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創板映射,掘金計算機細分領域

科創板開閘第二周,拉開科技掘金大幕。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劉高暢在進門財經路演時認為,計算機行業估值近十年低點為2012年11月,2019年初已經接近2013年初水準。科技產業預期消化基本完成,新一輪趨勢成長開啟。

一、三個科技周期起點

年初,我們在市場悲觀中發布年度策略《投資新起點漸進,產業互聯網與雲交織》,從諸多因素提出2019年已接近科技投資新起點。在考慮市場監管環境改變、各個產業節奏變化,選擇了金融IT與安全可控行業進行推薦。

4月底我們認為雲計算產業預期壓製因素已逐步消化,而市場與監管因素邊際變化已減弱,發布中期策略《投資新起點確立,聚焦安可與雲》。

開始強調雲計算迎來10年投資起點及雲計算三定律。當下對科技股的投資機會討論眾多,我們將從三個科技大周期出發,綜合圍繞企業質地,科技產業趨勢及預期,估值變化及行業增速特徵,探討科技行業的投資趨勢。

01

高壁壘、運營型公司逐步顯現

傳統計算機公司以項目型公司為主,長期競爭力與業績不具有穩定性,股價多來自於外部衝擊(技術、政策)的導入期、主題性機會,股價波動較大。

2013-2015年是互聯網+政策推動下企業轉型的高峰期。經歷前期投入,產業充分競爭,技術推動後,部分領軍公司已經驗證了自己的競爭力。護城河提升,行業集中度提高,領軍企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2019VS2013:商業模式升級、護城河與集中度提升、數據觸碰新需求商業模式升級:雲計算以及運營方式改造使得從訂單型收費,轉變為按流量(年/人次/使用次數)收費。

例如廣聯達傳統造價軟體收入受到建築業新開工面積波動影響較大,SaaS轉型後按年收費,可以平滑業績波動。

護城河與行業集中度提升:雲計算的本質是IT與數據集中,技術與行業Know-how不斷迭代,領先服務商的產品及服務優勢更加明顯,以往集成商靠渠道取勝的優勢在淡化,行業集中度提升。

從IT到DT:2013-2015年期間,計算機公司相繼推進互聯網+戰略,本質上是業務與數據運營開始,各類數據的匯集開始產生新的需求。2018年,市場上有一批優質公司進入到收獲期,可驗證性增強。

例如東方財富的互聯網券商、衛寧健康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等,成長邏輯更加清晰。

02

預期消化基本完成,新一輪成長開啟

全球科技投資都體現GARTNER曲線特點:導入期、預期消化、成長期、成熟期。2016-2017年資本市場實現了對5G、AI、車聯網、物聯網、AR等新興科技代際,以及區塊鏈的導入期展望,這個基本與全球同步。

2018年海外一級市場與國內二級市場開始了新興技術的泡沫破滅以及預期消化。2019年產業預期基本平衡,而且諸多產業信號顯示進入實質進展期,投資成長期開啟。

導入期後預期下滑迅速。5G、AI、車聯網、物聯網、AR為代表的下一IT代際目前過高預期逐步消化,2018年成長信號不明。在預期消化的這兩年,後續新的IT需求有望提升。

下一個IT代際逐步到來,2019年出現產業化信號。從5G技術的成熟度角度來看,2019年中即具備大規模部署的條件。

華為徐直軍在“2018年上海世界移動大會”上公布5G時間表:華為於2019年3月30日推出基於獨立組網(SA)的5G商用系統;2019年推出支持5G的麒麟芯片;2019年6月推出5G智能手機。

03

估值變化:年初已接近歷史底部

計算機行業估值近十年低點為2012年11月,2019年初已經接近2013年初水準。參考前文討論的企業質地與科技周期整體估值水準已經較難接近歷史底部水準。

歷史上,計算機行業近10年市盈率低點為2012年12月底,約25倍估值。從市淨率來看,2012年12月底計算機行業PB近10年低點為2.23倍。

04

行業增速:神奇的“脫鉤”

