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站在拚多多的肩膀上,中國將產生一千個比亞迪?

作者 | 黃四少

作為全球OEM企業的大本營,深圳正處在風口浪尖上。

中興芯片危局,華為5G工程禁令,最近從這裡走出去的兩大世界通信巨頭,紛紛遭到美國的圍堵。

與此同時,中低端產業也在相繼撤離。前不久,奧林巴斯停產,飛利浦照明關門,三星電子裁撤,一個個昔日的用工大王消失了蹤影。

40歲的深圳,在不惑之年迎來了中年煩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座城市的微觀鏡像,其實就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縮影。

看起來是世界工廠,但千千萬萬個代工企業卻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受貿易衝突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生命線時有起伏。

如何撬開內需,在龐大的國內市場中實現更新換代,往微笑曲線兩端爬升,成為了今天中國製造業頭頂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何時能夠破解這個世紀難題,關係著中國的歷史進程。

01

過去40年,深圳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小漁村,躍升為中國第三大城市,就是因為搭上了全球化的列車。

最開始是搞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深圳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充沛土地,承接全球的產業轉移。發展到後來,深圳成了中國OEM企業的大本營,產品等級也開始往上走。

都說中國的製造業比較低端,但其實在這個代工江湖當中,臥虎藏龍。

它們構築了全球最完善供應鏈體系的基本盤,是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最重要引擎的基石,也是支撐國內就業、滿足中國消費更新的基石。

像距離寶安機場18公里,有一個全球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知名園區。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每年可誕生100萬台掃地機器人,它們被烙上霍尼韋爾、惠而浦等國際知名的品牌標識,送往全球各地。

看起來,這家生產家衛士的工廠還是挺傲氣的,能夠長期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功夫肯定不俗。但“強生產”不代表“強品牌”,它一度有著自己的苦惱——

其OBM(即代工廠經營自有品牌)產品與ODM產品,價格上存在巨大落差。貼上自主品牌內銷的,標價幾百塊也少有問津,貼上國際牌子外銷的,標價一兩千塊也不愁銷路。

而內銷、外銷的同款產品,實際上都是同樣的標準、工藝、用料,在同樣的生產線製造,品質並無本質差別。

這種尷尬,源於市場對於“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仿佛Made inChina就是低廉、質差的代名詞,消費者並不願意為國產品牌高價埋單。

家衛士的無奈不單單是個個案。出於路徑依賴,中國還存在著大量的代工企業。尤以珠三角、長三角為甚。

這些工廠停留在為他人做嫁衣的較初級階段,吃了上頓沒下頓,受製於人,也受製於波動的國際市場。

有的,在歷史的大浪潮中受到擠壓,慢慢淘汰死亡。也有的,一邊代工一邊研發,完成了技術的原始積累,並創立了自主品牌,從低端產能晉升為中端產能。但苦於行銷資源和經驗不足,這些中端產能一直難以撬開國內市場的大門,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世界品牌一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

這種生產實力與品牌實力之間的落差,注定了中國製造的前途艱險。

02

放以前,我們或許可以搬張椅子,坐等這些中端產能自然成長。

千千萬萬個代工廠,總有一些能夠跑贏大盤,脫穎而出吧。就好像深圳的比亞迪一樣,當初就是一個20幾人的小作坊,從電池代工起家,一步步走過來,最後成為巴菲特都青睞的跨界巨頭,通吃海內外。

但是放在今天看,中國已經等不及了。因為我們的製造業,正在經歷一場生死賽跑——

高端製造業遭遏製。老二崛起,難以避免會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美國警惕“中國製造2025”計劃,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準備頒布史上最嚴科技禁運……近來美國禁止華為參與本國5G網絡建設,不過是“新冷戰”的一道前菜。

低端製造業在外流。勞動力人口負增長,綜合成本不斷上升,迫使低端製造業外遷至東南亞、非洲。富士康、曹德旺的“跑路”,就為中國的“死亡稅負”敲響警鍾。中國製造,似乎與美國一樣有了空心化之危。

從歷史經驗來看,低端製造業在一個地區聚集一段時間後,會再次“雁行”,飛往成本更低的欠發達國家。現在中國低端製造業外流,也是規律使然。

只是,這種歷史性趨勢偏偏來的不是時候。如果不加遏製,這種空心化會帶來坍塌式的打擊。

美國的服務業是外向型的,服務於全球製造業,中國的服務業更多是內向型的,離開本土製造,就成了無水之木。此外,美國製造空心,還能剩下一些非常尖端的科技行業,對規模化聚集的依賴不強,而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還不夠,需要依靠規模化生產來降低成本。

作為國之根本,中國製造業陷入前有狼、後有虎的夾擊。

這意味著中國製造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擺脫對外貿的完全性依賴,調轉車頭撬開國內市場,在內需的培育下,不斷地往微笑曲線兩端爬升。

對那些有技術、有專利的代工廠來說,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搶在貿易衝突可能的全面爆發之前,獲取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信任。

所以當下最關鍵的問題,也就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如何激發國內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只要他們願意掏錢買來用,真實的“中國品質”不就水落石出了嗎?

