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星吸煙垮掉簡史

前兩周人們還在感歎唱著原創歌曲的王源弟弟長大了,今天就被媒體曝光的“王源聚餐吸煙畫面”當頭暴擊:的確是長大了。

作為被人們眼看著長大的小偶像,即便在路人心中,王源也一直以氣質清爽單純的小男生形象著稱。冷不丁讓人發現他其實會抽煙、還抽得挺社會,這強烈的反差一時讓人措手不及。

當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這一舉動違反了《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

在北京控煙協會發聲蓋章之後不久,王源也誠懇道歉,表示將承擔責任、接受處罰,反思自己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

粉絲們更是苦口婆心,一邊欣慰他知錯就改,一邊教導他吸煙對身體不好,真的像老母親一樣操碎了心。

儘管明星也是人,在不影響他人、不違反法規的情況下吸煙也只是一種個人選擇。但當這件事被展示在公眾的眼前時,卻很容易說小也小、說大也大了。

這些年被揪到吸煙的明星,其實也不少。

比如陳曉曾經被爆料在陳妍希生產後住的月子中心病房內抽煙,甚至連隔壁房間都能聞到煙味兒。勸阻一次還再犯後,這件事被月子中心其他人忍無可忍地曝光了,最後還是以陳妍希方經紀人表示已經道過歉、且沒再犯而告終。

室內吸煙影響他人的行為當然是不可取的,不過輿論的批評聲不止於此。

這幾年,幾乎每個被拍到吸煙的明星都會經歷一波負面的風評,無論室內室外,無論男女。

要是還伴隨著隨地亂扔煙頭等不文明行為,更是“罪加一等”。

或許是因為在長久的科普和社會觀念影響下,在大眾眼中,吸煙是一件既有損健康、也常和一些不良行為掛鉤的事。

儘管明星私下吸煙並不能和ta的職業表現、人品道德掛鉤,被偷拍也有些無辜,但他們不為人知的真實樣子和平常拚命營造的五講四美好青年形象有所不符,難免會引起輿論的反感。

除非像鄭爽似的,早就走了叛逆少女路線,那走在街頭漫不經心吸煙的樣子可能還會和大眾對她的印象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當然,那些對明星吸煙行為的猛烈炮轟,也不排除有人是樂於見到自己本就不喜歡的明星終於被抓住道德上的把柄,幸災樂禍地踩上一腳。

不過大環境的逐漸變化,也不能被忽視——輿論的整體氛圍,就是對吸煙本身變得愈發消極和負面的。

肉眼可見的變化是,我國對於公共場合的吸煙管控越來越嚴,多個城市擬將電子煙也納入公共場所禁煙範圍;

社會上出現過“普通人勸阻電梯內吸煙反被打”的新聞,曾引起強烈的爭議和社會情緒;

掌握著互聯網話語權的一代人逐漸發現,歌裡唱的“手指間淡淡煙草味道”其實一點都不好聞……

在這種趨勢下,一舉一動都會被關注、被解讀的明星們,哪怕是站在空無一人的山頭抽自己的煙,被發現了也很難全身而退。

但回想更早之前,網絡上對於吸煙人群遠遠還沒有這麽嚴苛。

許多人應該還有印象,曾經流行的雞湯文明明是愛鼓吹吸煙的男人多麽有魅力、有味道,吸煙的女人神秘又迷人,把吸煙包裝成一種能幫助打造獨特氣質的事情

這種現象大概和影視作品中對吸煙形象的塑造,是相輔相成的。

在許多經典影視作品中,吸煙是非常有利於營造氛圍的手段。那些虛構卻動人的故事中,男人的野性不羈,女人的萬種風情,都在煙霧繚繞的氛圍中被深深定格在觀眾的腦海裡。

在有些電影中,吸煙還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了日後人們熱衷於模仿的經典場景。

影視作品的處理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吸煙這件事美學意義,弱化了它有害身體健康、在公共場合也可能影響他人的事實。

它潛移默化引導人吸煙的影響力,並非危言聳聽。

2016年,世衛組織報告《無煙電影:從證據到行動》表明,隨著對煙草廣告的限制日趨嚴格,電影成為不受限制地向千百萬青少年展示吸煙影象的最後渠道之一

2014年美國疾控中心的一份報告也曾指出,如果當前吸煙勢頭不減,電影吸煙鏡頭將誘使約600萬現有美國兒童吸煙。若把有吸煙鏡頭的電影定為“限制級”,將能避免100萬現有美國兒童日後因吸煙而死亡。

