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江源地區致力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兩年來,青海省積極踐行源頭責任,大膽嘗試、扎實前行,在三江源地區逐步構建起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生態修複治理區、自然遺產地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及生態安全屏障,珍稀野生物種眾多,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2016年6月,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當地啟動。

試點實施兩年來,青海重點瞄準原有生態保護體制“梗阻”,陸續完成園區四縣大部門製改革、管護職能整合、保護管理標準制定、生態管護崗位設定等31項體制試點改革任務,有效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

三江源

兩年來,試點將園區所涉4縣的生態相關部門整體精簡了25%,推動1.72萬名接受培訓的牧民成為公園生態管護員;建立首個生態法庭,頒布首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在高校設立首個國家公園專業;頒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標準指南、標準體系導則等10余項制度。

“這一系列‘打破常規’的創舉,最終目的是探索建立效率更高、權責更加明晰的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管理格局。”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目前來看,試點已初步構建了規劃、制度、科技支撐、監測評估等“12位1體”的公園管理保護體系,為三江源地區建立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然保護區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另一重要抓手。作為流域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下設18個自然保護分區,點多面廣、執法半徑大,曾面臨嚴峻的盜獵、盜采、盜伐及跨區域生態違法等形勢。

最近兩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的大部分自然保護分區已全面實現生態系統功能重組,原有國土、漁政、森林警察、環境監察、草原監理等生態執法相關部門也得到有機整合。此外,青海還與新疆、西藏、甘肅等鄰省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備忘錄與保護區協作聯盟章程,打破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昔日破碎化、條塊化、單邊化的管理模式。

探索修複治理三江源生態退化區,是建設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又一重要舉措。三江源地區曾一度面臨著嚴重的生態退化威脅,近兩年,當地實施全區域自然修複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生態保護措施,以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落實生態修複資金近20億元,實施人工草補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治理等工程,成效初顯。

據最新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植被蓋度已由生態退化最嚴重時33.36%提高到如今的近40%,產草量達3082千克每公頃,喬木、灌木林的鬱閉度及蓄積量均呈增長態勢。

保護好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也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7月,位於三江源地區的可可西裡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我國對外展示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形象的視窗,相關保護工作因此有了新的內涵和要求。

申遺成功至今,可可西裡努力轉變昔日以人力巡護為主的保護方式,更加注重生態教育,鼓勵、引導各地志願者投身生態保護,近距離感受體驗當地的壯美景色,將生態觀念深植於心。同時強化科研支撐,力爭盡快完成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及大數據應用系統,通過現代化手段科學精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遺產地管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