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從死神手中奪回重症患者的生命?華西康焰:用氧換命!

封面新聞記者 廖秀 沈軼 李佳雨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漢疫情指揮部的“封城令”猶如一道檄文,醫護人員的大考自此從天而降。

與新冠肺炎的戰爭不見硝煙,但殘酷異常。他們滿懷信心,又同樣充滿恐懼。

正像阿貝爾·加繆在《鼠疫》中所寫,他們“不能成為聖徒,但拒絕向瘟疫俯首稱臣,竭盡全力治療創傷。”

2月7日,四川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從成都來到武漢,130人的隊伍與新冠肺炎狹路相逢,作為領隊的康焰,是重症醫學科的主任醫師。截至2月20日,他們收治的128名新冠病肺炎重症患者中,已逾半數轉為輕症離開醫院。

出征

“戰士不上戰場,總覺得遺憾”

康焰的“出征”過程有些曲折。

他原本作為第二批華西醫療隊的管理小組,入駐武漢進行援助。2月2日,他到達成都雙流機場,換了登機牌,托運了行李,突然接到國家衛健委電話,要求四位管理人員暫緩,留在成都待命。

康焰說,那天機場地勤將他們4個人的行李,從華西醫療隊上百件行李裡挑出來,花了一個多小時。等待的過程,十分煎熬。“作為一個醫生,在這一生中遇到這種大事,卻沒有參與,就像一個戰士從來沒上過戰場,總覺得有點遺憾。”

行李拖回家,放在客廳一直未打開。康焰說,儘管知道自己始終會走,但心裡卻一直不太踏實,“所有人都知道你要走,最後沒走成,有點不好意思。”在成都,他照例在醫院參加全省會診,看著每日上漲的死亡率,他一直在想“什麽時候能去武漢”。

2月6日晚上9點,康焰接到電話,得知他將作為第三批華西醫療隊隊長,第二天帶隊出發,馳援武漢。康焰回顧當時的心情,形容自己“一下子就得到滿足,願望也實現了。”

2月7日上午11點,他帶著99名護士,30名醫生,1名醫學工程師,奔赴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進行救援。

抵達

“供氧不足,因地製宜創造條件”

抵達武漢,康焰分隊遇到的困難,首先是氧氣供應問題。

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原本是一個綜合性醫院,各個科都有,重症病人數量相對較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數量大增的情況,被國家衛健委指定為重症救治的醫院,所有病房改造以後,全部用來收治重症病人。

目前,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匯聚了全國各地十多個醫療團隊,每個隊負責兩個病區。原本醫院只能收治40個重症病人,現在有800個重症床位,氧氣供應需求多了十倍不止。

氧氣供應不足,意味著死亡風險增加。康焰表示,面對疫情這個突發事件,在現有基礎上,重新再造流程,創造治療條件,以最大程度地來應對病人。

此前,為了滿足患者的需要,此前,為了滿足病患的需要,醫院只能採用“掛鋼瓶”的方式,也就是加掛普通氧氣管。

然而,這樣的方式,並不安全。由於氧氣是壓縮儲存,運輸非常複雜,同時,病人使用氧氣罐,必定會存在氣體交換,因此,還要考慮氧氣罐的消毒問題。

有人曾經提出過使用製氧機,代替“鋼瓶”。但由於對於氧流量的提升效果甚微,同時,體積過大、用電負荷過高、噪音大等問題,最終被否決。

收到相關信息後,四川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隊在出發前,特意征召了醫院的一名醫學工程師隨行,就是為了解決武漢當地醫院供氧難的問題。

第三批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後,通過和東院院方探討,對醫院的供氧系統進行了改造,“在對東院供氧系統進行檢查時,我們發現,他們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氧氣儲備量不足,而是氧氣由液化轉氣化的速率不夠。因此,我們在增加供氧設備的同時,還改裝了供氧管道。”

目前,氧氣供應不足的情況也基本得到了解決。

“救治條件需要因地製宜,如果沒有條件,我們就來創造條件。”