去年底市場極關注軟體行業增速與GDP關係,擔心後周期因素影響行業預期,實際上科技行業歷史上更重視結構性主線、且經濟因素與逆周期政策對行業Beta影響較大。

歷史上軟體行業收入增速與GDP增速的變動基本保持一致。2017年之後我國實際GDP增速開始緩慢下行,然而軟體業務收入增速呈現上漲趨勢。

目前來看,推測原因可能為移動互聯網進一步影響、華為等頂級巨頭的世界競爭力形成、雲計算產業期到來,以及國產化科技開始佔據下沉。

二、雲計算:十年成長期起點

國內雲計算開局普遍落後海外4-7年,追趕路上從未停歇

01

國內IaaS領域的先行者為阿里雲

阿里雲的誕生時間為2009年,在2009-2010年,國內公有雲領域的提供商主要是阿里雲和盛大雲,但是受限於國內客戶還處於培育狀態,這階段雲計算客戶主要是電商、遊戲等互聯網用戶。

在2011-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熱潮來臨之際,阿里雲緊抓機會迅速將其IaaS業務推向了新高度,國內整體雲計算業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普及期,但是已經開始有中石油等大型政企陸續選擇雲計算服務。

2013年-2016年期間,亞馬遜AWS在2013年12月正式進入中國,雲計算的需求開始爆發,銀行、保險、製造業、政企等傳統領域客戶慢慢開始嘗試上雲,對雲計算的接受程度顯著提高。

對比起來,海外SaaS領域發展初始時間為1998年,2004年左右SaaS企業開始進入業績爆發階段,IaaS領域的亞馬遜2005年開始對外推出;而國內的阿里雲2009年才正式誕生,SaaS領域由於國人的付費習慣等問題,至今才開始進入爆發階段。

因此,總結起來,國內的雲計算產業普遍落後海外5-7年時間,海外的雲計算發展進程對於國內雲計算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02

IaaS:中美IaaS領軍的差距約為4年

1)增速:AWS成立於2005年,發展到2015年經歷10年時間,2015年收入達到79億美元,2015年-2018年3年的時間裡,AWS收入依然保持年複合增長率45%的增速。

而阿里雲2009年對外開放,2015年-2018年之間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0%以上,而阿里雲在2019年才剛開始進入第十個年頭,參照AWS的先例,預計未來5年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

2)體量:阿里雲最新財年的收入為21.3億美元,而AWS的收入達到了257億美元,阿里雲收入僅為AWS收入的比例為8%。最新單季度,阿里雲與AWS的收入體量相差8倍左右。

03

SaaS:企業級軟體轉型仍需時間

創立之初就定位為SaaS企業的三大SaaS初創企業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中,只有Salesforce是1999年成立,Workday、ServiceNow都是2005年才成立,雲轉型企業Adobe、Autodesk的SaaS化起點時間為2012年、2014年。

相比之下,我國SaaS雲轉型的領先企業用友網絡、金蝶國際、廣聯達、石基信息的雲轉型時間都是在2016-2017年期間。中美的SaaS起點差距較小。

參考美國進度,雲計算是國內未來十年戰略性機會。無論是從IaaS層還是SaaS層,中國雲計算的開局普遍晚於美國約4-7年時間。

因此,當前中國雲計算的發展可對應至美國2012-2013年左右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未來十年雲計算的發展可參考過去十年美國雲計算發展速度,例如IaaS層的AWS、SaaS層的Salesforce(純SaaS公司)、Adobe(雲轉型先行公司)。

04

三大定律助力中國雲計算未來十年騰飛

我們也在過去多篇報告曾經提及雲計算三大定律:

1)雲計算具有馬太效應,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2)雲計算實現數據集中,數據進一步衍生增值服務抬高天花板;

3)雲計算時代下,中國IT企業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第一,增強的護城河帶來集中度提升:轉雲後產品迭代加速,且擁有客戶才擁有客戶數據,能夠擁有迭代的基礎。首先,SaaS訂閱模式按月或者按年付費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客戶的門檻,吸引了大量的客戶資源,而客戶量和使用頻率是積累數據最重要的基礎。

