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李書福通過其個人擁有的吉利集團(不是吉利控股集團)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個人股東的消息,引發的關注和討論,不亞於前兩年美的收購自動化機器人公司Kuka。

德國媒體一如既往地懷疑來自中國的投資動機,而柏林的政客們也找到一個良機,顯示自己保護核心德國競爭力的強硬立場。

但德國畢竟不是美國,雖不可避免也有民族主義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但德國自身作為一個世界級的貿易大國,從開放的全球化協作體系中也是獲益良多。

作為一個只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德國一直位列全球第一大出口國,而世界出口冠軍的位置,在2017年才剛剛被中國所取代。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能長期躋身世界頂尖經濟體之列,其驚人的工業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實力,可見一斑。

構築德國競爭力的基礎,正是持續的科技研發和創新,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德國工業桂冠上最閃亮的那幾顆明珠之一,戴姆勒集團的興衰起伏,都不可避免的會觸動德國民眾的心。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李書福收購戴姆勒9.69%的股份,一躍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豪華車廠家的第一大個人股東,引起的波瀾,自然不小。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下德國幾家權威時事政經媒體的反應。

德國媒體可能存在偏見的感性

《商報》(Handelsblatt)寫道:"吉利打了個戴姆勒措手不及,吉利會是令戴姆勒不自在的一個夥伴"。

《世界報》Welt寫道:"我原以為,這樣偷偷摸摸的收購已經不會發生了"。

德國《時代》Zeit同樣玻璃心碎了一地,標題中寫道:"從種植水稻的農民到驚嚇到戴姆勒的人"。

《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幽幽的寫道:"(收購股份)對吉利是大好事,對戴姆勒不是"。

而英國的路透社(Reuters)則直接上升到國家高度:"中國吉利對戴姆勒的突襲,引發德國技術轉移的擔憂"。

首先有必要解析一下,為什麽這次吉利收購戴姆勒的股份,沒有觸發3%、5%申報的紅線,以免過早引起相關監管方及媒體的關注,僅在成功獲得9.69%股份後才第一次對外披露?

按照德國相關法律規定,當一個投資人(自然人或法人)持有超過3%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時,就必須進行申報。

而實際上,投資人還可以在二級市場,通過持有其他金融衍生產品,間接持有公司股票。

所以,理論上,假設如果李書福直接持有2.99%戴姆勒的股份,並通過購買金融衍生產品(Derivatives) 間接持有2%的股份,這樣就不會超過5%的申報紅線。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這近2%的股份,恰好可能是從大名鼎鼎的金融集團貝萊德集團(Blackrock)手中獲得。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而剩下的4.7%股份,則可以通過設立另外一家殼公司同時進行運作。吉利去年十月在香港設立的幾家Tenaciou3公司,很可能是作為殼公司配合這次收購運作。

其中吉利直接擁有的Tenaciou3 Investment Holdings,其董事(Director)的英文名為Li Yifan,有媒體猜測可能是吉利汽車CFO李軼梵。

而另一家Tenacious3,即Tenaciou3 Prospect Investment,資料顯示的兩位董事是一家全球律師行的高級合夥人。

在投資界,利用殼公司作為投資工具,聘用律師作為公司董事來代表最終持有人的利益的做法,在業內並非罕見。

至於李書福收購戴姆勒資金來源,有可能是國外金融機構的貸款,包括摩根斯坦利,美國銀行美林證券,以及興業銀行香港分行。李書福自己也表示,"收購資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過海外資本市場安排,實現收購資金自我平衡,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

為什麽?

《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賈可博士認為,李書福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資金很大程度上可能跟就要發生的沃爾沃在美國上市有關。按照未經證實的消息,李書福可能希望沃爾沃估值300億美元,出讓30%就能輕鬆錄得90億美元。如果在發行沃爾沃股票時給予優惠,這對於那些給李支持的金融機構而言,是個巨大的誘惑。

所以說,德國媒體這次有些大驚小怪了,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交易資訊披露得越晚,就越能避開多方的人多嘴雜,來干擾交易本身,從而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從買方角度,吉利的做法相當乾淨漂亮。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從賣方來說,持有戴姆勒股票1%以上的股東,出於各自的戰略利益考慮,出售或購買戴姆勒股票的意願一直是相對較高的,交易也是比較常見的。

例如,德意志銀行在2007年還持有戴姆勒7%的股票,而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開始逐漸減持戴姆勒股票,並在2012年全部售空,2014年才開始重新購買一些戴姆勒股票,目前僅持有2%左右股份。