而我國警惕這種現象的年頭其實也不短了。

自1993年,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就開始監測熱播國產影視劇中出現的煙草鏡頭,如今還每年評選煙草鏡頭最多的“髒煙灰缸獎”

《老炮兒》是2015年得主

2014年,我國更是頒布“史上最嚴禁煙令”,規定影視作品中若出現在禁止吸煙場所吸煙、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煙等畫面,製作部門最高將罰3萬元。

在這種大環境下,大眾的認知想必也被推著慢慢變化。

尤其是被賦予了社會責任感的明星,不管多麽帥氣,吸煙的樣子卻逐漸在輿論場中失去氣質濾鏡和光環,這也並不是不能理解。

對明星吸煙,從神秘幻想到開始警惕,其實很多國家的影視業都經歷了這個變化。

最典型的莫過於好萊塢。

在20世紀,好萊塢電影關於吸煙的經典鏡頭不勝枚舉。

多年之後的研究卻發現,1927至1951年間的資料顯示,好萊塢電影公司和明星都曾經和煙草公司有過秘密交易——

煙草公司支付報酬給派拉蒙、米高梅等電影公司,或者克拉克·蓋博這樣的大明星,通過在電影中給煙草打隱性廣告,幫助煙草公司促銷,還巧妙地在社會中培養吸煙的風氣。

等於說,觀眾被男神叼著雪茄的樣子迷得神魂顛倒,殊不知只是煙草商與電影公司在合謀算計大眾的錢包和健康。

這個發現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影響大眾對煙草的認知這件事上,明星效應的確不可忽視。

因此,美國影視行業從2005年開始減少在適合青少年觀看的電影中渲染吸煙場景,或者體現吸煙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2006年的電影《奇幻人生》中,艾瑪·湯普森飾演的角色雖然愛抽煙,但電影同時為她設定了因此總咳嗽的毛病,吸煙也是這個角色並不討喜的一個特質。

2017年,包括美國兒科學會在內的17家機構在一封致電影行業的公開信上簽名。

他們呼籲把出現吸煙鏡頭的電影定為“限制級”,但專門描繪真實吸煙者的紀錄片或傳記影片,以及描繪吸煙導致健康受損的電影可以例外。

即便是電影分級制度相對進步的美國,也依然在探索大眾傳媒究竟該對引導大眾正確認識煙草起什麽作用。

不過,這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差異。

不難發現,歐美明星走在大街上被拍到嘴裡叼根煙挺常見的,吃瓜群眾一般也不會對他們私下的吸煙行為報以過多的譴責。

但在如今的中國,情況卻很不一樣。

這又回到了今天的焦點:不管是今天被圍攻的王源,還是那些被拍到在露天室外吸煙也會挨罵的明星,輿論對他們吸煙的情緒不止是批評ta對自己的健康不負責、或者違反相關規定那麽簡單。

不難發現,人們會對當紅流量偶像的吸煙行為更為關注與苛刻。

因為當大家默認吸煙是“最好別做”的行為,那吞雲吐霧的偶像便會立刻與他們精心打造的乖仔形象產生差距。

有人嘲他們人設翻車,有人歎息偶像失格,總之是難以接受偶像本該作為一件被完美包裝的商品,其實也有缺口。

在如今這個對私德公德的監督都格外強烈的環境裡,明星們不論是為了自己的公共形象還是身體健康,至少謹言慎行是最佳的選擇。

這些針對明星的抨擊能反映出社會輿論對於控煙的意識在提高,但也並不應該是終點。

如果隻指望這一批年輕明星人人自製力超強做出表率,甚至有時不惜用侵犯個人隱私的方式來突擊檢查,靠著大家對失格行為的謾罵來促進控煙,顯然也並不現實。

既然大眾傳媒的明星效應難以避免,那其實需要被關注的層面還有很多。

比如2016年世衛組織在《無煙電影》報告中建議的政策措施,就很值得我們反思。這些舉措包括:

對帶有煙草影像的電影進行年齡分級,以減少青少年對電影中煙草影像的整體接觸;

加強對電影中輸送煙草利益的、展示煙草品牌的監管;

要求所有放映渠道(影院、電視、網絡等等)在放映含有煙草影像的電影之前,插播強有力的禁煙廣告,等等。

儘管今天這件事因為王源的名氣演變成了粉黑大戰,但它或許也可以成為一個增進社會共識的契機——這麽重要且漫長的議題,除了靠狗仔隊監督明星的私生活,制度性的支持更加不可或缺。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