例如在傳統時代,一個軟體需要付費上千元、甚至上萬元,把很多有需要的客戶拒之門外,而SaaS模式中一年交幾十元、幾百元即可成為會員,客戶群體擴大。

其次,積累的客戶數據資源可進行發掘利用,是產品迭代的基礎。

數據資源是許多組織和企業尚未開發的資源,在傳統模式下,用戶與用戶、產品與產品之間相互獨立,產生的數據無法匯集起來形成資源池,而在雲計算時代很好完成這一點,單純的工具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一家公司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數據才是企業的重要壁壘。

因此,海外大部分雲計算領域的巨頭企業例如亞馬遜AWS、谷歌雲、微軟、Salesforce,都在數據產業鏈做了大量的儲備和嘗試。

第二,持續衍生的增值服務:業務與數據一旦上雲,自然可以衍生諸多增值服務。以Adobe為例,Adobe自2012年轉雲後不斷推出新的增值服務,服務深度持續延伸,收入上也打破市場認知的雲計算僅為收入分攤預期,經歷短暫下滑後,2018年收入超過2012年1倍以上。

具體而言,2016年11月,Adobe公司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辦的MAX大會上發布了旗下首個基於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的底層技術開發平台——AdobeSensei。

AdobeSensei不是一款具體的產品,而是做為一個人工智能技術與雲產品CreativeCloud、ExperienceCloud、DocumentCloud結合,增加產品的廣度,向用戶提供更優質的個性化服務,使得客戶可以利用更好的底層功能、更智能完成工作,從而提高用戶粘性。

在產品不斷迭代以及不斷增加增值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滿意度的情況下,Adobe的產品功能性越來越豐富。作為結果,Adobe收入在2013年因為轉型短暫下滑後,開始了穩定的增長,過去幾年每個季度都保持在20%以上的收入增速。

第三,雲計算體系中,中國IT企業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傳統IT領域裡,海內外差距已十分明顯,追趕需要較長時間。

計算機技術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就已開始醞釀,而在50年代-60年代即逐漸發展成熟,而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和歐洲就開始了企業信息化和工業信息化的歷程。

70~80年代,美國計算機和軟體產業逐漸成熟,隨之而來的是日後巨頭的先後誕生:微軟成立於1975年,蘋果成立於1976年,甲骨文成立於1977年(在更早的時候,SAP於1972年成立於德國)。

從市值體量對比來看,美國的Microsoft、Amazon、Apple的總市值都已經達到9477億美元、8739億美元、8055億美元,類似於Adobe、Salesforce這樣的SaaS企業的體量也達到了1322億美元、1167億美元。

對比之下,中國沒有一家大型巨頭企業的主營業務是企業級服務,ERP、財稅、建築領域的龍頭公司的用友網絡、航天信息、廣聯達的總市值都不超過100億美元。

部分國內SaaS產品已經具備與國外企業同台競爭的能力。以石基信息為例,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衝擊下石基信息打造了基於雲架構的酒店信息系統,在產品全面性上與甲骨文同台競技,在酒店新一輪信息系統雲化浪潮中佔據先機,目前石基信息雲產品在海外市場滲透速度明顯加快。

在餐飲管理系統,洲際酒店集團、凱悅酒店集團都正式選擇了石基的雲POS系統InfrasysCloud。在雲PMS方面,從2019年2月開始,公司加速海外業務的進程,分別在華盛頓、日本、印度開設新辦公室,與海外同類型產品產生直接的競爭。

三、安可:政策與產業化條件成熟

在200億事件成為常態的背景下,國家將持續會在政策、資金上給予芯片、基礎軟體等行業迭代的支持。安可產業化進展顯示國產化產品技術已經達到“可用”,甚至向“好用”進化。

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紛紛加入國產化陣營。一季報收入增速顯示安可行業已經迎來收入轉捩點,中國軟體、中孚信息、北信源、東方通等安可產業相關標的一季度收入高增,側面驗證安可進入替代長周期起點。

國產化產品出貨量將呈現加速度增長態勢。用戶量基礎擴大與國產化生態進化與技術迭代將形成良性循環,進而為國產化產品帶來更多用戶。

01

政策推動安可產業化進程

政策支持加快安可產業化進程。在2018年5月,《人民日報文章:引領網信事業發展的思想指南——XJP關於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中提到,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石。要下定決心、保持恆心、找準重心,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要抓產業體系建設,在技術、產業、政策上共同發力。我們認為,國家將持續會在政策、資金上給予芯片、基礎軟體等行業迭代的支持。