科威特主權基金,也是2006年才開始入場購買戴姆勒股票,最高的時候也持有近8%的股票(2012年),並保持戴姆勒單一最大股東的地位一直到2017年,直到現在被李書福超越。

一言以蔽之,戴姆勒的股票,流通性比較大,也合理地成為大型投資者投資的考慮對象,買賣都是自願的,不存在陰謀論。

決策者及業內專家的理性

如果說德國媒體更多的是從政治和意識形態角度切入,德國專家及企業領袖更關注的是商業邏輯。

與媒體的觀點不同,德國的一些汽車行業專家的觀點較為理性,例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汽車產業經濟教授Ferdinand Dudenhöffer就認為:李書福是位傑出的戰略家和投資家,有志於為移動出行打造一個世界級的集團。收購並很好的管理Volvo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令人尊重的例子。

蓋斯林根汽車產業研究院院長Willi Dietz 也認為,和吉利合作,戴姆勒將找到能和試圖顛覆汽車行業的矽谷IT巨頭對抗的合作夥伴,合作將對戴姆勒有益。

德國的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及業內專家,對汽車產業的深入的理性的理解,以及影響力,難能可貴。

德國車企一向崇尚用工程師文化治理公司,不成文的共識就是,企業的一把手必須是工程師背景,或至少對技術要有深入的了解,以保證懂行的人來管理車企。

戴姆勒集團CEO蔡澈(Dieter Zetsche)博士在這次吉利收購事件中承受的輿論及政治壓力不可謂不大,但他還是頂住了壓力,也展現了一個優秀長官人應具備的強大理性。

戴姆勒集團的官方申明對吉利成為戴姆勒最大個人股東表示歡迎,指出李書福具備突出的面向未來的能力,戴姆勒期待與李書福對汽車行業的變革進行建設性的交流。

企業發展的每一步,特別是關鍵的一步,都是靠實實在在走出來的,不是靠說出來的。而企業最高長官人的水準,也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格局和未來的發展。

蔡澈博士在汽車業面臨巨大挑戰的這幾年,對戴姆勒的管理和改革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也幫助其達到個人聲譽的巔峰,展現了非凡的長官力。

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如特斯拉的馬斯克和李書福,也謀求成為戴姆勒的最大股東,戴姆勒管理層會選擇誰?

答案也許還會是李書福。正如李書福自己說的,汽車廠家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汽車廠家,而來自汽車行業之外,戴姆勒需要引進能共贏的盟友,不是競爭對手。

李書福作為一名企業家,在過去的兩年內,讓吉利股價的漲幅,遠超過特斯拉的漲幅,吉利的利潤更是碾壓到目前從2008年開始賣車但十年後還未盈利的特斯拉。

作為傳統上市公司戴姆勒的掌舵人,蔡澈博士考慮更多的當然是企業利潤,而企業利潤,與管理層的獎金更是緊密掛鉤。有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成功例子,戴姆勒管理層對李書福的掙錢能力,自然是心中有數。

吉利的陽謀,與德國媒體的陰謀論

因此不難理解,猜測博士選擇要面對的,會是汽車界的另一個風流人物,當年要造"最便宜轎車"的"造車狂人",如今收購了瑞典國寶沃爾沃,並要和世界最成功的豪華汽車廠商戴姆勒聯手的李書福。

當年保時捷家族傳奇人物皮耶希,用一生心血,把奧迪及大眾集團打造成一家受尊敬的的世界級企業, 李書福的橫空出世,對戴姆勒來說,會是另一個皮耶希,還是另一個施倫普(在任戴姆勒董事長期間,力促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並,打造世界企業)?

李書福其人

儘管德國媒體極力想把李書福政治化,強調李書福的黨員和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以及猜測在這次收購後面可能有的國家資源的支持,但恰恰這樣泛政治化的看法,實際上卻顯出對中國政商關係的無知,就更談不上了解李書福本人的特點及長官力。

《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在《法蘭克福匯報》及路透社的幾篇報導中,都有援引沒有參與到買賣任何一方的Bernstein公司一位研究員采訪戴姆勒中國的一位經理的說法,得出結論說"戴姆勒管理層很吃驚"。

兩大媒體沒有直接采訪戴姆勒集團總部的核心成員,而是通過采訪相對外圍的不知情人士,然後得出"吃驚"的結論。但得出這個結論的論證過程,似乎是先有論點,再找論據,而可惜的是,關鍵論據顯得沒那麽嚴謹了。

