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用60%感染換群體免疫 專家:這是“視死如歸”,或致40萬人發病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財經》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 |《財經》記者 孫愛民

編輯 | 王小

讓4000萬英國人接觸新冠病毒,以便達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近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裡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發表上述言論,一時輿論嘩然。

此前,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公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將會使更多英國人失去所愛之人。

英國部分人士主張的“群體免疫”法,是為了控制新冠病毒在未來冬天再發生時帶來的影響。按照帕特裡克的說法: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會像季節性流感那樣,每年都會發生;長遠來看,形成群體免疫才能有效控制。

群體免疫是指在疾病流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免疫力,當群體免疫力提高時,病毒的傳播力也就會相應下降。

然而,用數千萬民眾試險,甚至可能造成數十萬死亡的冒險做法,在英國遭到來自多方的反對。英國前衛生大臣傑裡米·亨特(Jeremy Hunt)稱,“這是英國的緊急狀態,但我很吃驚,政府明明知道,我們距離意大利僅相差4周,卻依舊沒有任何作為,動作過於緩慢。”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主編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評論稱,英國政府的決策並不是依據科學做出的,而是在拿公眾的安危玩“輪盤賭注”,是個重大的錯誤。

“英國選擇的是一種緩疫策略,目的是為推遲和壓低流行高峰,但代價是會延長疫情流行時間。”一名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分析,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還不確定。

這一延緩策略,意圖把疫情拖到夏天,氣溫上升,到那時,醫院床位不會那麽緊張,疫情也能得到控制。

可在北京大學美年公眾健康研究院教授寧毅看來,英國現在公布的是一種視死如歸的策略,總人口6700萬的英國,按照60%來感染,最終4000萬人被感染來建立免疫屏障,結局很可能至少4000甚至上萬人死亡,醫療資源不會因此保留,反而會耗盡,“相信英國的策略未來幾天便會有大的調整”。他對《財經》記者說。

不同國家的防疫策略,基於各自體制、文化特點、社會和經濟承受力,英國的緩疫策略究竟如何,還需觀察。

抗疫四個階段,前三個都不現實

3月12日,帕特裡克·瓦倫斯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身份,站在首相一側,在新聞發布會上向媒體為英國的抗疫政策辯護。

帕特裡克預測,新冠疫情在英國的高峰期將會持續10個到14個星期,在這期間,老年人將會得到重點保護。50%的人群會在高峰期的3到4周內感染,95%的人群將會在9到10周感染病毒。

而他的老同事寧毅,在3月13日主持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評論了英國應對新冠疫情的四個步驟,即阻擊(containment),延緩(delay),疫苗醫藥(research),強力乾預(mitigate),最終,寄希望自然感染以獲得群體免疫的策略。帕特裡克曾於2012年到2018年間,擔任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的研發總裁,寧毅曾經在此間與他共事過。

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在發布會上宣布: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即從“試圖控制病毒”到“延緩擴散”。

在第二階段,持續咳嗽、發燒患者,將實行居家自我隔離7天,期間無需對輕症患者進行醫學檢測;學校取消境外旅行計劃。但是,英國並沒有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大面積學校停課、工廠停工,也未宣布限制大規模的民眾集會、聚會活動。

帕特裡克在此後的發言中解釋,下一階段,才將是禁止大型集會與大範圍的家庭隔離。“新冠病毒的大部分傳播,發生於小規模聚會中,而非大規模集會”。

寧毅認為,英國政府四步走的策略不現實,在第一階段,並沒有強有力的遏製措施,就達不到第二階段的延緩的目標,疫苗短期內更不現實,可能的藥物不會有神奇的效果,所以應該是很快就會進入第四階段——強力乾預。“意大利和韓國從‘佛系’防疫開始,現在不得不應急強力乾預。”

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信息,截至3月13日,英國確診病例已經達到798,其中有11名患者死亡。

在寧毅看來,英國的新冠肺炎病例已經到了快速增加的階段,“已經跳出一般的家庭或者是小範圍的感染,到了社區傳播的階段,現在確診人數3到5天翻倍,可見疫情正在快速往前發展”。

與避免群眾大型集會的法國、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采取了不同路數,英國政府不得不面對質疑。

此前接受BBC採訪時,帕特裡克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減少峰值、延緩峰值到來,並不是完全強行壓製住疫情。為此,基於大多數感染患者呈現輕症,需要讓更多的人感染病毒以形成群體免疫。“如果你非常嚴厲地壓抑某樣東西,一旦有所放鬆,它就會反彈,而且是在錯誤的時間反彈”。

帕特裡克擔心,如果眼下沒有足夠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未來冬季新冠病毒卷土重來之時,醫療體系將會不堪負荷。

視死如歸的策略?