02

國產化已具備全面替代可能

自主可控產業鏈可分為四部分:

1)IT基礎設施:主要指CPU芯片、伺服器、存儲、交換機、路由器,這些是信息安全的基礎,國產化替代空間巨大;

2)基礎軟體:主要指作業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隨著基礎軟體技術逐漸成熟,國內廠商積極搶佔國外巨頭市場份額;

3)應用軟體:主要指為不同行業領域用戶需求而提供的軟體,比如ERP領域、電力行業、金融行業、政務應用、辦公軟體,目前國產化替代逐漸從基礎軟體向高端軟體滲透;

4)信息安全:主要指邊界安全產品、終端安全產品、安全管理產品,目前國產信息安全產品可基本替代國外同類產品。

從國產化替代的角度來看,一共有三個替代層面:

1、國產的Linux作業系統加上國產cpu替代Wintel體系;

2、替代IBM或者Intel的小型機或伺服器,Oracle的數據庫,以及EMC的存儲設備;

3、替代以德國SAP公司ERP軟體為代表的高端管理應用軟體。

國產化替代將從dang政機會開始向重要行業陸續拓展:

1、全國的dang政機關的全面國產化替代;

2、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鐵路、民航、稅務、海關、電力為代表的八大重要行業,特別是重要行業的內網專用系統將優先進行國產化替代。

我們認為,國產化替代將率先從dang政機關推進,在dang政機關的使用中不斷優化提升產品和系統;其次將向重要行業領域拓展,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鐵路、民航、稅務、海關、電力為代表的八大重要行業,特別是重要行業的內網專用系統將優先進行國產化替代。

國產的Linux作業系統加上國產cpu替代Wintel體系。按照dang政機關2000萬台電腦測算,將釋放千億市場空間。

Wintel體系是Windows3.1在1992年推出以後,由英特爾cpu加上Windows構成的桌面電腦體系,到現在已經25年以上。未來將會被國產的Linux作業系統加上國產cpu構成的體系替它。

國產終端大體上相當於Wintel3、5年前的水準,技術上可以實現完全替代。Linux作業系統與windows的比較,最大缺陷是缺少大量行業軟體支持的生態問題,但是國內應用軟體成熟度日益提高改善整體生態水準,可以說國產CPU+作業系統正從“可用”向“好用”發展。

03

阿里、騰訊、華為加入國產化陣營

雲巨頭阿里雲、騰訊雲以及微軟雲平台均選擇了麒麟作業系統入駐雲平台,國產作業系統伺服器具備大範圍商業化應用技術基礎。

第一,兼容性高是雲廠商考慮的第一要素,中標麒麟作業系統支持國內外主流數據庫、中間件、備份恢復軟體、HA軟體、虛擬化軟體、大數據平台軟體、安全軟體等,並提供Oracle數據庫、VMWareESXi虛擬化、Veritas備份及HA、OracleTuxedo中間件等國際廠商軟體的原廠認證,方便獲得原廠技術支持。

第二,市場認可度高也是優選項,中標麒麟在國內Linux市場的佔有率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25.4%,到2016年已達到30.8%,且連續六年市場佔有率領先,獲得dang政軍及各行各業的廣泛認可。

第三,安全性也不容忽視,中標麒麟作業系統繼承了Linux輕健快捷的特性,又針對中國用戶的需求增加了許多安全服務。

測試表明,騰訊雲TStack能完全支持並兼容銀河麒麟作業系統,在銀河麒麟作業系統下騰訊雲TStack也將繼續為用戶提供可靠和卓越的操作體驗。

騰訊雲TStack與中標麒麟高級伺服器作業系統V6.0、V7.0通過兼容性測試。這標誌著,騰訊雲TStack可以在中標麒麟作業系統之上穩定、便捷的運行,為國產作業系統用戶業務入雲增加更多選擇。

