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直擊環境部渤海排汙口大檢查:曹妃甸工業區企業暗管排汙

一段水質烏黑、滿是垃圾的小溪,蜿蜿蜒蜒流淌入了一條無名的小河,又隨著小河流入不遠處的渤海。沿著小溪逆流而上,走到頭是一個水坑,兩旁滿是雜草。撥開雜草,可以看到兩片鏽跡斑斑的藍色鐵皮,鐵皮下掩蓋的則是正在嘩嘩流水的排汙口。

以上這一幕,發生在6月26日上午9時許,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中日生態產業園。在人民路與濱海道交叉口、唐山曹妃甸映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映美科技”)西牆外,生態環境部工作組發現了一處新的排汙口,經現場勘察判定,該排汙口是映美科技利用暗管排汙。

兩天前,環境部啟動了河北唐山、天津(濱海新區)、遼寧大連、山東煙台等4城市入海排汙口現場排查工作,共計安排260個工作組,共780人,采取拉網式排查的方式,對沿海所有入海排汙口開展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排查。

“一個典型的新發現排汙口”

王薇,來自環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她們部門原本是水利部下屬的部門,在2018年開展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被劃給了環境部,所以成了環境部設在海河流域的派出機構。

6月23日,王薇到達唐山,24日一整天都在培訓。25日,她作為陸地組第42組的組長,帶領2名組員來到曹妃甸區開始現場排查工作。

每名參加此次排查工作的組員,都會下載一個名為“生態環境部執法技術支持系統”的APP。在這個APP上,每名組員都能看到自己的任務,包括檢查區域和疑似點位等。然後乘坐環境部統一租賃的汽車,根據APP導航直接找到疑似點位的位置。

這些疑似點位,都是之前環境部通過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篩查出來的。此次渤海入海排汙口排查采取“三級排查”模式,第一級是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航測,發現疑似點位;第二級是人員現場核查,也就是王薇他們做的;第三級則是疑難點查缺補漏,由攻堅組完成。

“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非常好,它們能夠把很多問題篩查出來,為人工核查提供線索,大家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查了。否則我們工作組成員都是外地人,到了這裡人生地不熟的,根本找不到地方。”王薇說。

6月26日上午,王薇和他的組員來到人民路與濱海道交叉口,按照APP安排的任務檢查了一個疑似點位。該點位是個溝渠,水質很差,水面上還漂浮著許多垃圾,散發著陣陣臭味。王薇決定,沿著小溪逆流而上,看看汙水的來源到底在哪裡。

走了沒多遠,她們就在映美科技的西牆外發現了汙水的來源,一個隱藏在草叢中的排汙暗管,直徑有40厘米左右,被人用藍色鐵皮遮擋了起來。工作組用木棍撥開鐵皮,才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由於水量很大,工作組對汙水進行了采樣,並現場使用速測法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汙水中的COD含量為0,氨氮含量9mg/L,總磷含量1mg/L,PH值為7。初步判斷,該水體中氨氮和總磷的含量已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五類水質標準,水質超標。

“這是一個典型的新發現排汙口,藏在草叢裡,有鐵皮遮擋,而且沒有正式申請,水質檢測還超標,所以屬於非法排口。”王薇說,“它是APP上疑似點位的真正來源,也就是真正的排汙口,這些汙水順著小河最終還會流到渤海裡。”

“黑科技”處理“疑難雜症”

除了人工核查,對於某些比較隱蔽的點位,還需要攻堅組進行第三級排查。

楊明,來自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是此次唐山排查組攻堅組的組長。她們組的任務就是處理那些人工核查比較困難的“疑難雜症”,大多是橋下、水下、林下等無人機航測的盲區,可能存在隱蔽排口的敏感區域。

6月26日上午,陸地組第15組在京唐港港區發現了一個疑似排口,但由於漲潮,排口被海水淹沒,人工核查很難看得到,於是就向攻堅組發出了支援申請。當天下午,攻堅組驅車來到該點位,使用潛望鏡最終找出了這個排汙口的位置。

所謂“潛望鏡”,主要是由一根長杆、一個水下攝影頭和一個顯示器組成。長杆最長可以拉長到7米,一位工作人員拿著長杆把水下攝影頭放入水裡,然後沿著岸邊慢慢行走。另一位工作人員則緊盯著顯示器,注意隨時有可能出現的排口。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確認了那個排口所在的位置。

除了潛望鏡,攻堅組還有無人機、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爬行機器人等“黑科技”,可以根據不同的現場狀況,使用不同的招數。

如果是全面排查某一區域,到達現場後,攻堅組一般先採用小型無人機試飛一遍,查看周邊的大致情況,設計巡查路線。然後使用螺旋翼無人機和無人船去巡查,螺旋翼無人機搭載紅外多光譜設備,可以根據水溫的不同發現水下排汙暗管。無人船上面則搭載聲納探測器,能夠探測出水面下形狀不同的物體,從而識別出排汙口。

這些設備巡查之後,還可以使用水下機器人和爬行機器人定點篩查。水下機器人查看水下暗管的情況,爬行機器人則可以查看管道內有沒有別的支管,這些都是人工核查很難到達的地方。

“我們攻堅組是和陸地組互補的,主要核查那些人工核查到不了的地方,如水下、橋下等,同時也是第一級排查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航拍無法發現的點位。”楊明說。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牛鼻子”

之所以這麽興師動眾地開展大規模排查,是因為渤海汙染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既是環渤海三省一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們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的一個重要屏障,同時還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緩衝區。近年來,渤海陸源汙染物排放總量一直居高不下,海洋資源開發強度也一直很高,使得渤海生態環境整體形勢非常嚴峻。

2018年12月,環境部、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環境部部長李乾傑表示,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入海排汙口排查是“當頭炮”和“牛鼻子”。排汙口排查整治總共有四件事,即“查、測、溯、治”。

“‘查’就是排查,有一算一,全部把它排查出來,實行清單式管理,拉條掛账;‘測’就是監測,看看這些排汙口究竟是達標還是不達標,究竟什麽情況;‘溯’是溯源,把汙染源找到;‘治’則是整治。”李乾傑說。

1月11日,環境部在唐山市召開“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啟動會”,打響了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發令槍”。隨後,環境部在唐山市黑沿子鎮開展了試驗性的排查。今年6月底前,環境部要完成部分城市的摸底排查,並同步開展初步監測,其他城市通過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測等手段開展自查。

此次6月24日啟動的4城市入海排汙口現場排查工作,就是6月底之前要完成的任務,主要目標是將所有向渤海排汙的“口子”查清楚,“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通過三級排查確保所有入海排汙口“應查盡查”。

《華夏時報》記者跟隨工作組現場採訪發現,經過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的第一級排查、人工核查的第二級排查,以及攻堅組第三級排查之後,基本上所有入海排汙口都能做到“應查盡查”了。

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生態環境部還將完成環渤海(三省一市)其他9個城市的現場排查,全面掌握渤海入海排汙口情況,為下一步開展監測、溯源及治理奠定基礎。(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薇和楊明為化名)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岩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