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藺相如官居廉頗之上並非功勞大,而是廉頗說了不該說的話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這些典故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非常熟悉。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無價之寶——和氏璧,心裡自然美滋滋。然而,這個消息被秦國的秦昭襄王得知後,提出以十五座秦國城池作為條件要換取趙王手中的和氏璧。秦國實力強大,趙王不敢得罪,但又明知秦王不可能真的割讓城池。正在趙惠文王糾結之際,趙國宦官繆賢將家中的舍人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安排讓他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經過與秦王的一番巧妙周旋,藺相如最終不辱使命,將完整的和氏璧帶回到了趙國。

幾年後,秦王約趙王到一個叫澠池的地方舉行會盟。在會面過程中,秦王盛氣凌人,對趙王進行羞辱。隨趙王同行的藺相如不忍國君受辱而當場發飆,既為趙王挽回了面子,也讓秦王有所收斂。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件事情過後,藺相如得到了趙惠文王的破格重用,被任命為上卿,位居趙國名將廉頗之上。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反倒是藺相如後來者居上,這讓他心中實在難以服氣。之後發生的“負荊請罪”、“將相和”這些典故對大家來說也肯定不會感到陌生。然而有一個問題卻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藺相如雖然有功,但與廉頗在戰場上攻城略地比起來,他的功績似乎並不足以蓋過後者。憑什麽藺相如能得到飛速提拔,廉頗卻原地踏步呢?其實關鍵問題在於廉頗曾說了一番不該說的話。

澠池之會發生前,趙惠文王曾打算拒絕前往,理由很簡單:秦國實力強大,且秦昭襄王又十分傲慢,趙王擔心自己有去無回。然而,廉頗、藺相如等一大幫趙國臣子們都勸趙王應約前往,因為不赴約就顯得趙國太怯懦,今後更會被秦國瞧不起。無奈之下,趙王只好起身前往澠池。為了防備秦國方面仗勢欺人,廉頗率領趙國大軍一路護送趙王至邊境,並駐扎在邊境地帶為趙王撐腰。

原本這些安排都已經做得比較到位了,可是廉頗卻仍感到不放心。於是就在與趙王辭別的時候,廉頗突然詢問道:“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以絕秦望。”(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

廉頗這番話的本意可能是為了趙國著想,避免秦國挾持趙王以威脅趙國。可是對趙王來說,臨行前聽到這些話心裡肯定不是滋味。你廉頗身為趙國大將,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護國君人身安全。可如今卻說出這麽一個不痛不癢的“B計劃”,這讓本來就忐忑不安的趙王心裡怎麽想?

由於時間緊迫,趙王也只好當眾答應廉頗的這個要求。不過此事必然會使廉頗在趙王心中打下一個大大的差評。

在“澠池之會”上,秦王強迫趙王進行才藝表演(鼓瑟),隨趙王同行的藺相如靜待趙王鼓瑟結束後,立即要求秦王擊缶(古人以缶為樂器,用以打拍子)作為對趙王表演的對等回應。秦王打算不答應,藺相如卻怒目相視威脅說要死給秦王看。秦王不想把事情鬧大,只好硬著頭皮也進行了一番才藝表演。

藺相如不惜以死相爭,最終為趙王贏回了面子,因此給趙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反觀廉頗雖然話糙理不糙,但卻讓趙王感覺這位大將可能忠於趙國,但卻未必忠於自己。所以在提拔幹部名單上,藺相如被安排在了第一位,而廉頗雖然也參與了護駕任務,但卻沒得到任何封賞。

廉頗的教訓與今天許多職場人士碰到的情況其實很類似,一些做法可能對公司有利,但卻會損害到直接領導的利益。當事人幹了看似正確的事情,結果卻吃力不討好。如何平衡公司利益和領導利益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每個職場人士都要仔細琢磨的一件事情。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