未來,雙方將會進一步拓寬合作範圍,相互認證更多的產品線,共同助力國家信息化系統實現自主可控。

麒麟作業系統助力騰訊雲擁有更多安全可控產品線,騰訊雲推動國產作業系統企業用戶基礎。

騰訊雲TStack通過國產作業系統兼容性測試,一方面在安全可控產業趨勢下,麒麟作業系統將幫助騰訊雲認證更多安全可控產品線,具備進入dang政軍以及央企的資質;另一方面騰訊雲將推動國產作業系統加速進入企業用戶市場,擴寬用戶基礎,建立企業應用生態。

麒麟作業系統已完成主流雲平台的互相認證。根據中標軟體公眾號披露,中標麒麟作業系統已入駐阿里雲市場,在阿里雲市場中的基礎軟體類目中登錄。

中標軟體首批入駐Azure鏡像市場,提供中標麒麟Linux的產品鏡像服務,這也是國內唯一能夠在微軟Azure公有雲上運行的國產作業系統產品。

騰訊雲已通過中標麒麟與銀河麒麟作業系統兼容性測試,麒麟作業系統已完成與國內兩大雲服務商(阿里雲、騰訊雲)的相互認證,國際上Azure的互相認證。

華為推出基於鯤鵬芯片的泰山國產伺服器。

發布其伺服器芯片鯤鵬920和三款伺服器產品泰山系列,泰山伺服器鯤鵬920是基於ARM架構的CPU芯片,是華為首次推出伺服器CPU芯片,徐文偉介紹這是一款高性能,高吞吐,高計算的芯片,其跑分超過業界主流CPU的25%,是業界最快的伺服器CPU。

04

安可板塊出現收入轉捩點

安可子板塊,包含中國軟體、啟明星辰、北信源、中孚信息、美亞柏科等15隻個股,涵蓋了自主基礎軟體、安全軟體等領域個股。我們認為,從2019Q1表現來看,2019Q1安可出現收入轉捩點,側面驗證安可產業化開始落地。

安可出現收入轉捩點。從收入角度觀察,2019Q1板塊內個股營收整體增長24%,同比2018Q1的增速(11%),加速信號明顯。歸母淨利整體為-2.11億元,受到中新賽克等個股季節性影響,板塊利潤出現虧損。

05

國產化產品將呈現加速度增長態勢

政府辦公電腦國產化替代將帶來千億市場空間。根據倪光南院士的演講資料,全國的dang政機關,各個部門人員用的電腦共有2000萬,未來還將逐步滲透到國資委下的企業。

根據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國dang政機關公務員超過700餘萬人,事業部門編制人員3100餘萬人、中央企業員工200餘萬人,總數合計約5000萬人。我們按照單台電腦1萬元的價格測算,僅dang政機關國產終端將釋放2000億的市場空間。

國產化產品出貨量將呈現加速度增長態勢。按照稅法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電子設備折舊年限一般為3年。

我們認為,在國產化電腦可用的情況下,機關辦公電腦將隨著折舊年限,逐漸替換成國產化終點。

並且隨著國產化終端用戶基礎的不斷擴大,國產化終端的好用程度將不斷提升,生態應用將不斷豐富,進而擴張到更多企業和部門。用戶量基礎擴大與國產化生態進化與技術迭代將形成良性循環,進而為國產化產品帶來更多用戶。

四、5G:基礎設施落地後影響深遠

01

政策、產品共同印證5G進入商用元年

運營商公布2019年度5G網絡建設的資本支出。三大運營商在一季度公布了2019年的5G資本開支計劃。

其中中國移動2019年“5G試商用”資本開支預計在172億元之內,中國聯通計劃60億~80億元用於“5G試驗資本開支”,中國電信明確表示2019年的5G投資預算為90億元,分別佔各自當年資本開支總額的10%、12%和12%,三大運營商均開始為5G的商用進行前期投資鋪墊。

5G發牌提前,政策扶持可見一斑,5G未來市場空間巨大。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按照工信部的原計劃,2016-2018年是技術試驗期,2019年進入5G預商用階段,2020年正式商用,即使在2019年初,工信部仍表態將在若乾市場發放5G的臨時牌照,但最後依然直接跳過了臨時牌照階段,進程加速,比預期時間提前至少半年,政策對5G的扶持力度可見一斑。

