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蒙古大興安嶺:天保注入新動能

提起內蒙古大興安嶺,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是茂密的森林和遼闊的草原。作為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其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維系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

早在1946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即開始開發建設。1952年,中央批準設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開始有計劃地整體開發。木材等林產品源源不斷地從內蒙古大興安嶺運往全國各地,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十年,直至林區出現資源危機、經濟危困。

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12省(區)試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始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為主轉變。

天保工程

天保工程實施給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20年來,林區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分別由工程建設初期的737.6萬公頃、7.66億立方米、69.14%,提高到目前的813.5萬公頃、9.49億立方米和77.44%;累計分流安置富余職工9.6萬人,維護了林區穩定。

隨著天然林保護“停伐、擴面、提標”等政策深入推進,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按照國家《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的要求,大興安嶺林區不斷健全和落實天然林管護制度,對14497.38萬畝林地全部落實了管護責任。按照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國有林管理局、林業局、林場、管護員(站)層層簽訂森林管護責任書,同時根據管護工作職能要求,將管護人員劃分為直接管護、專業管護、季節性管護和管輔人員,不同區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管護方式,做到人員、標誌、地塊、責任、獎懲“五落實”。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66.7萬畝、森林撫育6953萬畝、補植補造177.5萬畝,有效管護林地14497.38萬畝。目前,林區森林管護人員總計2.2萬餘人,管護站513座,管護責任落實率為100%。

在鞏固停伐成果的同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斷開發林下資源、落實轉產項目、穩妥剝離社會職能、妥善分流安置富餘人員,提高職工收入。林區在崗職工年均工資由1998年的4302元提高到2017年的5萬元,實現職工工資連續20年上漲,年增長率達13.78%。按照屬地事業部門標準,職工住房公積金比例由工資總額的6%提高到12%。啟動了企業年金制度。完成混崗集體職工身份認定,共審核認定混崗集體職工5.6萬人,其中參保4.5萬人,1.4萬人已辦理退休手續並享受社會保險。一次性安置人員社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分3年累計審批一次性安置人員7.7萬人,發放社保補貼資金9億元。

天保工程的啟動,讓林區伐木人變身“森林衛士”,林區進入了以建設、管護為主的新時代。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碳匯作為林業生態產品進入交易市場。2014年,綽爾林業局選用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方法學進行碳匯開發,於2016年完成注冊。經監測,2010年至2014年的第一個5年項目減排量為38萬噸,預計20年總減排量為138.7萬噸。2017年12月18日,綽爾林業局與浙江華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一筆金額為40萬元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這也是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第一筆碳匯交易。

不僅是林業碳匯交易邁出了林區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步伐。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通過旅遊開發、森林資源管護、勞務輸出、發展種養業等林產工業和非林非木產業,林區逐步實現了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目前,林區旅遊發展初具規模,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已被列入內蒙古大興安嶺精品旅遊線路,成為內蒙古生態旅遊和“東北亞寒溫帶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內蒙古原始森林旅遊的空白。與此同時,推出額爾古納界河觀光、激流河泛舟、原始林野宿、森林浴健身等旅遊娛樂項目。自1998年至今,累計接待遊客近150萬人次,地區性旅遊綜合收入達到7.5億多元。

今日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廣大幹部職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心森林、注重生態。(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