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000閩西子弟血染湘江戰役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 陳強 見習記者 魏其濛 朱彩雲 中國青年網記者 葉婉瑩

從閩西到湘江,開國將軍韓偉的兒子韓京京已經走了很多遍。6月11日,他再次來到寧化縣紅軍長征出發地踏尋父輩的革命足跡。第二天,他又和三明市、寧化縣的領導,一同趕到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參加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紀念館的落成儀式。

福建省寧化縣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由寧化、清流等1.12萬名閩西子弟組成的紅三軍團第4師和紅五軍團第34師,分別擔任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後衛任務。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紅三軍團第4師犧牲近半;紅五軍團第34師4000多人壯烈犧牲,另1000多名無法渡江的紅軍轉戰桂北、湘南打遊擊戰,1936年在湘南九嶷山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是全師唯一幸存的團以上幹部。

參加長征的8.6萬中央主力紅軍中,長汀、寧化等閩西籍紅軍佔到2.6萬人,其中約1.4萬人是從寧化縣鳳凰山、曹坊等地發出。

寧化縣革命紀念館有一塊紅色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寫著“寧化將士血染湘江”八個大字。韓京京屏息凝視著展板上的圖案、文字,久久不願挪動自己的腳步。

前衛紅4師於1934年11月25日渡過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的界首渡河點,在界首以南的光華鋪布防阻擊攻敵,經過七天六夜與敵勇猛撕殺,至12月1日突破敵軍第四道封鎖線,掩護軍委第一、第二縱隊渡過湘江,雖然殲敵數千,但自損近半。

開國將軍韓偉的兒子韓京京在寧化縣接受採訪。(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後衛紅34師於1934年11月27日在廣西灌陽縣的文市至水車一線布防阻擊追敵,全師5000多閩西籍紅軍,只有30人突圍,是湘江戰役中唯一成建制基本犧牲的紅軍主力部隊。

韓偉當年跳崖幸存,曾回憶紅34師與敵激戰情況:彈藥打光了,紅軍指戰員就用刺刀、槍托與衝上來的敵人拚殺,殺得敵人橫屍遍野。紅34師100團1營有位福建籍連長,在戰鬥中腸子被敵人炮彈炸出來了,身負重傷仍帶領全連戰鬥。

紅34師師長陳樹湘年僅29歲,不做俘虜,用手從傷口伸入腹部,絞斷腸子,壯烈犧牲,踐行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誓言。

韓偉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1987年春節期間,韓偉的資料入選解放歷史資料(長征卷)中。聽到這個消息後,韓偉將軍喝了兩杯酒說:“我死了,把我的骨灰送到閩西去。”

1992年,韓偉將軍臨終前再次對兒子韓京京說:“我的骨灰要放到閩西去。”

這位老紅軍不是閩西人。韓京京說父親的心願是,“我把他們帶出來了,如今不能把他們帶回去,就把自己的骨灰送回閩西,告慰烈士家鄉的父老鄉親”。

1992年8月,韓京京專程從北京把韓偉中將的骨灰護送到閩西革命公墓安放。韓京京說,閩西幾百位頭髮花白的鄉親自發地站在路兩邊說,要迎接他們的“親人”回家鄉。

“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入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

6月11日,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解說員陳端用當地客家話和國語演唱了當年擴紅宣傳的歌謠,並講述了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擴紅故事:禾口區(現石壁鎮)和淮土區(現淮土鎮)百姓比賽加入紅軍,原定招收1000人名額已滿,由於淮土區的新婚夫婦蘇芹英和張恩銅堅決要求報名參加紅軍,淮土區以1002人的成績勝出。

參觀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後,韓京京說,他的父親韓偉當年就是閩西蘇區擴紅團長,動員組織了一大批青壯年參加紅軍。

據統計,在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寧化蘇區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委號召,廣泛開展擴紅突擊運動,全縣13萬多人口,就有13700多人參加革命,被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授予“擴紅”模範區,並上演了兄弟同入伍、父子齊上陣、夫妻一條心的眾多感人場面。

長汀縣四都區圭田村的百姓把唱十月懷胎的懷胎調改為擴紅歌謠《送郎當紅軍》,其中唱到:“送郎當紅軍,努力去革命,艱苦奮鬥為國為民。”從1931年至1934年,長汀共有17200餘人參加紅軍。該縣紅坊區80%的青壯年都參加紅軍。

老紅軍黃承衍之子黃永昌在寧化縣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的紅軍街上踏尋足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被稱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當年有116戶980人,其中96戶138人參加紅軍,成為三明地區參加紅軍最多的村莊之一。

在湘江戰役紀念館,寧化縣淮土鎮橋頭村老紅軍黃承衍之子黃永昌特意用從寧化帶來的酒釀祭拜犧牲的閩西子弟。他說:“我父親黃承衍雖然沒有機會去了,但我代表他和老前輩們去了,算是了了父親的一個心願。”

黃永昌說,黃承衍於1932年編入紅九軍團通訊營,為即將從於都出發長征的紅軍隊伍送信。由於原部隊即將轉移,黃承衍送信到總部警衛營後跟著警衛營一同長征,一路上九死一生。

“相對於閩西子弟為湘江戰役打後衛,警衛營的戰鬥沒有那麽慘烈。否則,我父親可能早已犧牲。”黃永昌感慨地說。

2017年,黃永昌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循著當年紅軍的腳步重走長征路。他們從寧化出發、在於都渡河,經過湘江戰役遺址、遵義會議舊址、四渡赤水,翻越夾金山、臘子口,過草地,最後到達陝北。

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解說員陳端在介紹寧化子弟參加湘江戰役的悲壯一幕。(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重走長征路,黃永昌最大的感受是“國家變化非常大,老百姓生活好了”。在出發前,他曾擔心有個別地方的道路不好,走不了,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紅軍當年長征經過的地方,已不是過去的窮山惡水,每個村莊都建設得非常漂亮,路面都硬化了很好走,老百姓的生活都變好了。”黃永昌說,“這正是紅軍長征的初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