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差一點”成為末代皇帝的溥儁,為什麽被慈禧拋棄

“末代”一詞,是清末民國初一個頻頻出現的詞語,末代皇帝、末代皇后、末代王爺、末代國舅等等,都是在時代大變革下的產物,但是“末代大阿哥”卻是人們很少提及的。他是父親急於上位的寶貝,也是政治鬥爭的傀儡,同時也是為了保車而犧牲的小卒子,他就是差一點成了大清最後一任皇帝的愛新覺羅·溥儁

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以清朝皇帝的排序來說,同治皇帝的接班人看起來是光緒皇帝,但其實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按清代制定的皇室輩分“永綿奕載溥毓恆啟”來看,同治皇帝載淳與光緒皇帝載湉,皆是愛新覺羅“載”字輩的兒孫,是兄弟關係,而非父子。

上圖_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在同治皇帝駕崩後,慈安和慈禧召集惇(dun)親王奕誴、恭親王奕䜣、醇親王奕譞、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南書房諸王公大臣商定,因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所以將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繼大行皇帝”。

這一套“兄終弟及”的手段,意思就是讓載湉繼承鹹豐皇帝的皇位,等到載湉有了孩子之後,將孩子再過繼給已經去世的同治皇帝為子,繼承同治皇帝的帝位。這其中複雜的關係和操作自然是慈安和慈禧她們保存自身權勢的策略,也是她們在各方勢力中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不過這也給光緒皇帝之後繼承皇位的人劃下了道道,即必須是“載”字輩之後的“溥”字輩。

在光緒皇帝親政之前,帝後一直相安無事,但是在戊戌政變之後,鑒於不好掌控的光緒皇帝,慈禧有心將其廢除,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帝,並計劃於1900年扶持溥儁繼位,年號為“保慶”。當時“溥”字輩的宗室皇親有很多,為什麽慈禧單單選中了溥儁為繼承人呢?

上圖_ 愛新覺羅·溥儁【jùn】(1885年-1942年),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次子

為什麽大阿哥會是溥儁

這一點從溥儁的出身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二。溥儁的父親是端郡王載漪,他的母親叫做葉赫那拉·靜芳,他的姨媽叫做葉赫那拉·靜芬,也就是隆裕皇后,他的親姨姥姥就是慈禧太后。因此讓流有葉赫那拉氏血脈的繼承人當皇帝,是慈禧當時的首選,這也是為什麽她在光緒選妃時執意要光緒皇帝立自己外甥女為皇后的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位溥儁是一位“人情上的事兒一點不通···吃喝玩樂,盡情的享受,與人無爭”的主兒,所愛只有兩樣,一樣是吹拉彈唱,一樣是犬馬鳥蟲。

對於這樣的繼承人慈禧是相當的“放心”,再加上溥儁背後有急於想做太上皇的載漪聯合義和團在推波助瀾,於是溥儁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進宮繼為同治皇帝的子嗣,賞賜頭品頂戴,號為“大阿哥”。並與七天后,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大年初一,代替光緒皇帝前往大高殿、奉先殿向祖宗行禮。

明眼人都知道,新的權力交接要開始了,但是對於這樣的繼承人,西方各國卻極度不滿,而且大學士榮祿和慶親王奕劻對此也有異議,因阻力太大,這件事情只得暫時作罷。此後溥儁在宮中便經常將泥人上書李鴻章、榮祿和奕劻的名字,用木刀斬之。也就是在這一年,義和團運動的火焰燒到了京城,並且成為八國聯軍進犯大清的直接導火索。七月,慈禧攜帶光緒、隆裕等人以及大阿哥溥儁西逃。

上圖_ 慈禧太后西逃路上

大阿哥只是一個“孩子”

時局危急之下,在西逃的這一路上,溥儁卻依舊是浪蕩王孫的做派,絲毫沒有皇家應有的政治敏銳性。西行路上,慈禧與光緒皇帝都驚懼異常,甚至頻頻落淚,但這位十六歲的大阿哥卻是毫無危機感,一路上還有閑情唱京劇,甚至在逃難的隊伍後面吹嗩呐。

面對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主子,奴才們只得委婉地提醒他不要再吹了,如果吹也可以,能不能用手絹把嗩呐的喇叭口堵上。畢竟慈禧太后在前面的轎子上,後面“跟著個吹嗩呐的,不成出殯的了嗎?老太后哪有不翻臉的”。但是直到此刻慈禧太后還是沒有產生廢除溥儁的想法,因為到了西安行在之後,慈禧還把溥儁和光緒皇帝安排到自己的身邊住。

但是溥儁為人張揚人性,不知收斂,在西安行在依舊是飛揚跋扈。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可溥儁乾的依舊是“音樂、騎馬、拳棒”老三樣,據《西巡回鑾始末記》記載,溥儁與光緒皇帝常常爭執,以至於溥儁“屢遭太后鞭撻”,這樣的記錄在《宮女談往錄》和《庚子西狩叢談》中皆有印證,甚至在西安行在之時,溥儁趁光緒皇帝不注意,從其身後以拳擊之,將光緒打的撲倒在地,後被慈禧太后責打二十棍。面對溥儁如此種種不肖之狀,他的老師高庚恩曾言:“可惜一候補皇上將來恐成開缺太子”。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

