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經濟正在告別“免費時代”

(小塵4x/圖)

豐巢收取超時費,十二小時免費時段之外,收取每小時0.5元。封頂3元。本是一場“茶杯裡的風暴”,卻成了多方激辯的輿論熱戰。最終以企業妥協、放寬時限告終,但是收費的目的還是達到了。或許多年以後的經濟史中會濃墨重彩地記錄這一事件,這場“五毛錢之爭”是互聯網經濟從“免費時代”終結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互聯網興起後,“免費服務”曾經是絕對主流,形成了一個默認免費模式的特殊時代。其中的原因頗為複雜。

互聯網早期,是一個“理想主義時期”,這個時期,互聯網參與者的社會比重不高,屬於邊緣小眾群體,自娛自樂的氛圍濃厚。而且,年齡也偏低,“公開共享”的互聯網烏托邦是主流意識形態。比如早期的網絡論壇BBS,幾萬會員就是“大山頭”了。日常運營維護依靠熱心玩家業餘支持,商業化受到了普遍的排斥——大部分也沒有商業價值。

“理想主義時期”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大眾化的互聯網生態趨近現實社會。免費模式還在繼續,但驅動力已經不同。所謂“互聯網行銷”取代了原來的烏托邦理想,從行銷角度維持“免費”的形式。此時的“免費”已經不是憤世嫉俗的反商業化,廣告收入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標配。廣告收入的優勢在於,無需深度涉入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可以單純從流量中產生收益,第三方付錢在形式上保護了用戶免費的感覺。

但是,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不能靠微薄的廣告收益維持經營,人類經濟活動中首次出現了大規模虧損卻又欣欣向榮的企業群體,這就是“互聯網行銷”的奇妙之處。以金錢換時間,以時間換規模,燒錢獲客、規模為王。此時的互聯網免費,是“資本請客”的白吃白喝,著實有點反常。

其實,“賠本賺吆喝”不是創新,連傳統相聲《賣布頭》都會反覆講“先賠後賺”的道理。“獲客成本”和此前企業的行銷成本、廣告成本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傳統企業哪有持續燒錢幾個月、幾年的能力?互聯網是時代的幸運兒,趕上了各國政府超發貨幣的饕餮盛宴。大量熱錢流入金融資本市場,為互聯網燒錢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以美國為例,2003年-2008年五年間美聯儲M2供應量上漲了40%,美聯儲MZM貨幣指標擴張了50%。而納斯達克指數在同一時期也表現強勁,基本收復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失地,成為金融資本市場僅次於房地產的第二大受益者。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不差錢”的時代造就了燒錢的“互聯網行銷”。

換一個角度看,互聯網的燒錢高潮掩蓋了貨幣超發的副作用,多少有點“瞎貓撞到死耗子”的喜劇氛圍。超發貨幣在互聯網領域的新興產業沉澱,一部分以“請客吃飯”的形式轉為商品消費,更多的則轉化為股票等金融資本沉澱了下來。其中確實產生了真金白銀的社會效益,但也積累了不少的泡沫。比起次貸背後的房地產燒來燒去就是磚頭水泥,互聯網燒錢好歹要進步一點,確實燒出了不少創新。但是,遵循邊際效應的規律,互聯網產業中有價值的投資項目越來越少,剩下來更多的是怪力亂神,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際,市場已經對美國科技股泡沫產生了擔心,只不過房地產的次貸危機爆發後,納斯達克的表現就不那麽刺眼了。危機過後,互聯網的盛宴又恢復如初——既然有了房地產過熱充當罪魁禍首,科技股那點小毛小病的發燒症狀也就不予計較了。又是十年愉快的燒錢遊戲。

但是,任何投資最終都要遵循基本的商業邏輯,天下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新冠來襲之前,擺在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面前的已經不是收不收費的問題,而是怎麽收費。新冠對經濟的衝擊更造成了資本的冬季。豐巢不是第一家終結免費的互聯網企業,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免費時代已經終結,毫無懸念。走出免費的舒適區,肯定伴隨著痛苦指數的上升,企業要面對失去客戶的風險,客戶要承擔支出的成本。本質上是一回事——那就是不再免費之後,互聯網企業提供的服務是否還有存續的必要。

但是冷靜思考,還是應該承認進入收費時代是互聯網經濟邁向成熟的標誌。年少輕狂的烏托邦理想不能支撐產業的長期發展,違背常理的大規模燒錢更是高風險遊戲,都不是健康的經濟運行。是到了回歸經濟活動常識的時候,以合理的利潤預期為前提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金融投資才會有長期的社會效益。一面是免費狂歡,另一面是爆雷不斷,肯定不是健康的經濟運行。熱錢燒出來的免費時代或可懷念卻不值得留戀,當年埋下的雷會逐一爆炸——沒有僥幸,只有瑞幸。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江東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