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輸家的賭約 格力和小米五年經歷更值得關注

12月2日,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格力電器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董明珠說,其實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麽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於輕資產。

將時間軸撥回到過去,這個賭局是五年前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晚會上設下的,當時雷軍開玩笑說,如果五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輸給自己一塊錢。董明珠自然不願意示弱,霸氣地回應,被超越願意賠十億元。

董明珠和雷軍之間的這個五年賭局,從今天來看,正如董明珠自己所說,“本身並沒有什麽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但在當時,格力和小米實際上代表著兩種趨勢,格力代表的是傳統的製造業企業,而小米則代表著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那時的董明珠之所以豪氣乾雲,大概是因為她沒有意識到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小米日後會迎來如此迅猛的發展。

2013年到2018年,是小米命運沉浮的五年。小米搭上了互聯網風口的火箭,享受了高速增長的光環,也由於出貨量放緩受到了商業模式的質疑,但最終打敗了困境,順利在香港上市。從數據和結果來看,這五年小米營收增長逾3倍。小米集團在10月25日公告,預期十月底手機今年出貨量將超過1億部。除了手機以外,小米還衍生出了小米電視、盒子、路由器等產品,在小米生態鏈的投資版圖上,還給米家增加了不少智能家居。甚至在今年推出了直接和格力對標的小米冷氣機。

五年間,董明珠帶領格力繼續創新,格力手機、機器人、精密模具,等一些高科技產品相繼問市,還計劃收購珠海銀隆,大膽進軍汽車行業;參與半導體並購案,進軍芯片全產業鏈,格力已經將家電產業轉型到工業集團。

格力前三季度的營業額增長到1486.98億元,小米則為1304.46億元。

轉眼到了2018年,10億賭約即將到期,相較於雷軍的三緘其口,董明珠顯得信心滿滿。這5年時間,格力與小米做了什麽?

格力PK小米,十億賭局背後的價值

1、格力營收力壓小米,小米增速略勝一籌

回顧這5年的發展,小米增長相當迅猛。從2013年的316億,到2017年的1146億。2018年第三季度營收508億元人民幣;前三季度,小米營收總計1304.94億元,同比增速64.1%。小米國際業務、IoT以及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的增勢迅猛,本季同比收入增幅分別達到112.7%、89.8%、85.5%。

反觀格力的銷售額從2013年的1200億開始,在2014年達到1400億的高點,然後回落到2015,2016年的1100億左右。雖然2017年全年的銷售額數據尚未出來,但從格力公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財報來看,格力前三季度總收入為1120.27億,同比增長34.51%,可以預測今年格力是能實現大幅度增長的,從目前來看,董明珠已經透露格力2018年營收額預計達到2000億,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格力的營業額已經超過了小米,這場賭局董明珠獲勝的概率似乎更大一點。

2、從市值上看小米已經超過格力

小米今年上市之前曾經希望以1000億美元估值上市,雖然資本市場行情低迷影響了小米的估值。截至12月11日,格力市值2175.29億人民幣,小米市值3387.19億港元,折合2988.78億人民幣。從市值上看小米是格力的1.37倍,小米已經和格力拉開差距。

3、越過漂亮的數據,看到的是小米的利潤短板

從利潤角度,格力2017年淨利潤224.02億,小米運營利潤122.16億元,淨利潤-438.26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格力實現淨利潤211.18億元,而同期小米為101.45億元,不到前者的一半。這種格局與五年前相比較並沒有改變什麽。

4、多元化布局

格力在家電領域做到了全覆蓋,除了王牌產品家用冷氣機、中央冷氣機以外,熱水器、冰箱、生活電器(電飯煲、電磁爐、淨化器、乾衣器等)應有盡有。格力50億收購長園集團進入新能源汽車配件領域,同時30億參與半導體並購案,注資10億的格力芯片公司也已經正式成立。格力還有在橫跨產業鏈上下遊的,零組件自產自用的野望。格力旗下有凌達壓縮機、凱邦電機、新元電子等一批子公司。

13年格力成立自動化製造部研發機床,17年格力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問世,這也標誌著格力踏上智造之路。

比起重資產的格力,小米是一家輕資產公司,產品主要靠代工。蘋果等高科技企業走也是代工路線,但小米的業務範圍猶如星辰大海,擴張得厲害,研發了筆電電腦、電視、家電、電子設備等多種智能產品,立志要做一家以手機為主的綜合生態性企業。

小米手環、小米音響、小米電源這些產品其實就是一個個小米投資的故事,而小米的野心,是集齊“500”個各種類似的公司組成小米生態。

5、格力營收依舊單一,小米多元化成效顯著

從產品線角度,格力的主要收入仍然來自於冷氣機,佔比達到83.34%,其他收入包括智能裝備和智能電器。小米主要收入來自於智能手機,佔比68.80%。小米的產品線相比格力要豐富得多,除了手機,小米在電視、筆電、冷氣機、智能電器等領域不斷延伸其產品線,且都銷量不錯。

