能實現精準詐騙,在於涉嫌詐騙平台的公司掌握了投資人的個人資訊,通過電話行銷,騙子們誘導受害者進入微信群,建立信任關係,並把受害者一步步引入陷阱。

這就是網絡投資詐騙背後的“割韭菜”現象。被誘騙進入微信群的投資者,往往存在理性辨識能力偏弱、又急於通過股票等賺錢的心理。這些人普遍缺乏炒股所需知識,其中部分人把賺快錢當做唯一目標,這些人也就是俗稱的“投資小白”,缺乏專業性,容易被騙子所誘導。

投資者成為網絡詐騙“韭菜”的第一步,則是盲目進入股市後,總是傾向於相信所謂的賺錢秘方,比如內幕消息、比如追捧別人口中的潛力股,而如此行為獲得的最大可能是虧損。他們又總想著早日擺脫虧損,任何“理財大師”的出現都如同救星,成為其想一把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是,投資者成為“韭菜”,絕不只是自身人性弱點所致,而是其本就脆弱的權益被任意宰割。他們的資訊被輕易泄露,無非是擁有資訊的相關管道,在客戶資訊保障機制上嚴重缺失,甚至為了蠅頭小利廉價倒賣投資者資訊,導致投資者一輪又一輪地被“割韭菜”。

付出一點點成本就能獲取投資者資訊的網絡投資詐騙公司,通過“帶你發財”的虛假承諾利誘他們,將其導入到精心設計的微信群中,構建封閉式人際關係圈,具有詐騙技巧的騙子冒充理財師,不斷兜售發財秘訣,而群裡其他人往往是與陳明軍抱著同樣心理的投資者。於是,在騙子的高回報承諾下,本就缺乏專業知識和能力儲備的投資者心理防線很快淪陷,悲劇就此發生。

此類網絡投資詐騙往往具備幾個共同特徵:低門檻,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願意就能進入微信群;對於入群投資者隻談高收益,無任何風險提示;騙子往往提供所謂的成功案例示範,告訴投資者別人這麽做已經賺到大錢,形成強烈的心理刺激;當投資者最終抵禦不住騙子的欺詐而選擇投資,卻沒有與騙子簽訂正規投資合約,自然也就沒有任何可以製約騙子行為的事先防範舉措。

對於網絡投資詐騙的打擊效果,取決於警察機構和其他職能部門的聯動執法,從根源上形成責任倒查和追究鏈條,包括投資者資訊從哪個環節泄露、網絡平台對於微信群的資訊監控機制何以失效等,都要追本溯源,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嚴懲。就此方面而言,在網絡資訊安全和公民隱私保護上,各界都尚有太多功課要做。對於層出不窮的線下“投資公司”,也要加強準入監管,不能讓騙子輕易成功注冊企業、租個辦公室就開張攬客。

對於投資者來說,應將“投資有風險、千萬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作為自身投資鐵律,才能避免“盲目進場、被套被宰、急於脫困、尋求賺錢秘方、再度被宰”的惡性循環,不要成為騙子眼中最好割的“韭菜”。這道理適用於任何投資領域,包括對自身人生的投資。

□遠山(財經評論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