根據艾瑞谘詢的預測,中國5G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6.6兆,而按照中國信通院發布的《5G產業經濟貢獻》報告,預計2020-2025年,中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到10.6兆元,間接拉動24.8兆元,同時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想象空間巨大。

終端廠商紛紛推出5G產品,產品逐步豐富。各大手機廠商為了應對手機出貨量下滑壓力並卡位5G商用手機,先後發布了多款5G手機。

例如2019年4月23日,聯通公布了6款具備5G功能的手機終端、5款行業終端以及4款模組產品。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5月,包括5G手機CPE終端、家庭熱點在內的各種5G商用終端已超過50款。

國內5G基地台建設火熱。截至2019年6月,北京和廣東分別已建成5G基地台5,285座和8,949座,6月10日深圳宣布2019年底前建成8,500座5G基地台,實現總數過萬,高於今年4月份提出的目標。

此外還有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都宣布2019年年底之前要建成超過1萬座5G基地台,廣東省和江蘇省的這一目標分別定為3.2萬和9,000座。整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5G基地台建設投資處於加速階段,未來有望逐步向其他省份地區擴散。

華為推出第一款5G手機。

19年7月26日,華為發布第一款支持SA/NSA兩種網絡模式的5G雙模手機Mate20X,獲得了首個中國5G進網許可證、首個泰爾5G通信能力五星證書以及首個GCF5G能力認證證書,並唯一商用搭載雙7nm5G終端芯片模組,可同時支持一張5G和4G卡,售價6188元,價格低於市場預期。

巴龍5000率先實現業界標杆的5G峰值下載速率,在Sub-6GHz頻段實現4.6Gbps,在毫米波頻段達6.5Gbps,是4GLTE可體驗速率的10倍。

5G進入新投資周期的起點。上文所述的多個標誌性事件都在印證,國內5G產業無論從網絡、設備還是終端都在加速推進。

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5G手機及其他終端設備,幫助運營商快速調整網絡,進一步加快5G網絡的建設,推動下遊C端應用場景落地。我們認為,5G將進入投資周期的新起點。

02

5G解決VR/AR技術瓶頸

技術瓶頸製約VR/AR發展。2016年曾被譽為VR/AR元年,但是由於VR/AR技術自身面臨諸多難點,例如硬體計算、解碼、渲染芯片技術處理速度和能力不足,互聯網數據傳輸速度慢和延時長,落地體驗以及完善的商業產品基礎不成熟,導致虛擬現實技術商業化步伐變慢。

此前預期的遠程醫療、教學、金融等方面都沒有特別成功的虛擬現實產品落地,僅在遊戲產業有一些比較成功的例子。

而虛擬現實行業的領頭企業facebook,也從虛擬現實往計算機視覺為基礎的擴增實境轉型,更多應用3D建模、場景重建和增強相關技術。

5G解決VR/AR技術瓶頸,融資規模大漲,加速產業發展。5G所具備的超高速、低時延等特性將徹底解決VR/AR所面臨的技術瓶頸,使得行業重回大眾視野,前期所難以落地實現的場景,如遠程醫療、教育等將成為現實,VR/AR行業再次得到產業資金青睞,加速推動產業發展。

2019年上半年,全球VR/AR行業總融資金額達124.69億元,同比大漲133.3%,產業資本入場跡象明顯,並且資本更傾向於已融過資且商業模式比較清晰的企業。

根據IDC於2019年7月發布的報告《IDC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全球VR/AR市場將從2016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600億美元,預計五年CAGR為78.3%,大部分增長將受到商業和公共部門加速投資的推動。

IDC預測中國市場5年的CAGR最高的3個行業都屬於商用領域,依次為醫療保健行業、公用事業和銀行業,皆已超過100%。

03

5G行業應用將逐步落地

運營商5G資本支出壓力大,倒逼聯手企業客戶,加速5G在工業互聯網等多領域商業變現。一方面提速降費政策壓縮運營商利潤空間,5G基礎設施建設資本支出承壓,倒逼運營商聯手企業客戶,探索5G應用場景落地變現。

