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危險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引發人類對於防禦系統的擔憂

過去幾天裡,當世界多地還在為國際摩擦和地方事務爭吵不休的時侯,我們幸運地躲過了一場人類的災難。

7月25日早晨,一顆名為“2019 OK”的小行星差點把地球“K·O”了。這顆小行星是2019年以來觀測到的最大、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OK”的直徑為57~130米,25日以24.5千米/秒的速度和我們“擦肩而過”,距離地球最近時近7.4萬千米(約為地月距離的1/5)。

(圖片來源:NASA)

如果這個家夥真的撞到地球,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有科學家指出,如果“OK”真的撞上地球,其衝擊力可能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數千倍,足以摧毀多座大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OK”臨近地球的前一天,巴西SONEAR天文台才捕捉到它的軌跡。多家媒體稱它為地球的“偷襲者”,澳大利亞天文學家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也表示,“一度不知道它從哪來的。”

星如其名,“OK”最後對地球很OK,在距離我們7.4萬千米的太空擦肩而去,留給地球人類無盡思考:我們在解決天體撞擊這個事關人類存亡的大問題上做好準備了嗎?

答案未必樂觀。

目前,人類的天體防禦事業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個是全球觀測、檢測的滯後。對天體防禦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觀測。只有在相對較遠的距離發現近地天體,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制定應對措施。但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太空監測設備和技術還是相對落後的。儘管早在2013年,聯合國就成立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仍無法很好地彌補各國之間太空技術的較大差距和相關信息獲取、交流的滯後和壁壘。目前,國際近地小行星的監測網絡是不完善的,較大的空白是造成未能及時檢測到近地天體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即使檢測到襲來的近地天體,真正有效的防禦措施是有限的。就現有相對可行的防禦方式來說,無論是動能撞擊、還是核彈爆破,都會受到反應和施效時間的限制,並且還會遇到諸如爆破碎片飛離行星進而衝向地球等並發問題。即使是在美國白宮科學技術策略辦公室2018年發布的《國家近地天體預防策略和行動計劃》中所提到的引力拖拽和發射朝向近地小行星的太空飛船、以某種方式改變小行星運行軌跡的方法,都必須建立在有足夠反應時間的基礎上。而對於那些緊急發現的、具有威脅的小行星,這些方法都是失效的。

第三是目前相關的國際合作缺口仍很大。目前世界各國在應對天體撞擊威脅方面的合作是很有限的,技術是相對落後的,且大部分處於理論研究階段。而諸如國際天體防禦系統、機制建構和各國具體職責的分配等,都還是亟待商討和解決的全球性問題。人類是一個緊緊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天體的防禦不可能只靠哪一個國家單獨完成,而是需要依靠世界各國人民集體的智慧來應對。

面對天災,人類社會往往顯得脆弱不堪,把注意力更多的轉向關係全人類的福祉問題上是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更高遠事業,緊密合作的命運相連才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秘訣。(文/楊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