03

有一個故事很值得我們參考。

2016年底,家衛士開始試水拚多多,很快就嶄露頭角。2017年全年,家衛士的自主品牌斬獲3000萬元的銷售額。今年的增長勢頭更猛,專供拚多多的288元掃地機器人,已賣出了十幾萬台。由於需求量大,家衛士這個自主品牌逐漸有了辨識度。

這種狂飆突進的成長,來源於拚多多將需求前置化的C2M(客對廠)模式。

廠家還沒開工之前,就先拋出一個極低的價格。拚多多通過分布式AI和社交裂變的方式,挖掘出潛在需求,把傳統模式下的“人找貨”變為“貨找人”。

此前,商家是將確定的商品賣給消費者,現在,消費者是將確定的需求賣給商家。訂單一下子就變得持續、穩定和長期了。

有了這一層“可控性”,工廠才能將固定成本最大化攤薄,並擺脫管道、分銷將商品直接供給消費者,不讓中間商賺差價。

“雙十一”預購為什麽這麽便宜,是因為它一開始賣的就是“需求”,消費者用確定的需求來換取廠家的折扣。拚多多不過是把“可控性”常態化了,將供應鏈做到極致精簡。

線下零售鏈條:生產—物流倉儲—分銷—終端—消費者

傳統電商鏈條:生產—品牌方—代運營—物流—消費者

拚多多鏈條:生產—物流—消費者

其實,拚多多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中國製造業深度捆綁。拚的多、省的多的深層含義,是需求越多,生產越多,讓利空間越多。

這對於潛在需求的激發是立竿見影的。用戶先是被低價的誘惑打動,購買了產品,最後用著用著,也就了解到了“Made in China”的另外一面——

中國製造確實是潛龍伏虎,別說比肩了,超過日、德的產品也並不稀奇,從而對自主品牌產生了信賴度。

放過去,我們用電視廣告、行銷轟炸等手段,來建立自主品牌的可見度。但它成本巨大,周期過長,有時候沒等到訂單,企業就先自己跨了。

現在,企業不用花上一個億上央視,也能跨越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鴻溝。這真是顛覆性的效果。

04

今年12月,拚多多發起了“新品牌計劃”,準備扶持1000家覆蓋各行業的工廠品牌,幫助他們更有效觸達3.855億消費者市場,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

這裡頭,有兩個全新的玩法。

第一,用大數據來深化C2M模式。針對這1000家工廠,拚多多將系統性地對需求資訊進行總結、分析、預測,指導工廠進行生產。

像前不久,平台在大數據分析後做出專家診斷,向一家雨傘製造企業提出了“五次折疊”雨傘的建議,該款產品在2天內銷售了8萬把。

與此同時,新品牌計劃還會在合適的條件下,傾斜推薦位資源,增加商品曝光度。有流量的帶動,1000家代工廠更能消除生產端的不確定性,從而打開廣闊的內需市場。一旦根基穩固,企業也就有了底氣投入巨資研發,進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的附加值。

換句話說,這是用需求側的改革來帶動供給側的改革,兩者很可能會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個玩法,是可視化平台技術。說到底,消費者不信任“中國製造”,主要還是因為生產環節不夠透明。拚多多乾脆給生產線裝滿了“攝影頭”,只要在APP上點一下,就能看到產品的前世今生。

是全自動話的生產線,還是小米加步槍,是高大整潔的無塵車間,還是破敗落後的小作坊,消費者一目了然。

288元和千元掃地機器人,是不是真的有品質上的高低之分?在直播技術下,這個誤解會自然消除。

同樣的生產線,一邊是給國際大牌代工,一邊是做家衛士的自主品牌,到最後一看,只是貼牌的環節不同罷了。

這一看似簡單的招數,或將給中國製造帶來深遠影響。過去,騰訊、阿里解決了支付環節的信任痛點。而拚多多的透明化生產,則可能解決產品品質的信任痛點。

05

今天,中國的內需已處於爆發的前夜。

個稅制改革,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支出,通通都可以納入專項扣除,個人的負擔會越來越輕。

平均收入一路上揚,個人的錢袋子越來越厚。中產階級對美好品質的向往,促成了消費更新。

假以時日,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很可能會抹平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斷裂帶,助推外向型製造企業搭上消費崛起的東風,構築出“內產內銷”的新循環模式。

這或許就是中國製造彎道超車的路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