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量增加票房上漲 院線紀錄片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1905電影網專稿 截止1月12日,開年第一部華語片《四個春天》的票房突破了800萬。票務平台對這部紀錄片的最終票房預測落在了1100萬左右。



和此前黃渤趙薇周冬雨等人傾力推薦,以及從影展開始就不斷流出的口碑相比。這個票房數字可以說有一定落差。


此前被預測將成為1月黑馬的《四個春天》並沒有等到雪融春來的時候。



有人說,這是2019年影市開年最大的遺憾。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如今中國電影市場上,紀錄片的規模已經可以達到億元以上。


2015年以前,紀錄片票房冠軍的紀錄由《旋風九日》的1700萬保持。2016年開始,中美合拍的《我們誕生在中國》票房突破6000萬;隨後一年,《二十二》獲得了1.7億的票房;帶有紀錄性質的電影《岡仁波齊》票房也超過1億。




這使得當一部被市場看好的紀錄片出現時,對標水準也從之前的千萬體量上升到億元量級。即便是2017年的紀錄片票房亞軍和季軍《地球:神奇的一天》《重返·狼群》也均突破3000萬,成為了紀錄片院線市場的奇觀。


2017年紀錄片票房排名前三影片


所以,當品質、題材均被看好,且有電影節獎項和提名保駕護航的《四個春天》出現時,不少人都覺得,它能在開年創造一個票房小奇跡。


然而事與願違。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少有16部紀錄電影上映,總票房超5億,《厲害了,我的國》一片貢獻了4.8億的票房。此外僅有《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獲得了2057.6萬的票房。其余的14部影片,票房均止步在幾百萬。


2018年上映紀錄片票房前五(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而2019年僅僅在1月,便有《四個春天》和《燃點》兩部紀錄片上映。從11月開始到現在,短短3個月內,已經有4部紀錄片進入院線。


截至目前,《四個春天》800萬票房收入,《燃點》135萬,《一百年很長嗎》122萬,《生活萬歲》482萬。




紀錄片扎堆上映,除了我們,還有誰知道麽?”當我們把問題拋給一位電影宣傳時,她這樣反問。在她看來,不少紀錄片,普通觀眾並沒有感知。


《四個春天》的宣傳沒打出重點。漂在外面、回家、家鄉這些點都沒有打出來。”喜歡這部電影的她說起來,顯得有些痛心疾首。“普通觀眾沒有感知。只靠宣傳片沒用。



比照同樣靠口碑行銷的《二十二》,雖然有近一個月的提前點映,但其首日排片也僅為1.4%。直到“慰安婦”的題材社會性和口碑效應發酵後,排片率采飆升到10.8%。



《二十二》如果不是題材,很難有這樣的票房。”這位電影宣傳總結道。


如果從她的角度看,《四個春天》票房遇“寒冬”是宣傳重點不明顯,那麽佔據了電梯間、貼片預告的《燃點》,似乎鋪向了更多的觀眾。


不過目前,這部講述創業者的紀錄片票房剛剛超過140萬。



“其實內容創作還是偏向一般央視二套節目那種吧,講述創業者的故事。感覺也不是電影級的手法。”觀眾在看過《燃點》後表示了對其的失望。


“我覺得電影應該有電影的操作方法。”紀錄片從業者小喬說。“電視類的,或者說節目類的紀錄片,都是從策劃出發。電影類的,當然也有前期策劃,但是會更加弱化策劃形式地,去拍攝和呈現內容。更加強調故事性,而非主題性。”在她看來,現在不少院線紀錄片,還在用電視的思維操作。


她用《生活萬歲》舉了個例子:“那個操作手法,我感覺可能跟節目類的差不多。就是幾組人到不同的地方去拍,最後是一個合成的東西。”



事實上,商業院線中的紀錄片,如何吸引看慣了劇情片的觀眾買票,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除了前兩年的自然類電影。現在走入院線的,大多是關注小人物和生活的影片。


《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是探險羌塘的故事。《最後的棒棒》能夠成為話題影片,也與鏡頭對準的重慶年邁底層勞動者有關。《大三兒》則講述了有先天缺陷的主人公實現心願的故事。《生活萬歲》《四個春天》的主角們更是純粹的素人。


《最後的棒棒》前期關注極高,最後票房僅為100萬


我覺得那些叫好的紀錄片,其實可能出發點並不一定是衝著院線片去的。但最後可能做出來還不錯。這些導演也並非特別職業導演的出身,可是創作激情卻是很重要的。”小喬說。


但是叫好的紀錄片,每年也是屈指可數。


“紀錄電影的’熱’,稍微有些虛熱。”在一線紀錄片導演團隊內的工作人員小板說。在他看來,2018年到2019年出現的這些稍微帶有話題性的紀錄片,大多有種為了上院線而拚湊素材的感覺。


“很多紀錄片人希望能夠做紀錄電影(上院線),都在嘗試這種方式。”小板覺得雖然部分院線紀錄片行銷做得比較好,但內容不能達到院線電影的要求,都是比較投機的創作。他表示,目前的院線紀錄片,有拚湊、過度消費和小圈子自嗨的嫌疑。


《大三兒》通過藝聯專線,重點影院長線放映


雖然如此,小板告訴我們,目前紀錄片團隊的狀態都比較樂觀。“大概是看到《二十二》等這些電影之後,院線還是對紀錄電影有些空間和觀眾的。”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在廣電總局電影局過審的紀錄電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長37.5%;進入院線放映的中外紀錄片9部,同比增長50%,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億元,數量和票房均創新高。




而談到2018年的紀錄片票房表現,小板指出一點,紀錄片仍然屬於小眾類型。票房表現不如劇情片,是必然屬性導致,和商業電影不能放在一個數量級別上考慮。“更多出品方和發行方確實是因為情懷來做紀錄片,當然也想再出《二十二》那樣的奇跡。”小板說。


事實上,和過去10年的院線紀錄片相比,最近幾年,確實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有了走進院線的機會。小板說,這種紀錄片增長的變化,比票房更有意義。“院線環境總的來說有變好,很多平台也開始在開發新的紀錄片。”他透露,自己所工作的導演團隊,也有新的紀錄片和合作在籌備中。


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計劃2019年3月上映


小板告訴我們,目前資方對於紀錄片的投資熱情也高過以往:“但大部分都只是當作做公益,能盈利是好的,不盈利也能有些好口碑。”


在《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中有這樣一段話:“紀錄片的影院觀看會成為一種紀錄片接受的新常態,和紀錄片產業板塊的重要一極”。事實上,從近十年上映的院線紀錄片數量來看,紀錄片的環境確實越來越好。


2008年,僅有3部紀錄片得到了進入院線的機會,直到7年後,這個數字仍然未能突破個位數,停留在5部。


2016年開始,院線紀錄片的數量開始翻倍。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成2016年爆款


近兩年則穩定在15部左右。從這個角度看,以票房的多寡來評判紀錄片的發展,實在有失偏頗。


作為有著穩定觀眾群體的電影類型,院線紀錄片的發展速度,可能就像龜兔賽跑裡的那隻烏龜,雖然慢,但保持穩健,終歸會有《發展報告》中所期待的那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