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北宋五子”之一,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傍水而築“濂溪書堂”定居,世稱濂溪先生,儒者尊其為“周子”。

周敦頤曾任洪州分寧縣主簿、郴州郴縣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國子博士、通判虔州、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學術上,其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一系列哲學範疇,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他本人成為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去世,諡號元,稱元公。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愛蓮說》等,後人編有《周子全書》。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敦頤最為後人所廣泛熟知的是他的那篇《愛蓮說》,今日我們來重溫周敦頤的那些經典詩文。

周敦頤

周敦頤詩文選譯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卉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唯獨我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能有多少人?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感悟:《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花喻君子的人格,成為後人此類譬喻的楷模,有開山的意義。以蓮花喻君子並側重於“出淤泥而不染”,是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對於君子來說,環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須高尚。文中幾種花的比較,實際上是幾種不同人格、不同價值取向的比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欲所遮蔽,應該有一片精神上的淨土,有一處精神上的美好家園。

周敦頤故居

《養心亭說》

張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構亭,甚清靜。予偶至而愛之,因題曰“養心”。既謝,且求說,故書以勉。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譯文:孟子說:“心性修養不過是節製自己的欲望罷了。一個人能節製自己的欲望,雖然德性、精神以外的東西不能都得到,但很少不能得到;如果自己的欲望膨脹,雖然德性、精神性的東西不能說沒有,但也是很少能存養的。”我以為,修養心性不僅是節製欲望、存養德性,而且在於無求、無欲,能真正無求、無欲,就能安立真誠體性,明白通暢無阻。安立真誠體性,就能成為賢人;明白暢通無阻,就能通向聖人的境界。所以,聖賢不是天生的,必定是努力修養心性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能有這樣的良善作用,全在於自己努力而已。

感悟:《養心亭說》是周敦頤應其弟子張宗范之請而作。這篇短文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修養至聖的觀點、寡欲至無欲的觀點。修養至聖的觀點,顛覆了此前天縱至聖的觀點,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寡欲到無欲的觀點,雖然有些過頭,但是周敦頤在這裡講的寡欲也好,無欲也好,並非指人的一切欲望,而是指私心雜念。

九江廬山,周敦頤晚年定居於廬山蓮花峰下

《拙賦》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譯文:現實生活中,機巧的人往往誇誇其談,素樸的人沉默寡言;機巧的人胡亂折騰,無孔不入,素樸的人平實本分,安逸舒坦;機巧的人傷害他人,素樸的人施惠於人;機巧的人凶險,素樸的人吉祥。哎呀,天下人都素樸,刑罰政務就清廉;朝廷清泰,百姓和順,風清氣正,邪弊絕跡。

感悟:《拙賦》全篇加上序總共65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集中地體現了周敦頤的思想與理念。周敦頤提倡“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反對一切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行為。他寫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頌拙而恥巧,以期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這篇短文意義重大,後人為紀念周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後面建立“拙堂”,將《拙賦》刻於堂中石碑之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