簡單來說,要準確了解吉利戴姆勒事件,就必須要對關鍵人物李書福有深入準確的了解,了解他的性格,他的情懷,他對未來的想法。

要對一個人,有較準確的了解,最好是在他還處於逆境,或事業正在爬坡的時候。《汽車商業評論》在此借助吳曉波在2008年出版的《激蕩三十年》裡的的幾段生動描述,試著勾畫李書福的精神氣質:

— 李書福當時擁有的資金是1億元左右,他大了膽子對外宣稱"投入5億元",可是,即便是5億元這個"大數字",在汽車業界聽來也是很可笑的。與李書福同省的另一個著名民營企業家萬向集團的魯冠球當時也有造車夢想,他在汽車配件業已浸淫30年,一直渴望打通產業環節,造出中國轎車。在蕭山家中,他常年把一張汽車風景畫掛在醒目的牆壁上,日日視之,夜夜思之。當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台州李書福要造汽車時,他大吃一驚,然後很老實地說,"造車一要政府許可支持,二要上百億元的資金,萬向還沒有準備好。"李書福也沒有準備好,不過,他覺得造汽車很容易。在一次采訪中,他輕描淡寫地說,"汽車不就是摩托車再加兩個輪子嗎?"

— 1999年,主管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到台州調研,專程去吉利視察。李書福當面請命:"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講到激越處,李書福說,"如果失敗的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斯言慷慨,聞者無不動容。

— 有一年,他參加一個頒獎晚會,電視台直播,輪到獲獎人李書福上台了,他走路的動作明顯放慢,好像是電影裡的慢動作。主持人很好奇,問他為什麽會這樣,他一臉茫然地說,是他們(導演)讓我走得慢一點的。此言一出,滿場莞爾。李書福的草根與看似木訥為他贏得了國內傳媒的同情與好感。

— 然而,在汽車界他卻展現出賭性十足與殺氣衝天的性情。吉利豪情一上市,就以超低的價格掀起了一場血風腥雨…吉利的入局讓汽車業界頭痛不已。在之前,各廠家的日子非常紅火,轎車價格堅挺而上揚。"豪情"一出現,像一隻土製的秤砣把上揚的漲價箭頭一把拉下。李書福的競爭戰略就只有很簡單的一條:"做中國最便宜的轎車"。為了應戰,天津夏利被迫降價,它每降一次,吉利必應聲下降,殺到最後,夏利開出3.18萬元的"跳水價",李書福馬上掛牌2.99萬元。此價一出,輿論頓時嘩然,業界一片寂靜。

大膽子,真性情,敢想敢說敢做,認準的事情就去做,不怕出醜不怕失敗。李書福的經歷,和更早期的企業領袖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老爺子有類似之處,屬於有慧根,自學成才。

通過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中,清晰的了解自身能力及願景,見識增長遠高於知識增長的大智慧人物。也許正是由於對自己文化水準局限性的清新認識,李書福才會在近三十而立之年,到知名度不高的秦皇島的燕山大學進修機械工程研究生,並創辦了民辦大學"吉利大學"。

而憑著這股不服輸的韌勁,李書福也實現了洗腳上田-暴發土豪-現代企業領袖的君子豹變。

陽謀勝於陰謀,公開的資訊裡,也能了解到真相。梳理李書福這幾年說過的話,比如說在吉利官網上新年賀詞,在"官"話中,可以明顯感覺到李書福的變化。

比如2018年的新年賀詞,李書福強調"新時代,新使命,新作為",提到"吉利控股集團當不忘初心、志存高遠,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腳踏實地、埋頭苦乾,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領軍者"。

他不斷強調吉利的全球布局,以及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做好準備,凸顯其進取之雄心。比起十幾年前要"做中國最便宜的轎車"的視野,如今的李書福,早已令人刮目相看,儼然已有一派業內領袖的風范。

關於監事會席位

雖然李書福為避嫌沃爾沃可能存在的潛在同業競爭,已經在2018年2月底表態,不尋求戴姆勒監事會職位。但今年戴姆勒的股東大會即將在5月召開,屆時前BASF董事長Jürgen Hambrecht將到任,空出的職位倒還是有一番想象太空。

無論如何,就算李書福繼續其管理沃爾沃的"放虎歸山"思想,作為最大個人股東,等輿論感性風暴平靜後,幾年內再謀求派代表進監事會,還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來自汽車商業評論,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