據公開資料統計,格力電器過度依賴冷氣機產品,這對格力電器未來發展並不利。一方面是冷氣機市場成長空間有限,已經面臨行業天花板;另一方面,冷氣機銷售與房地產銷售、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而房地產已開始降溫,之後勢必會傳統到家電領域,氣候因素則更具不確定性。

反觀小米多元化策略成效更為顯著,其中手機銷售收入佔比呈緩慢下降趨勢。從2015年到2017年,手機業務的營收佔比已從80.4%壓縮至70.3%;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營收比重再一次下滑至68.8%。

與格力相比,小米風格似乎比較佛系。5年來,小米做的事情依舊沒有變——主打高性價比的消費電子產品,通過低價吸引大批死忠粉,再依靠龐大的用戶群體做生態化的運營。小米性價比高,產品線多。

6、格力的國際化程度遠低於小米

2018年三季度,小米海外收入貢獻223億,比增112.7%,佔集團總營收43.9%,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根據第三季度出貨量,小米在30個國家的智能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五。而格力2017年國外營收185億,佔比12.4%。

從歷史數據看,小米和格力可能旗鼓相當,格力雖然略勝一籌,但勝負難以預測;從行業來看,則是小米佔優勢,畢竟互聯網是大趨勢,奇跡隨時可能發生。

小米格力十億賭局誰將獲勝:抓住未來的才是最後贏家

五年的時間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一個不算短的時間,因為不同的發展時期遇到的問題是不相同的。正當壯年的格力與年輕的小米在這五年間的發展恰恰都經歷了自己的發展瓶頸期。

1、格力的問題:

1)格力電器主營業務單一

雖說格力五年來的營業額呈現上漲的態勢,但說起格力不少人想到的就是“好冷氣機,格力造”,而像是冰箱、電飯煲等其他業務則沒有冷氣機這麽大的“名氣”。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在企業營收入上,冷氣機基本成為格力營收入來源“壟斷式”的存在,其他家電品牌基本隻佔到2%左右的份額。

家電是耐消耗產品,在經歷過一場市場爭奪戰之後,將會進入緩慢發展階段。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變頻冷氣機、藝術化冷氣機在市場上的普及率已經高於60%,冷氣機市場發展空間在逐漸縮小。

目前,格力冷氣機的市佔率已經相當高,約為44%(整個中國冷氣機市場零售額約為2800億元),繼續提升份額的難度非常大,好比一個學生,他的成績從60分提高到85分易,從95分提高到100分難。

格力冷氣機在市場上的發展逐漸逼近天花板,單一品牌已經難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和利潤。

2)格力電器多元化的難題

不管2018年的業績如何,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格力電器主業已經“觸頂”。所以,跨界、多元化幾乎成了格力電器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格力試圖通過布局手機、芯片、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豐富自己的產業結構,但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反而成為格力發展的累贅。首先,智能手機之路已經折戟沉沙,但據媒體報導,截至今年4月,格力二代手機銷量不到10萬部,其在京東商城的評價只有49個,而小家電業務只能說是不溫不火。

其次,格力打算收購珠海銀隆,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然而最終因中小股東否決了募資方案,董明珠只能拿出自己全部身家投入的銀隆新能源反而股東失和,陷入困境。而今,格力和珠海銀隆的紐帶,只剩下董明珠和進入珠海銀隆的那些格力前員工。

最後,500億造芯片是格力最靠譜也是最難的一次“跨界”。近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透露,投資30億元間接入股安世半導體,在此收購案的推動下,格力電器的造芯計劃真的落地了!但造芯片不是一句話這麽簡單,需要大量技術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見效慢,而且成功率低。董明珠公布的芯片研發投入在500億,在面對動輒百億千億成本的芯片研發就是杯水車薪。

3)格力加強線上管道布局,慢人一步仍為痛點

相比於美的、海爾早早自建電商平台,格力布局線上管道顯得姍姍來遲。此前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表示,格力不是不願意發展線上管道,而是一直在等待時機成熟。格力對線上銷售的後期服務和線下一樣,非常重視,如果售後服務無法滿足線上的銷售,那麽格力絕對不會進行線上推廣。

但在董明珠與小米董事長雷軍“10億元”賭約之後,格力開始向阿里等電商管道業務傾斜。格力引以為傲的線下銷售雖然實力強大,但是電商線上管道是大勢所趨。

但格力的電商平台發展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海爾和美的早在兩年前就紛紛完善了電商銷售管道,並且銷量持續在往上增長。在這5年間,格力已經連續3年被老對手美的甩在身後。2017年,美的營收達到約2419億元,最新市值達到2444.57億元,比格力多出近300億元。

4)格力的國際化比重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格力是三大白電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對本土市場依賴程度最高的企業,也就是說,海外市場對格力電器的貢獻率在三大白電巨頭中最低。格力電器海外市場貢獻率不足25%,而美的、海爾的海外市場貢獻率均已接近或超過50%。

格力的企業戰略相對封閉,對開發、經營國際市場不利。

不過,格力也在改變。今年1月份,格力光伏多聯機正式落地美國鳳凰城,用董明珠的話說,“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冷氣機項目”。至於多大?格力官方均未透露交易額。