激增的感染病例數字,讓英國將疫情拖到夏天、醫院床位不緊張時,來控制疫情的策略難度大增。更何況,預測都是基於一定的假設前提,帕特裡克對英國新冠疫情的預測,其假設前提是否合情合理?

帕特裡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提到新冠肺炎在大多數病人身上是輕症,死亡率只有1%,或者更低。致死率低,這也是英政府考慮讓60%的人去接觸病毒的原因之一。

“這個假設明顯是錯誤的。目前中國還有這麽多確診病例沒有出院的情況下,病死率就已經在3%左右了,遠超1%,未來還會高一些,是流感病死率的幾十倍。”寧毅說。

據中國國家衛健委的數據,目前新冠肺炎在中國的病死率是3.94%。從2月13日到3月13日,新冠肺炎在中國的病死率每一天都在增長,從2.16%升至3.94%。

此外,普通人接觸多少量的病毒是安全的?科學界還沒有定論,現在不知道新冠病毒的閾值:接觸多少病毒不發病也不清楚。

只有在不發病的病毒量底線之下,才會產生類似打疫苗的效果,形成持久的免疫力。

不僅如此,人群中形成群體免疫力,對病毒的危害形成一道屏障,但一旦病毒變異較大,這道屏障就需要重新加固。

雖然全球多個研究團隊,分別對數十條、上百條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進行比對,目前尚未發現新冠病毒較大的變異,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幾個月,以至2020年冬季時,新冠病毒仍然保持穩定狀態。此前有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疫情的兩個月後,變異速度開始加快。

“即便是流感,每年都會發生一些的變異,疫苗的研發與群體注射,是跟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的。”寧毅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病毒,防疫策略應該保守一點,“病死率高,醫療資源很容易崩潰;而且新冠肺炎病程比較長,恐怕等不到夏天到來,大批病人擁擠到ICU後,連病房都沒有了。”

在寧毅的印象中,曾在葛蘭素史克任研發總裁時的帕特裡克,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但是對數據不大敏感,不是傳染病方面的專家,“對他這個決策有些失望,不太實際,也許他的專家組做過非常精準地預測。目前看,這樣難度非常高”。

鮑裡斯·約翰遜任首相以來,一直給外界強力的印象。“這是個視死如歸的策略。死亡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免疫。可40萬人發病,哪個國家都受不了。目前的策略是行不通的。”寧毅認為,英國接下來可能會趁著節日,順道實施停課,“快的話,幾天內就會調整策略,最遲也超不過兩周,就會進入第四階段,進行強力乾預”。

群體防疫代價:會延長流行時間

病毒專家、哈佛大學教授Marc Lipsitch,在三月初預測,新冠病毒極有可能造成全球40%到70%的人口感染,“人們還沒知曉自己感染時,就已經在傳播病毒了”。

Marc Lipsitch結合了多個常用的追蹤與預測流行病的數學模型,得出上述結論。他建議,政府部門嚴格限制公眾的集會,但他認為這很難做到,因為“集會包含了教會活動等”。

一名深度參與國內疫情防控的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就目前新冠病毒呈現出來的面目看,它變成與人類長期共存之前,會使相當高比例的人類感染,呈現隱性感染或發病,這一比例將高達50%到70%。

在這位專家看來,在新冠病毒與人類共存之前,中間這一感染過程不加以有力地壓製,其他地方還會出現像武漢1月中下旬的情形:病人激增,短時間內造成醫療系統嚴重過載。

不同國家基於各自體制、文化特點、社會和經濟承受力,選擇采取了不同策略。

中國從2020年1月以來,采取的是“遏止”或“圍堵”的策略,在境內阻斷疾病的傳播。“這一策略取得了相應的效果,但難以長期維持。如果采取中國式措施,就要考慮一直堅守,直至人口中有高比例的人都打上了疫苗。”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分析。

一些歐洲國家的緩疫策略做法,是想推遲和壓低流行高峰,即讓病例增長速度慢一點、幅度低一些,盡量不要使醫療系統過載。在這種情況下,使人群中相當的比例通過感染獲得免疫,以使疫情得到緩解,但代價是延長了疫情的流行時間。

在中國之外,多數國家采取的是緩疫策略。即便目前,韓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正在實行強力措施的國家,他們在最初也是“預防性的等待”。而在確診人數暴增後,這些國家也並未實行嚴格意義上“中國式的圍堵策略”——致力於將傳染源完全消滅、將病例歸零,而是提升緩疫措施的力度。

“現在還很難判斷哪個策略是最優的。”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告訴《財經》記者,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英國對疾病特徵的認識有什麽技術誤判,至少他們知道新冠病毒比2009年的甲流更厲害;即便其他國家選擇的緩疫策略,在具體措施、實施範圍、時機和力度上也會各有差別,效果也會不同,“他們的策略措施能否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存在不確定性”。

(《財經》記者信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