抵達

連線華西本部 5G遠程會診

治療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每天早上七點半,醫護人員坐車來到醫院,進入病房前,需要花半小時進行全身消毒、穿防護服。

“查房”是康焰每天的必修課,先在普通病區,再進入隔離病區。

在華西醫院,深靜脈置管一類的操作,通常都由住院大夫完成。來到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後,一個團隊30名大夫中,只有6名重症大夫,遇到搶救的緊急情況,許多治療操作康焰都得親自上陣,他表示,“好多年都沒做的一些操作,又重新撿起來做,這也還蠻有新鮮感的。”

下午四點半,武漢三批華西醫療隊都會與四川華西本部連線,通過5G遠程會診,分享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案例。康焰表示,一方面請大家幫忙提提意見,一方面交流治療重症病人的一些心得,各個病區也會把他們認為有意義的病例拿出來,共同分享,互相提高。

這種方式其實是華西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周一下午,醫生們都會做這樣的病例討論,保證每一個重症病人能得到不同專業大夫的同時關注,減少犯錯機會,增加救治成功率。康焰說,他們希望對武漢病人的治療,能達到與華西日常工作相應的水準。

心理

“這是一種職業驅使,怕是真的不怕”

疫情來勢洶洶,長時間接觸重症患者,心理容易形成焦慮。

但康焰坦言,自己並不害怕。

他將原因比喻為“藝高人膽大”,醫生有專業做後盾,對於防護知識,雖然日常工作中不接觸,但面對疫情,能很快掌握,院感的意識也能快速建立,這些都是與醫學專業相通的。

他比劃道,“所以你會看到進我們這個酒店,哪個門進去,穿工作服進哪個電梯,穿便裝進哪個電梯。在我們房間裡,分成四個區域,汙染區、半汙染區、潛在汙染區、清潔區,這些都是由專業的院感人士幫我們做指導和計劃的,所以很快就進入專業的狀態。”

康焰表示,除了心理上不怕,醫生還有一種職業驅使感,推動他做重症治療。

2月1日還在四川的時候,他所在的四川省重症醫學會,已經聯合三個重症醫學會,共同擬定了“針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篩查評估和質量控制”的建議,評估新冠肺炎患者危重度,一旦到了某個警戒程度,醫院便將患者篩選出來,早期得到治療,不轉到重症期。

2月7日抵達武漢,東院兩個病區,80張病床,已經有77個新冠肺炎病人了。康焰分隊進駐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77個病人做篩檢分類,找出真正有死亡風險的病人。

他們將病區分為綠區、黃區、紅區,每個區域分別收治症狀程度不同的病人。“以這樣的方式,把輕症病人快速治好轉走,集中精力來治這些重症病人,爭取讓他們存活的希望大一點。所以這是一種職業驅使,怕是真的不怕。”

出擊

“醫學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

身在疫情中,大眾的期待是特效藥和疫苗。面對疾病,這是人們自然的第一反應。

康焰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病毒是有特效藥的。這樣來看,醫學似乎是被動的,沒有直接殺滅病毒的東西。但是通過對機體的支持以後,最終讓機體自身戰勝病毒,這個過程並不被動。

“我們對病人的急性呼吸衰竭進行呼吸支持,對他的循環功能不穩定進行循環功能支持,對他的血氧器官損害進行血氧功能支持,目的就是保證各個髒器都能正常工作。其實也是努力保證他的免疫功能能夠穩定,最終他能渡過病毒作用在基底上的時間,他就過來了。”

康焰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醫學這塊不是被動的,很多時候其實都很主動。

他以新冠病毒國家診療方案為例,從一版出來,到今天的六版,它的診斷標準、疑診標準、確診標準,都在與時俱進發生改變。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對於疾病分類的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等,基本上改變不大,醫生們更新的是對新型冠狀病毒自身的認識,傳播方式的認識,以及它可能引起的、有特徵性的病理、生理的變化的認識。

康焰表示,整個治療過程當中,重症醫生們應該是胸有成竹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