被趕出宮廷的大阿哥

但是溥儁越是混账,對於慈禧太后來說越是放心,而真正讓慈禧太后產生放棄溥儁想法的還是來自朝中大臣和洋人的態度。在西安時,慈禧曾派原懷來知縣吳永為前路糧台,前往湖廣催促糧餉,當吳永見到湖廣總督張之洞後,談及大阿哥的時候,張之洞堅決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態度:“此次禍端,實皆由彼而起···現在尚留處儲宮,何以平天下人之心。且禍根不除,尤恐宵小生心,釀成意外事故···於將來合議必增無數障礙,此時宜發遣出宮為要著···”。

作為能與洋人簽訂“東南互保條約”的三巨頭之一,張之洞的意見是慈禧不得不考慮的,同時作為與洋人有交流的重臣,張之洞的話是否也是列強的意思,這就需要慎重抉擇了。且洋人要求懲辦的“拳匪”禍首名單上,溥儁的父親端郡王名列其中,對於被洋人打怕了的慈禧太后來說,當她聽到吳永轉述的張之洞給出的建議後,便重新有了考量。

1901年《辛醜條約》議和成功後,慈禧攜帶光緒率領百官回鑾,在十月份到達開封後,慈禧於十月二十日發布懿旨:“溥儁著撤去大阿哥名號,立即出宮,加恩賞給入八分公銜俸,毋庸當差雲雲”正式將溥儁趕出宮門,並給三千兩銀子安家費,由河南巡撫松壽派人伺候。三千兩銀子的安家費和入八分的輔國公的爵位,這些對於常人來說是難以企及的恩典,卻並沒有給溥儁帶來安逸的生活。

上圖_ 各國在《辛醜條約》上的簽署,以及李鴻章(左側)和慶王(右側)簽署的都是花押 (畫押)

出宮後的“遺老”生活

據溥儁的侄子毓運所述,在回到北京後,因為端郡王府已經被洋人燒毀,溥儁便回到了他爺爺的惇親王府中。但是他的叔叔載瀛並不待見溥儁這位落架的鳳凰,為了獨吞惇親王府的祖產,載瀛隻將王府東跨院中的二三十間房子分給溥儁居住使用,而且還不給他辦理“過戶”的手續,另外每年象徵性的給溥儁幾百兩銀子的王府地租。可這些哪裡夠溥儁過活。

正在鬱鬱不得志的時候,溥儁接到了他父親端郡王載漪的來信。原來根據洋人的意見,慈禧將端郡王發配新疆,但後來念及宗室顏面和親戚關係,就默許載漪投親到內蒙古阿拉善旗的蒙古王爺羅王家裡。在安定之後,載漪便給兒子寫信,希望溥儁也能到阿拉善一家團聚。溥儁聽到父親的消息後,便欣然前往內蒙古,並且還喜歡上了羅王的女兒,因此在端郡王的積極撮合之下,溥儁就和羅王的女兒在內蒙結了婚。

“梁園雖好卻不是久戀之家”,更何況習慣了北京繁華的溥儁也耐不住草原的寂寞,便和父親商量帶著羅王的女兒回了北京,住進了北京的羅王府。自此看來溥儁的結果還不錯,並且在進入民國後,他還借著自己曾經的“大阿哥”頭銜,在民國政府裡混了一個參議的職務,每年從民國政府和內蒙古嶽父那裡可以拿到不少的銀子,日子過的是優哉遊哉,可跟尋常百姓家一樣好日子壞就在壞在沒有好好過的心思。

上圖_ 鴉片用具

大阿哥最後的時光

回到北京後,溥儁和自己的妻子感情日見不合,手裡有銀子,所以他就逐漸去外面鬼混,還養了一個綽號“小媳婦”的女人,專門伺候他抽大煙,於是乎便將積攢的錢財全花在了吃喝嫖“三大件”上。到了民國十年,政府取消了他的參議頭銜,緊接著民國十三年,政府又沒收了惇親王府的土地。沒有進項的溥儁就開始賣房子,祖產買完之後,就讓妻子去求自己的小舅子塔王(彼時羅王已經去世)接濟。

塔王倒是對自己的妹妹、妹夫不錯,每月按時接濟,可是塔王死了之後,他的側福晉對這個整日裡“打秋風”的妹夫沒有一點好臉色,不僅吩咐家裡人不要把溥儁當成親戚對待,甚至讓溥儁住在馬房旁邊的一套房子裡。溥儁對此是又羞又惱,可自己更沒有活下去的本事,便寄居在馬房旁的小房子裡,隨後一病不起,死在了這幾間小房子裡,草草葬在了嘉興寺後院的空地上。

上圖_ 溥儁 坐照

縱觀溥儁這一生,他從來沒有去努力的生存過,只是像一隻寄居蟹一樣,被時局、被權勢顛來倒去,依附在各種勢力上。

他不壞,可是他無能,他高貴,可是他又很卑微。庚子之前他是父親牟利的工具,回鑾後又成了垃圾,歸於平淡時又戒不了自己聲色犬馬的毛病。你說他不幸嗎?相比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來說,他生前有所居,死後有所葬,這又是多少掙扎在社會底層百姓們求之不得的生活呢?

文:魏四維

參考資料:

【1】《清史稿》 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

【2】《西巡回鑾始末記》 撰著者不詳

【3】《晚清侍衛追憶錄》 富察·建功

【4】《宮女談往錄》 金易、沈義羚

【5】《庚子西狩叢談》 吳永

【6】《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編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