格力超低溫多聯機產品也已入駐美國水牛城,格力同樣沒有公開交易額。

2、小米的問題:

1)小米的印度智能手機老大地位不保

眾所周知,自從小米進入印度手機市場後,迅速拿下相對較高的市場份額。小米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小米又著重突出了自己在印度市場的成績,稱“第三季度小米繼續保持印度市場份額第一,達30%,比第二名高出7%。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印度市場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地位。”

然而,從公開數據來看,小米“在印度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出貨量第一”的說法似乎並不成立。今年7月24日,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發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報告三星以29%的市場份額力壓小米,奪得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小米則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二,市場份額為28%。

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出,小米在其國際化根據地市場的老大地位並不穩固。此外,小米在印度市場還面臨來自OV、榮耀等品牌帶來的競爭壓力,其第一寶座的位置還有待進一步鞏固。

2)小米在國內市場日益艱難

2018年三季度報裡說了這508億元營收裡面國際市場佔了43.9,也就是223億元,但是這裡沒說明的是在海外市場(主要是印度)售賣的都是紅米等低端機,利潤率極低。

如果扣除印度的手機銷量的話,國內又有多少?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說明,小米國內上半年的銷量只有2670萬部,排在OPPO、vivo、蘋果、華為、榮耀之後,跌出前五,而且下半年還有華為的mate旗艦熱賣,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3)小米沒有殺手鐧級別的產品,中高端市場剛剛發力

作為小米最核心的業務,智能手機產品總能給小米總營收做出最大的貢獻。具體到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的營收達349.8億元,同比增長36%,佔總營收近七成。

在財報發出後,雷軍通過微博發聲,稱小米“站穩高端市場”。但從平均售價來看,這一說法似乎也很難站得住腳。

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為1052元,作為對比,今年華為、OPPO、vivo等主流廠商推出的旗艦產品平均售價在3000元以上,華為Mate 20 Pro、OPPO Find X、vivo NEX的均價甚至超過了4000元,遠超小米售價。

定價2000元以上的手機還是很難被看作為高端手機。

並且2018年小米發布的MIX3代不禁讓人失望。OPPO、vivo像致敬一樣交出了自己真全面屏的作品,而MIX3的滑蓋方案,在OPPO Find X 面前,似乎無亮點。

而華為繼續在軟硬一體化的路線上狂奔,沒有追逐真全面屏,卻也拿出性能強悍、沒有短板的mate系列,尤其是拍照性能。

4)轉型互聯網公司進展緩慢

財報數據來看,小米的營收支柱始終是以手機為核心的硬體業務,小米智能手機的營收達349.8億元,同比增長36%,佔總營收近七成。儘管小米在第三季度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較上一季度的8.8%有小幅進步,但在三百多億的總營收面前,依然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5)股價依舊破發,被高估

回望小米上市之初,德意志資本、麥格理、光大證券、西南證券等券商機構,均在研報中給予小米“增持”、“買入”評級,目標價在19.6港元/股至30.3港元/股之間。

目前小米與17港元/股的發行價相比,當前股價依舊縮水13.3%,仍處於破發狀態,與機構預期的目標價漸行漸遠。

進入11月後,機構分析師便開始下調小米的目標價。其中,麥格裡下調小米預測市盈率從35倍降至33倍,目標價則由30港元降至25港元,不過維持“跑贏大市”評級;花旗將小米的目標價調至17港元;建銀國際將小米集團評級從跑贏大盤下調至中性,目標價從20港元下調至16港元。

對於小米業績尚佳但股價不振的原因,行業專業人士認為,歸根結底,這說明小米的業務模式不被資本認可。

結語

已至年末,這場賭約也終於到了即將揭曉答案的時刻,雷軍、董明珠這兩位大佬之間的巔峰對決,到底誰會贏呢?相信最終的結果也只能等到兩家企業公布2018年年報之後,才知曉實際戰況如何!

十億賭約的生效的這五年裡,董明珠混成了網紅,帶領格力在多元化的路上試水,跨界手機行業,毅然決然殺進新能源汽車領域,甚至做起造芯“夢”,雖然多元化之路走得坎坷,但在備受爭議中的董明珠並沒有妥協。格力電器2013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營收分別為1186.28億元、1377.5億元、977.45億元、1083.03億元、1482.86億元和1487億元。

對比小米,則享受到高速增長的光環。當初實力懸殊都敢以一己之力叫板格力這艘商業巨輪,更何況乘著互聯網風口的火箭,做手機,做電視,甚至還造起冷氣機。小米在203年至2018年前三個季度營收分別為316億元,743億元,668億元,684億元、1146億元和1304.9億元。從百億體量衝擊到千億體量,顯然彪悍的小米隻用了短短五年的時間。小米花了八年的時間,達到了和創辦了27年的格力同等的市值和收入,這意味著互聯網的效率和速度確實不同凡響。

其實在這場賭約中,並沒有輸家,小米贏得了市場,格力贏得了品牌。在這場世紀豪賭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實體企業格力的多元化發展,我們也見證了互聯網企業小米的高速增長,顯然這都是中國製造在當前的縮影,無所謂輸贏,這都是中國企業的整體躍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