另一方面5G網絡短期內難以從消費者端獲取足夠收益,而企業客戶對5G聯網訴求更強,使得早期商業應用場景更可能集中於工業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以及車聯網等以B端為主的領域。

2019年三大運營商總資本開支計劃約為3,029億元(其中聯通580億元、電信780億元、移動1499億非5G投資+170億5G預估投資),相比2018年增加5.59%,為2015年以來的首次正增長,但三大運營商在5G方面的投資金額的絕對值依舊處於初期規模。

考慮到運營商當前的經營增長壓力以及4G投資的收回周期,預計未來在政府以及企業的支持、5G基礎設施投資商業分成模式的創新推動下,運營商的5G投資規模將會提速。

5G成為工業物聯網業務重要支撐。工業物聯網是工業體系和互聯網體系融合的產物。我國各地企業的工業水準層次不齊,工業變革必須從單點的信息技術應用向全面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而5G將成為工業物聯網業務的重要技術支撐。

5G邊緣計算加速工業IT及OT網絡融合,通過邊緣數據處理、跟蹤及聚合能力的增強,提升工業物聯網業務的高可靠、低時延等性能指標,提供更好的安全和用戶隱私,優化資源共享和用戶體驗。

“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落地,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啟動,物聯網生態圈開始建立。2019年3月,國家電網在2019年兩會報告中提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要建設運營好“兩網”(即“泛在電力物聯網”和“堅強智能電網””。

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

參考國家電網互聯網部的數據,目前國家電網已擁有龐大的聯網設備規模與海量數據,其中接入智能電表等各類終端5.4億台(套),采集數據日增量超過60TB,覆蓋全國約4.71億客戶的用電信息實現在線采集,車聯網接入充電樁超過28萬個。

2019年初,國家電網天津濱海公司聯合中國聯通、中興通訊、天津普迅、雲聖智能等多家公司,率先開展5G技術在電力行業中應用的研究,為5G技術在電力領域落地提供應用場景。

7月5日,國家電網發布了《配電物聯網技術發展白皮書》,未來將以配電物聯網為骨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助力城市能源智慧化發展。

車聯網有望成為5G重要商用場景。5G三大應用場景uRLLC具備超高可靠、超低時延特性,eMBB大幅提高速率,mMTC支撐海量物聯網,上述三者都使得未來真正的無人駕駛成為可能,5G將加快汽車的智能網聯化進度,車聯網有望成為5G商用下的重要落地場景。

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為C-V2X(CellularVehicle-to-Everything,蜂窩車聯),主要包括汽車與汽車(V2V)、汽車與網絡(V2N)、汽車與基礎設施(V2I)以及汽車與行人(V2P)四類場景。

它不僅支持現有的LTE-V2X應用,還支持未來5GV2X的全新應用,基於強大的3GPP生態系統和連續完善的蜂窩網絡覆蓋,可大幅降低未來自動駕駛和車聯網部署成本。

五、重點公司

1)安全可控:中國軟體、啟明星辰、中國長城、金山軟體、中新賽克、北信源、中孚信息、太極股份、深信服、美亞柏科、中科曙光、華東電腦、綠盟科技、衛士通、南洋股份、納斯達、三六零、華勝天成等。

2)雲計算與產業互聯網:廣聯達、上海鋼聯、新國都、拉卡拉、寶信軟體、用友網絡、金蝶國際、匯納科技、石基信息、漢得信息、賽意信息等。

3)金融IT:恆生電子、同花順、東方財富、長亮科技、新國都、新大陸、航天信息、頂點軟體等。

4)醫療IT:衛寧健康、創業慧康、萬達信息、和仁科技、麥迪科技、國新健康、東華軟體。

5)5G與自動駕駛:中新賽克、中科創達、四維圖新、千方科技、金溢科技、萬集科技等。

6)人工智能:科大訊飛、佳都科技、中科曙光。

7)其他公司:每日互動、佳發教育、華宇軟體、新北洋、新開普、信息發展等。

文章內容為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劉高暢在進門財經路演核心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